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為知青,有時候他也會給周光旭他們搭把手。

  住在知青宿舍的五人,今天要把他們分配到的口糧運回知青宿舍,得費不少勁。

  五個知青, 按照最基礎的三百六十斤口糧計算的話, 加起來就有一千八百斤。

  更何況, 周光旭幾人, 除了今年下鄉的王月蘭和羅佳只有三百六十斤的基礎口糧, 另外的三人都要比這多。

  而今年的口糧中,紅薯的占比不小, 按照5:1換算下來,這分量就更是不輕。

  五人實際要搬運的糧食總重量,大約有三千多斤。

  所以趁著還有些空閒時間,況葉準備去搭把手。

  走到二小隊的倉庫位置,他很快就找到周光旭幾人, 此時他們已經把小麥、玉米等糧食運送回了知青宿舍,現在正在窯窖旁邊運紅薯。

  有況葉的幫忙,跑了兩趟就幾人的紅薯就被全部運回知青宿舍。

  關於窖藏紅薯,周光旭他們經過前兩年的討教,如今也有了經驗, 土窖也早早的準備好了。

  等到他們把紅薯窖藏好,況葉看了一下時間,也才十一點出頭。

  周光旭幾人為答謝他的幫忙, 以及平時的照顧,極力留他在知青宿舍吃了頓午飯。

  等到午飯結束後, 況葉幾人閒聊了一會兒就提出了告辭,下午他還得去公社上課。

  領完口糧後十天左右, 就是農曆臘月。

  況葉忙著自己的事的時候,今年要回家探親的知青也在活動。

  這段時間,他好幾次都在九大隊看到了其他生產大隊的知青。

  這些知青,他大致都有些印象。之前招工的時候,姜雨他們那一批下鄉的知青,因為當初的那場會議,他基本上都認了個臉熟。

  來九大隊找姜雨、朱靜的知青,據他了解都是兩人同鄉。

  除了九大隊,這段時間場鎮上也經常見到知青的身影。

  冬季農閒比較好請假,加上知青們要回家探親,各個生產大隊就更是放寬了不少。

  來場鎮的知青,都是在為回家探親做準備,有聯繫同行者的,有為提前購買車票做準備的,也有購買探親要帶的物品的。

  隨著時間越發的接近年關,要回家探親的知青們也陸續的動身,九大隊的姜雨、朱靜兩人,也在小年後的第二天和結伴同行的知青往縣城而去。

  豐水公社的知青,今年回家探親的不少,隨著他們的離開,除夕也越發的接近。

  不過因為春節不放假的原因,今年的春節和往年也過得差不多。

  除夕一過,大年初一該上工的上工,該上課的上課。

  過年的氣氛,僅僅在幾天時間就消散的一乾二淨。

  就在有些冷清的氣氛中,一則消息讓整個豐水公社都熱鬧起來。

  從這個月開始,全省的多所院校一百多個專業恢復招生!

  招生的對象,包括工作2年以上的工人、農民、服役2年以上的軍人(包括退伍軍人)、以及下鄉2年以上的知青。

  況葉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就知道這是十年動盪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

  工農兵學員,常被稱呼為工農兵大學生。

  消息在報紙上刊登、廣播中播出、甚至電視台播放,也讓它很快傳到各處。

  豐水公社了解這則消息,大多是通過報紙和廣播。

  況葉也是在報紙上看到這則消息的,報紙上面詳細報導了招生的其它信息。

  這其中有招生的幾個原則,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以及不進行文化考試。

  這則消息,不僅僅吸引了知青們,也吸引著公社的其它人。

  招生的對象包括農民,這對隊員們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從六六年動盪開始之初,高等學院都陸續停課,甚至院校內的很多老師也被迫下鄉,讓大學的招生一度停滯。

  如今全省的多所院校恢復招生,甚至都不需要文化考試,有想法的隊員們都想去拼一拼。

  工農兵大學生,其實從七零年國家就有了試點的院校,稍一打聽大家就明白這一身份能夠帶來什麼好處。

  和十年動盪前的大學生一樣,一經畢業的工農兵大學生,能直接被分配到崗成為「幹部」。

  這個時代在農村,哪怕是讀過書,甚至高中畢業,不費些心思都能難脫離農村。

  戶口的限制,加上資源的不對等,農村戶口的人脫離農村的機會,完全不能和城市戶口的人相比。

  工農兵大學生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符合報名條件的隊員們自然不願意錯過。

  一時間報名的知青、隊員不少。

  等到二月底,探親假結束回來的知青回來,得知這一消息,也都抓緊機會報名。

  但招收的原則,除了自願報名,還有後面的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

  最終的結果,還是得看公社這邊有多少名額,群眾願不願推薦,大隊長、公社領導願不願意批准。至於最後的學校覆審,只要前面的流程走完,大致是不會被打回來的。

  而這次整個豐水公社只有一個招收的名額,競爭者卻不少。

  符合條件的報名者,除了接近百名知青,還有近百名隊員。這比起第一次在知青中招工的競爭還要激烈。

  況葉在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就預想到了這個場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