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快到了考試的前一天,陶知緊張得不得了,吃飯睡覺都念著英語單詞和數學公式,於是這幾天趙景深專門請了假在家陪他,給他做早午晚餐,幫他溫習功課,給他改卷子糾錯。

  為了緩解陶知的緊張情緒,趙景深用買文具的藉口帶他出了門,兩個人去附近一個商業街走了走,但陶知沒什麼心思流連周圍,見了文具店就直接進去了。

  但進去之後站在琳琅滿目的文具面前,他又有點懵,要買些什麼呢?

  「買中性筆就可以吧,還要什麼嗎?」

  陶知不太確定,抬頭去問趙景深,趙景深就從架子上拿了兩支黑色的中性筆,又拿了一支塗卡紙的粗芯鉛筆,說:「還要有這個,塗答題卡。」

  陶知歪頭:「答題卡是什麼?」

  趙景深才意識到他小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答題卡,都是一張卷子寫完交上去,他心裡有點不是滋味,說:「每個人除了卷子之外還會再發一張答題卡,所有的答案都要寫在答題卡上,選擇題要用黑色鉛筆把答案塗黑。」

  陶知似懂非懂,接過了鉛筆,趙景深又拿了一套透明套尺和圓規,說:「這個拿著,要是有算線段長度或者角度的題答不出來,就用尺子量。」

  「還能這樣啊。」陶知翻來覆去看手上的東西,心裡的壓力轉而被一種幸福感取代——他現在也成學生了呢。

  他們又買了橡皮、一支自動鉛筆、一個透明筆袋,最後將所有東西都裝進筆袋裡一起回了家,回家後陶知將准考證身份證也都放進去,檢查了兩遍後又認認真真將筆袋放在門口最顯眼的位置,趙景深在做晚飯,說:「明天走的時候我再給你檢查一遍,今晚我們十點睡覺,明早七點半起床,吃完飯我開車送你去考場。」

  陶知問:「開過去要多久啊?」

  「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這個考點有點遠。」

  陶知算了一會兒,說:「不行,萬一早高峰堵車怎麼辦呢,我們七點就起床吧。」

  趙景深走過來摸摸他的頭,說:「行,明早我給你煮雞蛋,中午我帶飯過去,我們在學校附近找個鐘點房休息一下。」

  陶知也不在乎錢了,點了點頭。

  考試如同戰鬥,陶知就是那個整裝待發的戰士,而趙景深則是後勤人員,他將一切都準備到最好,包括沒有標籤的透明水瓶和不帶任何金屬材質的衣服,連陶知手機的電都是他前一天晚上惦記著充好的。順便他幫陶知關掉了手機里的所有鬧鐘——他當年考試的時候就有人關了手機但是沒關鬧鐘,寂靜的考場上突然響起一聲高昂的雞叫,效果相當滑稽。

  第二天一早,趙景深將陶知送去了考場,回家做了午飯又馬不停蹄再送過去,中午他們在酒店吃飯然後休息了一小時,陶知就再次進了考場,等到下午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六點鐘,趙景深在學校附近的馬路邊接到陶知,第一句是:「吃火鍋嗎?」

  陶知坐在副駕駛,臉色紅彤彤的,似乎很澎湃,聞言他用一種期許的目光看向趙景深,趙景深覺得他太可愛,就一邊啟動車子一邊問:「考得怎麼樣啊?」

  陶知脫口而出:「好多題我都會。」

  他的語氣里是壓抑不住的隱隱興奮,趙景深說:「我都不敢提,結果你考的這麼好啊,都有什麼題,難不難?」

  陶知打開了說話的口子,就倒豆子一樣滔滔不絕起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話多的人,連趙景深都很少見他一口氣說這麼多,還這樣興奮。就在這一刻,趙景深發覺自己好像並沒有想像中了解陶知,他其實比他眼見中還要生動很多很多,只是過去貧苦的生活剝奪了他太多的未來。

  他驀然想到山裡那些孩子,那些和陶知或許會有相同軌跡的孩子們,然後他又看向臉色紅撲撲的陶知,一下子就覺得,原來自己是多麼幸運又幸福。

  幸運讓他遇上了陶知,讓他不吃苦,讓他有足夠的資源去發揮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的未來,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所做的這一切——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其實都比他自己想像中更有意義。

  最後他們沒有去吃火鍋,而是回家吃了中午的剩飯,因為陶知已經冷靜下來了,又恢復了自己的節儉人設,但他一直偷瞄趙景深,好像有話要說但又不好意思講一樣,趙景深沒有問,他覺得自己大概知道陶知想說什麼。

  但陶知當真忍住沒說。

  這句話一直留在了一年半之後。

  一年半,陶知完成四次自考,考完了所選專業的所有科目,他下了功夫,每門都是一次過,但每次考試都和第一次一樣,一個披甲上陣一個甘當伙夫。趙景深仍會請假,因為在相鄰兩年的相同日期都請了假,同事們還開玩笑說這日子大概是小鍾和對象的紀念日,趙景深默認了。

  而這一年半內,趙景深做了一個將省會城市教育資源引入鄉鎮的試行報告,起初提出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天方夜譚,因為他的設想是用直播或錄播課的方式將頂級學校的課堂播放給鄉鎮學堂,當時沒人看好——播放設備哪裡來?學生們課程進度和學習能力不同怎麼辦?鄉鎮老師在項目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但是趙景深沒有放棄。

  他四處奔走,遊說企業投資,接觸公益事業,用他強大的演講能力和口才為學校帶來設備,與各個名校之間溝通獲取教育資源,為鄉鎮老師建立了專業培訓班,並給他們爭取到進修學習的機會,甚至孩子們的課表都是他參與制定的。他去研讀各類教學實踐論文,找到最科學的課程編排方式,以補齊孩子們的短板……一年後,他們鎮裡成為了這個項目的試點鎮,又半年後,這個項目就已經獲得國家補貼,推行到了周邊的三縣兩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