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可民眾的恐慌,一旦興起,便如川壅而潰,是很難控得住的。
師暄妍聽了更是憂急:「局勢很不好麼?」
若非局勢動盪不安,百姓怎會想要逃離長安?
說明京畿要地,也非固若金湯。
彭女官忙安慰道:「不。太子妃不用多慮,如若長安城不穩,殿下絕不會放心將您留在行轅。只是百姓擔憂,一旦城門失火,宮禁上下或相安無事,但率先遭殃的必是百姓自身,所以他們離開長安,只是為了求一個穩妥平安。」
師暄妍病得容色發白,斜照的金燦燦的陽光,為少女失了朱色的唇抹上一層淡勻的光澤。
她緩緩將頭搖動:「殿下沒有將我安置於看起來似乎更為穩妥的禁中,不是因為這場戰役十拿九穩,長安城固若金湯。恰恰相反,是因禁中有內賊了。」
內賊的存在,更是隱憂。
寧恪正是知道這一點,才讓她仍舊住在行轅。
仗還沒有開打,長安城已是一鍋粥,亂象叢生。
城門口一日更多過一日的出城之人,朝廷戶部乾脆禁了百姓的過所,不許百姓離開長安。
巨壓之下,人人草木皆兵,惶恐不安,唯怕明日仗就要打起來,那些滾石、雲梯,就要撞破城門,護城河被鮮血染紅。
當官的有錢的龜縮於家中,還有府兵部曲,日夜戒備,甚至他們有門路,可以先逃,他們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難道就只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份兒,只能面對死亡威脅之時引頸就戮?
相信這時,人心的惶惶,也是令寧恪捉襟見肘的頭痛之事。
彭女官道:「殿下正派十六衛晝夜巡防,加緊排查城中奸細了,相信不日便有眉目。太子妃不用擔憂,當務之急,是要好好保重自身,您才病了,可不能憂思過度,否則病也難好。您若不儘快好起來,也讓殿下更加分心,不是麼。」
明知彭女官所言有理,可師暄妍如何能不憂慮。
在外疲於奔忙,夜不能寐的,是她心愛的夫君。
寧煙嶼正於京郊大營布防,車騎將軍師旭明領一隻軍,恪守南城門要塞。
接過這才沉甸甸的令箭,師旭明心中激昂澎湃,如沸水般滾燙,他看向晨曦之中眉目沉峻,身影如淵渟岳峙的少年男子,胸口發熱地問:「殿下明知,家父與漢王有書信往來,為何還能對臣委以重任?」
師旭明很佩服殿下此刻的鎮定自若,仿佛長安將大亂,於太子殿下這裡,不過如風蕭蕭兮徐來。
在太子殿下的眼底,連一絲畏懼與慌亂都看不到。
這分明只是一個剛剛年滿弱冠的少年,卻已有了這般的氣魄與胸襟,師旭明識人無數,在太子殿下的身上,他似乎看見了一代梟雄霸主的崛起,已經初露端倪。
如春風中萌生的綠芽,於絕岩峭壁之間,野心勃發、銳不可當地壯大。
只要越過這一道至關重要的山隘,太子殿下便是天下之君。
無疑,這也是聖人給殿下最後的考驗。
寧煙嶼看了看他,語調平靜:「師遠道為師遠道,你即你。孤若疑你,便不會用。此戰,你父如再敢首鼠兩端,投機插縫,孤陣前必殺其祭旗。箇中利害,你必懂得。」
「是。」師旭明不敢為他糊塗的父親辯駁半個字。
曾與漢王眉來眼去,是開國侯府最大的污點,這污點早已刺痛了明堂上天家父子的雙眼,如今留他一命,給他這個考驗,是聖人與太子看在般般的份上,允師遠道最大的仁慈。
想到般般,師旭明不禁問道:「殿下為何不將般般接入東宮?難道是——」
他突然頓住了。
若宮中有險情,那就只有,鄭貴妃。
莫非,莫非此次漢王之亂,是有鄭貴妃於長安,與漢王裡應外合?
「不錯。」
寧煙嶼對他的猜測給了肯定的答覆。
師旭明恍然大悟,怪不得就在前幾日,鄭貴妃突然命令襄王殿下帶著禮物南下滎陽拜祭外祖。襄王殿下寧懌以前從來沒去過滎陽,這次如此著急要走,多半是因鄭貴妃怕事有不成,想把寧懌摘出去。
她則賭上一切,孤注一擲。
這女人雖然愚笨且狠辣,但對寧懌,的確有為母的慈愛之心。
殿下既已知曉鄭貴妃心懷鬼胎,那麼聖人自然也早已知曉。
鄭貴妃目前能放出長安的消息,大抵就是聖人與太子故意令她漏出去的風聲。
長安城如今的亂象,恰是漢王信心的基石。
驕兵必敗。
寧煙嶼將京郊大營部署完畢,騎行回到城中,令麾下封墨、赫連贇、辜嵩各統帥一支禁軍,晝夜巡查城中內部,一旦發現可疑的奸細,即刻收押,若遇負隅頑抗者,立地誅殺,不赦。
一切布置妥當,長安城盡數今日戰時戒備狀態,寧煙嶼在乘馬離去之時,瞥見封墨好似眉眼陰鬱,無精打采地立在馬上,如同魂不守舍。
他催馬而上,喉音壓得極其沉冷:「封墨。」
對方終於醒回了神,咽部像是被匕首劃拉了一刀,啞得似要哭起來:「放鷹台那日殿下就知道了,原來殿下提醒過臣,臣愚昧,未能聽出殿下弦外之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師暄妍聽了更是憂急:「局勢很不好麼?」
若非局勢動盪不安,百姓怎會想要逃離長安?
說明京畿要地,也非固若金湯。
彭女官忙安慰道:「不。太子妃不用多慮,如若長安城不穩,殿下絕不會放心將您留在行轅。只是百姓擔憂,一旦城門失火,宮禁上下或相安無事,但率先遭殃的必是百姓自身,所以他們離開長安,只是為了求一個穩妥平安。」
師暄妍病得容色發白,斜照的金燦燦的陽光,為少女失了朱色的唇抹上一層淡勻的光澤。
她緩緩將頭搖動:「殿下沒有將我安置於看起來似乎更為穩妥的禁中,不是因為這場戰役十拿九穩,長安城固若金湯。恰恰相反,是因禁中有內賊了。」
內賊的存在,更是隱憂。
寧恪正是知道這一點,才讓她仍舊住在行轅。
仗還沒有開打,長安城已是一鍋粥,亂象叢生。
城門口一日更多過一日的出城之人,朝廷戶部乾脆禁了百姓的過所,不許百姓離開長安。
巨壓之下,人人草木皆兵,惶恐不安,唯怕明日仗就要打起來,那些滾石、雲梯,就要撞破城門,護城河被鮮血染紅。
當官的有錢的龜縮於家中,還有府兵部曲,日夜戒備,甚至他們有門路,可以先逃,他們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難道就只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份兒,只能面對死亡威脅之時引頸就戮?
相信這時,人心的惶惶,也是令寧恪捉襟見肘的頭痛之事。
彭女官道:「殿下正派十六衛晝夜巡防,加緊排查城中奸細了,相信不日便有眉目。太子妃不用擔憂,當務之急,是要好好保重自身,您才病了,可不能憂思過度,否則病也難好。您若不儘快好起來,也讓殿下更加分心,不是麼。」
明知彭女官所言有理,可師暄妍如何能不憂慮。
在外疲於奔忙,夜不能寐的,是她心愛的夫君。
寧煙嶼正於京郊大營布防,車騎將軍師旭明領一隻軍,恪守南城門要塞。
接過這才沉甸甸的令箭,師旭明心中激昂澎湃,如沸水般滾燙,他看向晨曦之中眉目沉峻,身影如淵渟岳峙的少年男子,胸口發熱地問:「殿下明知,家父與漢王有書信往來,為何還能對臣委以重任?」
師旭明很佩服殿下此刻的鎮定自若,仿佛長安將大亂,於太子殿下這裡,不過如風蕭蕭兮徐來。
在太子殿下的眼底,連一絲畏懼與慌亂都看不到。
這分明只是一個剛剛年滿弱冠的少年,卻已有了這般的氣魄與胸襟,師旭明識人無數,在太子殿下的身上,他似乎看見了一代梟雄霸主的崛起,已經初露端倪。
如春風中萌生的綠芽,於絕岩峭壁之間,野心勃發、銳不可當地壯大。
只要越過這一道至關重要的山隘,太子殿下便是天下之君。
無疑,這也是聖人給殿下最後的考驗。
寧煙嶼看了看他,語調平靜:「師遠道為師遠道,你即你。孤若疑你,便不會用。此戰,你父如再敢首鼠兩端,投機插縫,孤陣前必殺其祭旗。箇中利害,你必懂得。」
「是。」師旭明不敢為他糊塗的父親辯駁半個字。
曾與漢王眉來眼去,是開國侯府最大的污點,這污點早已刺痛了明堂上天家父子的雙眼,如今留他一命,給他這個考驗,是聖人與太子看在般般的份上,允師遠道最大的仁慈。
想到般般,師旭明不禁問道:「殿下為何不將般般接入東宮?難道是——」
他突然頓住了。
若宮中有險情,那就只有,鄭貴妃。
莫非,莫非此次漢王之亂,是有鄭貴妃於長安,與漢王裡應外合?
「不錯。」
寧煙嶼對他的猜測給了肯定的答覆。
師旭明恍然大悟,怪不得就在前幾日,鄭貴妃突然命令襄王殿下帶著禮物南下滎陽拜祭外祖。襄王殿下寧懌以前從來沒去過滎陽,這次如此著急要走,多半是因鄭貴妃怕事有不成,想把寧懌摘出去。
她則賭上一切,孤注一擲。
這女人雖然愚笨且狠辣,但對寧懌,的確有為母的慈愛之心。
殿下既已知曉鄭貴妃心懷鬼胎,那麼聖人自然也早已知曉。
鄭貴妃目前能放出長安的消息,大抵就是聖人與太子故意令她漏出去的風聲。
長安城如今的亂象,恰是漢王信心的基石。
驕兵必敗。
寧煙嶼將京郊大營部署完畢,騎行回到城中,令麾下封墨、赫連贇、辜嵩各統帥一支禁軍,晝夜巡查城中內部,一旦發現可疑的奸細,即刻收押,若遇負隅頑抗者,立地誅殺,不赦。
一切布置妥當,長安城盡數今日戰時戒備狀態,寧煙嶼在乘馬離去之時,瞥見封墨好似眉眼陰鬱,無精打采地立在馬上,如同魂不守舍。
他催馬而上,喉音壓得極其沉冷:「封墨。」
對方終於醒回了神,咽部像是被匕首劃拉了一刀,啞得似要哭起來:「放鷹台那日殿下就知道了,原來殿下提醒過臣,臣愚昧,未能聽出殿下弦外之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