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可當皇帝因為同西蠻人打最後一仗身受重傷,連太醫都束手無策的的時候,皇帝卻如同被神保佑般活了下來。
從那個時候起,峮州人民對皇帝的敬畏連帶著一起給了長公主,因為他們覺得是長公主福澤保佑,皇帝才沒有死,峮州才真正安寧了下來。
於是在長公主百日的時候,峮州人自發地替長公主祈福,還將那一日定為祈福日,往後年年歲歲都要祈福,以示對長公主的敬意。
可如今,小吏卻在門外聽見那些人說,峮州人年年祈福的長公主沒有死,六年前葬進皇陵的只不過是長公主的衣冠。
而今時今日,那位早已死了的長公主就被人藏在連山。
聽清楚門內那些人說的話後,小吏的的手下意識一抖,還冒著熱氣的一袋子滷肉全灑了。
驚慌失措間他看到院內的人聞聲突然拔了刀直直往這邊來,他再也不敢停留,下意識便扔了剩下的東西撒腿就跑。
卻不想後面的人窮追不捨,小吏怕牽連老母不敢回家,便直奔淮山,想著只要進了淮山山里,那群外鄉人便不可能找得到他。
誰曾想那群外鄉人好似十分熟悉淮山裡的地形,仍舊緊緊追在他身後。
最後實在走投無路,便直奔崔家軍的駐紮地去。
崔鴻飛聽完小吏說的所有話,立刻派人營巡山。
許是看見了大梁的軍隊,那群外鄉人不敢再追下去,便偷偷匿了身形跑了。
巡山無果,崔將軍只能帶人打道回府。
可崔鴻飛心裡十分清楚,不但能避開崔家軍的包抄而且還能全身而退,那群人一定不是小吏口中所謂的外鄉人。
但他深知小吏口中所言長公主一事事關重大,當即便寫下密信飛鴿傳書回京。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先帝秘密派人將丞相召進宮,二人於養心殿密談一日之久,直至深夜才出宮。
此次密探,朝中無一人得知。
只是那日過後,新科狀元郎章行舟,忽然辭去京中官職,自請前往連山。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章行舟領旨親赴人貧地瘠的連山,做了太守。
第九十三章
十三年前的那樁舊事漸漸露出冰山一角。
聽過丞相的講述, 鍾毓心下只覺得駭然,不是為他的籌謀深算,而是為當年那些錯綜複雜的線索脈絡。
隨著丞相繼續往下說的話, 她終於明白, 卿雲口中那位品性才學皆為上品的兄長章行舟, 為何會毅然決然辭去京中官職,孤身前往連山。
「其實先帝並不是為了長公主的事情才讓章行舟回連山的。」丞相將十三年前的真相娓娓道來, 「早在崔鴻飛將軍的密信到先帝手中之前,這位狀元郎的請辭書已經呈至御前。」
「大梁建國至今哪有過當朝狀元放著京中要職不做偏要跑去窮鄉僻壤做太守的先例, 章行舟才學驚人,為人處事又皆是上品, 所以當先帝看到那封請辭書之後, 第一反應便是晾他幾日再批覆不准。」
「可誰讓崔鴻飛的密信就這麼巧, 章行舟前一日才遞了摺子, 次日上午密信便送至宮中。」
「所以將我召進宮密議,得知六年前長春宮那場大火之中的隱情後,先帝最終決定順水推舟, 准了章行舟的摺子,並命他即刻出發。」
——
崔鴻飛的信中說過, 除了峮州本地人能對淮山的地形爛熟於心之外,能避開崔家軍且全身而退的人,就只有六年前進攻過淮山的西蠻軍。
除此之外便不可能會有人這般熟悉。
信中還說, 根據那小吏描述來看,那群左手手腕上刺著圖騰的外鄉人,很有可能就是喬裝打扮的西蠻貴族死士。
倘若長公主真如那群人所言, 現如今就被人藏在連山,那就只能說明, 六年前長春宮的那場大火,幕後之人除了朝廷中的叛徒之外,一定還有西蠻人摻和其中。
皇帝怎會想不到,如果此事真的是西蠻人同朝中人暗中勾結,那六年前長春宮的火剛起,西蠻便立刻進攻大梁的真實用意,一定是那位朝中的叛徒想要奪皇位而代之。
可是六年前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叛徒的陰謀沒有成真,如今西蠻人竟然潛逃進大梁境內,尋找大梁的長公主,即便不知他們的用意是為何,皇帝也知道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公主。
那可是從一生下來,就是他程允廷的掌上明珠。
所以皇帝將章行舟秘密召進宮後說的第一樁事,便是要他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長公主的蹤跡。
......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章行舟被皇帝心腹從養心殿的偏門引出。
直到距離皇城最近的官員下馬車走進宮,卻看見大理寺卿章行舟早已衣冠整齊立於殿外了。
朝中沒有人知道章行舟從京城出發赴連山的時候身上帶著重任,甚至不知道皇帝密召章行舟於宮中見過一面。
他們只知道,章行舟在成為連山太守後的幾年間,捐俸祿修水利,為連山人殫精竭慮,將那樣一個窮鄉僻壤之地變成了周遭最為富庶的山城。
可就是這樣一位生在連山,長在連山,盡心於連山的人,卻在新帝登基後的建興兩年,被人構陷殘害致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從那個時候起,峮州人民對皇帝的敬畏連帶著一起給了長公主,因為他們覺得是長公主福澤保佑,皇帝才沒有死,峮州才真正安寧了下來。
於是在長公主百日的時候,峮州人自發地替長公主祈福,還將那一日定為祈福日,往後年年歲歲都要祈福,以示對長公主的敬意。
可如今,小吏卻在門外聽見那些人說,峮州人年年祈福的長公主沒有死,六年前葬進皇陵的只不過是長公主的衣冠。
而今時今日,那位早已死了的長公主就被人藏在連山。
聽清楚門內那些人說的話後,小吏的的手下意識一抖,還冒著熱氣的一袋子滷肉全灑了。
驚慌失措間他看到院內的人聞聲突然拔了刀直直往這邊來,他再也不敢停留,下意識便扔了剩下的東西撒腿就跑。
卻不想後面的人窮追不捨,小吏怕牽連老母不敢回家,便直奔淮山,想著只要進了淮山山里,那群外鄉人便不可能找得到他。
誰曾想那群外鄉人好似十分熟悉淮山裡的地形,仍舊緊緊追在他身後。
最後實在走投無路,便直奔崔家軍的駐紮地去。
崔鴻飛聽完小吏說的所有話,立刻派人營巡山。
許是看見了大梁的軍隊,那群外鄉人不敢再追下去,便偷偷匿了身形跑了。
巡山無果,崔將軍只能帶人打道回府。
可崔鴻飛心裡十分清楚,不但能避開崔家軍的包抄而且還能全身而退,那群人一定不是小吏口中所謂的外鄉人。
但他深知小吏口中所言長公主一事事關重大,當即便寫下密信飛鴿傳書回京。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先帝秘密派人將丞相召進宮,二人於養心殿密談一日之久,直至深夜才出宮。
此次密探,朝中無一人得知。
只是那日過後,新科狀元郎章行舟,忽然辭去京中官職,自請前往連山。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章行舟領旨親赴人貧地瘠的連山,做了太守。
第九十三章
十三年前的那樁舊事漸漸露出冰山一角。
聽過丞相的講述, 鍾毓心下只覺得駭然,不是為他的籌謀深算,而是為當年那些錯綜複雜的線索脈絡。
隨著丞相繼續往下說的話, 她終於明白, 卿雲口中那位品性才學皆為上品的兄長章行舟, 為何會毅然決然辭去京中官職,孤身前往連山。
「其實先帝並不是為了長公主的事情才讓章行舟回連山的。」丞相將十三年前的真相娓娓道來, 「早在崔鴻飛將軍的密信到先帝手中之前,這位狀元郎的請辭書已經呈至御前。」
「大梁建國至今哪有過當朝狀元放著京中要職不做偏要跑去窮鄉僻壤做太守的先例, 章行舟才學驚人,為人處事又皆是上品, 所以當先帝看到那封請辭書之後, 第一反應便是晾他幾日再批覆不准。」
「可誰讓崔鴻飛的密信就這麼巧, 章行舟前一日才遞了摺子, 次日上午密信便送至宮中。」
「所以將我召進宮密議,得知六年前長春宮那場大火之中的隱情後,先帝最終決定順水推舟, 准了章行舟的摺子,並命他即刻出發。」
——
崔鴻飛的信中說過, 除了峮州本地人能對淮山的地形爛熟於心之外,能避開崔家軍且全身而退的人,就只有六年前進攻過淮山的西蠻軍。
除此之外便不可能會有人這般熟悉。
信中還說, 根據那小吏描述來看,那群左手手腕上刺著圖騰的外鄉人,很有可能就是喬裝打扮的西蠻貴族死士。
倘若長公主真如那群人所言, 現如今就被人藏在連山,那就只能說明, 六年前長春宮的那場大火,幕後之人除了朝廷中的叛徒之外,一定還有西蠻人摻和其中。
皇帝怎會想不到,如果此事真的是西蠻人同朝中人暗中勾結,那六年前長春宮的火剛起,西蠻便立刻進攻大梁的真實用意,一定是那位朝中的叛徒想要奪皇位而代之。
可是六年前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叛徒的陰謀沒有成真,如今西蠻人竟然潛逃進大梁境內,尋找大梁的長公主,即便不知他們的用意是為何,皇帝也知道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公主。
那可是從一生下來,就是他程允廷的掌上明珠。
所以皇帝將章行舟秘密召進宮後說的第一樁事,便是要他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長公主的蹤跡。
......
成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章行舟被皇帝心腹從養心殿的偏門引出。
直到距離皇城最近的官員下馬車走進宮,卻看見大理寺卿章行舟早已衣冠整齊立於殿外了。
朝中沒有人知道章行舟從京城出發赴連山的時候身上帶著重任,甚至不知道皇帝密召章行舟於宮中見過一面。
他們只知道,章行舟在成為連山太守後的幾年間,捐俸祿修水利,為連山人殫精竭慮,將那樣一個窮鄉僻壤之地變成了周遭最為富庶的山城。
可就是這樣一位生在連山,長在連山,盡心於連山的人,卻在新帝登基後的建興兩年,被人構陷殘害致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