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插嘴問:「為什麼要等到初二?明天才是正日吧。」

  「年初二回娘家呀。」她得意地瞟了他一眼,「你中文說得再好,會背詩、會背《出師表》,但說到這些傳統習俗,你就不知道了吧。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是我在北京學的,老家這兒的風俗又不一樣。我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有得你慢慢學呢。」

  這倒是實話。四歲啟蒙讀書,一直讀到廿五歲,如今還在讀,漢人的典籍浩如煙海,只怕一輩子也讀不完,只恨自己沒有長三個腦袋六隻眼睛。文帝雖然推行漢制用漢人的曆法,但正月過新年這個習俗鮮卑人卻沒有繼承過來。

  「前面那些都趕不上了,三十晚上熬一宿,是什麼意思?」

  「就是守歲啦。據說『過年』的起源是很久以前有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出現一次,黑夜出沒吞吃活人,人們就在它出現的夜裡閉門祭祀,晚上都不敢睡覺,聚在一起壯膽。過年的時候放鞭炮、放煙火、敲鑼打鼓,也是為了驅趕年獸。這肯定不是真的啦,但習慣就這麼傳下來了。聽說古時候的人守歲要一直守到五更天亮,整夜不睡,現在當然不用了,守過零點、新的一天開始就可以。」

  她的聲音低下去,湊近來兩隻眼睛亮晶晶地望著他:「我們這兒還有一個習俗,剛結婚的夫妻第一個新年一定要一起過、一起守歲,這樣才能長長久久,一輩子不分離。」

  他瞭然而笑:「那今天晚上我不睡了。」

  兩人頭靠頭小聲說著話,屋裡傳來堂嫂響亮的嗓門:「來來來,把桌上的東西都收一收,吃餛飩了吃餛飩了。」

  剛出鍋熱氣騰騰的餛飩端上桌,楊末用勺子舀起一隻吹了吹:「你只吃過餃子沒吃過餛飩吧,來,張嘴。」

  他受寵若驚:「你要餵我吃?」

  本來情侶間理所當然的事,被他刻意一問好像變得格外膩歪肉麻起來,她又紅了臉鼓起腮幫子:「不吃啊?那我自己吃。」

  勺子送到嘴邊,他卻突然湊了過來,一口咬去半隻餛飩。餛飩外面吹涼了,裡頭的餡卻還滾燙,燙得他差點張嘴吐出來,但一想到這是她親手餵的,捂住嘴在口中轉了幾圈,硬是吞下去了。

  「著什麼急嘛,餓死鬼投胎似的。」她嘴上這麼說著,笑意卻掩藏不住,把剩下的半隻也吹涼了,遞到他嘴邊去。

  他卻不吃了,又用那种放電的眼神看著她:「一人一半。」

  兩人合吃一碗餛飩,不一會兒就吃下去大半碗,楊末問:「好吃嗎?」

  「嗯,」他嘴裡含著一隻餛飩,口齒不清,咽下去了才回答說,「這東西叫什麼?混沌?」

  「不是混沌是餛飩,在我們這裡諧音『穩當』,取義安穩平順,每年冬至、夏至、過年都要吃的,和北方人吃餃子一個道理。」

  「餃子又是什麼?」

  「和餛飩差不多,也是裡面是菜肉餡兒,外頭的麵皮稍厚些,包法不同而已。過年還有個額外的彩頭,這麼多餛飩裡面,有一隻會包進去特別的東西,誰吃到了來年一定會有好運氣……」

  正說著呢,他那邊嘴裡就嘎嘣一聲嚼到了什麼東西,吐出來一看,竟是一枚亮晶晶的錢幣。

  「哇,你運氣怎麼這麼好,百里挑一的概率都讓你碰見了,我就從來沒吃到過!這個硬幣是奶奶包的,今年終於輪到我領她的大紅包!」楊末興奮掏出紙巾去拈那枚錢幣。

  「我的運氣一向很好,」他笑道,「不然怎麼能遇到你?」

  她似嗔似羞地瞄了他一眼,舉起硬幣歡喜地跑進屋裡去找奶奶要紅包。旁邊堂哥堂嫂都笑呵呵地起鬨:「新女婿運氣就是不一樣,把我們家小妹拐走也就算了,連奶奶的大紅包都落到他碗裡!」

  孩子們調皮淘氣,餛飩沒吃幾口就跑去玩鬧。膽大的男孩用線香點小鞭炮放,女孩們也躍躍欲試,又不敢靠近,只敢玩更簡單的擦炮,在火柴盒上一擦點燃了,飛快地扔出去,捂住耳朵聽自己放出那「叭」的一聲,欣喜得意地拍手歡笑。

  楊末招呼那幾個小侄女:「你們膽子也太小了,放個擦炮聲音這么小還害怕。給我兩根,看我的。」

  小姑娘把手裡的擦炮遞給她。她左右看了看,從牆根兒撿了個廢棄的小鐵盒,點燃一根擦炮放在空地上,飛快地蓋上鐵盒跑開,「砰」一聲巨響,那鐵盒被炸上了天,飛得足有三四層樓高,嚇得兩個小姑娘抱在一起哇哇亂叫,院子裡大人都走出來:「誰又不聽話啊,不是說了小孩子不許玩大炮仗的嗎?」

  楊末拉著他的手從院牆另一邊逃走,一邊跑一邊大笑。他也被她逗笑了:「你是不是從小就這麼調皮?」

  她不以為意:「這還算調皮呀?現在的小孩兒太乖了,我們那時候玩鞭炮,扔水塘里炸魚,丟小動物屁股後面炸尾巴,還有炸糞坑的呢……都說出來我怕教壞小朋友。」

  得意洋洋地細數了一遍當年自己的豐功偉績,回頭發現他一直在笑,她不好意思了:「我就是這麼不淑女的,你現在後悔可來不及啦。」

  他笑著說:「幸好你不淑女,否則恐怕就輪不到我,早被別人搶走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