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紅羅伏地泣不成聲地哭道:「您千萬不要這麼說,奴婢是何等牌面上的人物,一家子大小都是您腳底下的泥,能為主子去死都是份天大的榮光,您要說什麼報答之類的話語,那才真真是要了奴婢的命!」

  崔蓮房一時動容,緊抓了紅羅的手在她的手臂上輕拍了幾下,主僕二人都感動不已相視含笑,只覺往日的隔閡消彌散開復又親近不少。崔蓮房一時興起連晚飯都顧不上再吃了,又翻看自己的妝奩盒,揀出幾件不常用的金飾銀簪賞給了紅羅。

  等到服侍完畢後紅羅出了房門,一個人慢慢地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走著走著忽然回頭望向夜晚中靜寂的巍峨府宅,神情古怪地笑了出來。手中提著的燈籠忽明忽暗,映得她的身形象地府里將將爬出來的厲鬼。

  那年,她們一行人從京城返回彰德之後,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可人算不如天算,小姐自己最後倒露出了行藏。事情一暴露出來便是天大的禍事,方夫人勃然大怒,將一眾貼身的嬤嬤丫頭罰的罰攆得攆。紅錦是一等大丫頭,首當其衝地被扒了褲子押在廳堂前杖責,十几杖下去後就人事不省了。

  紅錦為人穩重,在眾多丫頭當中向來有體面,這回卻在大庭廣眾之下赤身露體被責打。而讓她失望的是,她一心維護的姑娘連一句求情的話都沒有幫她說。素來心高的紅錦當天晚上就投了井,被拉上來時僵直蒼白渾身冰冷,一雙眼睛瞪得大大的,怎麼也合不上。

  紅羅素來掐尖要強,雖是二等丫鬟,但向來愛跟紅錦爭個先。看著紅錦那雙死不瞑目的眸子,駭得幾天幾夜都睡不著,天一亮就求了爹娘,主動開口嫁給了崔家大管事的傻兒子,渾渾噩噩地過了三年。直到徽正二年崔蓮房出嫁,終於想起了這麼一個人,念在昔日舊情一場,特意開恩將紅羅的名字作為陪房加在了嫁妝單子上。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

  紅羅舉著自己長了厚繭的雙手,手指枯瘦且青筋暴起,女人一輩子當中最好的年歲就這麼毀了。彰德家中那對痴傻的父子,連飯食都不能自己張羅,卻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親近的家人。憑什麼?既然我已經在地獄當中,那麼我就拉著你們全部下地獄吧!

  此時睡在千工拔步床里的崔蓮房卻並沒有睡著,身邊的衾枕空著,繡了百子千孫嬰戲圖的蔚藍色帳幔在夜色下顯得幽深清遠。

  當年自己一路忐忑又滿懷憧憬地從老家彰德嫁進京城劉府,成為了泰安哥哥的新娘,那時候的自己坐在這張大床上時想著什麼呢?頭上頂著繡工精緻的大紅蓋頭被掀開時,看見泰安哥哥那張魂牽夢縈的笑顏時,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然圓滿了。

  可是,在劉府的日子並沒有想像的那般愜意和舒適。

  公公說泰安學識不夠,於是常把他拘在外院,新婚夫妻兩三天才能見一回面竟成了常事。內院裡頭雖只有一個夏夫人,可是大婚的第三天起就要跟在她身邊學規矩。夏氏梳洗時,作為媳婦的要在旁邊送帕遞簪;夏氏用飯時,要幫著夾菜端湯。

  但凡她有一點缺失,夏氏便有些陰陽怪氣,這便是百年彰德崔家教養出來的姑娘?生平再一次,驕傲的崔蓮房感受到了曾經熟悉的挫敗和不甘,就象那年她剛剛得知泰安哥哥定下親事時情形一般無二。但是和以往一樣,這些並沒有擊垮而是激起了她的鬥志。

  崔蓮房在家裡排行最小,上面還有一兄一姐,唯獨她受盡了父母的寵愛。僕婦們自不必說了,就是兄長姐姐惹到了她,也是一樣要罰跪的。這不是因為她幼時長得精緻可愛就行的,而是因為她自小便懂得怎樣去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這應該是一種天生的本事,小時父親書房裡有各式各樣的奇珍。其中有一件海外舶來的寶船模型,長約三尺,通體用黃金打造,上面鑲了無數的紅藍寶石,連那些風帆都是用了象牙嵌了水晶片做成的。那些小小的門窗還可以打開合攏,精細異常極盡奢華。父親向幾個孩子展示過一回就收在了書房裡,而書房是一向是家裡孩子們的禁地。

  九歲的崔蓮房一見就丟不開手,晚上做夢是都會夢見那艘寶船。船只有一個,家裡的孩子卻有三個,兄長崔翰撒潑使蠻沒用,姐姐崔玉華在母親面前苦求沒用。小小的崔蓮房抿緊了嘴,轉身回了房,三九天苦讀詩書,三伏天勤習琴棋。在十二歲時她的才名已經譽滿中州,每一位教習師父都對她激賞不已,結果在那年那艘寶船作為生辰禮物放在了她的面前。

  這回的事崔蓮房並沒有打算向任何人訴苦,包括丈夫,包括母親方夫人。只是以更加謙和的態度對待劉家上下的每一個人,甚至是掃地的婆子為她殷勤地清理乾淨面前的落葉時,都能得到她的一個讚許的眼神。

  在服侍夏夫人時,她則更加盡心。比如要去某家交好的夫人家赴宴時,往往夏氏剛剛坐在椅子上準備梳妝時,就會看到兒媳已經把她當天要穿戴的一切衣服、鞋襪、首飾搭配好,甚至於給對方家裡的孩子準備的小禮物都準備得色色周全。

  於是,在很多次的宴會上,越來越多的夫人們注意到了劉閣老府上新娶的媳婦。不但容貌過人,最難得的是那份端莊大氣和溫柔從容。

  夏氏和幾位相熟的夫人們抹骨牌時,崔蓮房就規規矩矩地站在夏氏後面端茶送水,這本是丫頭們才會做的事情,可是由她做來卻自然而貼切。與各個世家相互走禮時,崔蓮房常常在帳房裡親自謄寫禮單,親自勘驗禮物的多寡。就這樣,劉閣老家的少夫人崔氏漸漸成了很多人交口稱讚的典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