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孩子才養到成年,她便因過度操勞以心有郁疾而去。再醒來結果就回了這麼多年前。
蘇千軼勾了勾唇角,再想到馬車出事的那天。她只要出了差錯,四皇子的辦事能力就會被“質疑”。太子能夠更受皇帝重用。她行商的人手可以插入皇商中。
有過逼宮的她比原來的她更狠。曾經的她只是“受驚”,這一次的她直接將自己撞成失憶。
細碎的點滴落在心頭,她想到商景明的異常,想到商景明變動的所作所為,心軟成一灘。手覆到腹部,蘇千軼算著日子。
要是沒算錯,小生命該到來了。
商景明大抵是想著趁著他有空,她還沒什麼反應,趕緊帶她過來看看伯祖父。沒想到這輩子,不止他們之間陰差陽錯,他記得而她失憶,更連天下危機也提早到來。
帝王身體比以往敗落更快,海水倒灌和鹽商的造反不等過年提早出現。
商景明還會去南邊嗎?他還會死嗎?
蘇千軼慢慢打開闔著的眼,緩緩站起身有衣袖擦拭去額角冷汗。她半點不許他的生命出差錯,若有人擋,她便殺之,若有神攔,她便弒之。
……
宮中。
皇帝躺坐在床上,幾位大臣站在邊上,商景明一同站著。
此時沒人講這樣不合規矩。事發突然,帝王身體又實在不適,免不了如此說話。負責匯報的人,再說了情況:“蘇浙一帶鹽場多,現在一個鹽場出了差錯,其餘鹽場的鹽戶紛紛鬧罷工。揚州作為中轉地危機重重。南方武將不少,但沒有打過這群不要命的。”
另一位官員解釋:“民間風聲太大。一人起,其餘人紛紛抗議。都是老百姓,現在海水倒灌,老百姓土地都沒法種地。再看那些鹽戶也是為了一口飯。現在海水都倒灌了,他們不可能還把命留在鹽場。很多士兵沒法對自己老鄉動手,加上是在海邊,海水一卷,不管誰都沒命。”
不是沒有解決方法。
“蘇浙知府都送了摺子回來。鹽商多護著躲在揚州。應天那兒打算讓受災老百姓遷個地方。至於鹽戶,休一段時日再繼續產鹽。”
“太子殿下之前的河道改道,對下游影響不大。只是事發突然,朝廷上下不懂水利的官員多,民間也容易有所猜測。本官認為此事讓太子出面去一趟應天和揚州最妥當。”
皇帝聽著,問:“景明,你怎麼看?”
商景明拱手:“這事兒臣出面是最合適。一是老百姓想法簡單,能吃飽穿暖有地方住,生活有盼頭就可以。他們要不是走投無路,也不至於鬧出這麼一回事。二是,河道一事,不論是否有影響,都與我有關。海水倒流總是要解決泥沙堆積一事。改道是百年大事,兒臣既在意,與工部大人總要去一趟。”
皇帝沉吟片刻,明白這個道理。
他只是想到:“朕身體不適,你該留在京城監國,而不是去應天。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他說到這裡,咳嗽起來,好半晌才咳好。
還有一點,帝王哪能不知道兒子和妃子有多相愛。
皇帝說:“萬一太子妃有個好消息,你更走不開。”
商景明沉默。
他很清楚。上輩子蘇千軼有孕,父皇身體不適,四皇弟窺覦帝位。他還是選擇了前去南方,最後死在南方。如果說當年是有些猶豫,那現在的去和不去的撕扯已到極致。
蘇千軼很可能馬上有好消息。
父親身體愈加差了。
他四弟被他打壓了那麼久,依舊對帝位有想法。
他可能還是會死在南方。他不可能把大部分人馬一直留在身邊保護自己安全。這些人多是要派遣去解決老百姓之難。
留在這裡,他有蘇千軼,有孩子,有帝位。
只是,他去過一次災害現場。
他見過那些老百姓在苦難時的無意識哀嚎。在沒有糧食時刨樹皮,見過他們挖泥給自己吃下去。見過瘦骨嶙峋肋骨一根根露出,見過黝黑髮黃的臉和干到脫皮的唇。
流民一波接著一波,不巧要是撞上瘟疫,那已是人間地獄。他是未來的君。名聲在外時,這些百姓最相信的人。
他記得他前去他們面前,侍衛大聲吼著昭告他的身份,那些麻木的眼神一點點發出光亮。米糧化為粥發下去時,淚水流淌下來。
上一輩子,一層層堆積出的惡果遠超過現在,現在只是一個海水倒灌而已,只是鹽場紛爭而已。外面牽扯的風聲很可能是四弟的陷阱。
他還是想親自去一趟。大臣們很會寫文章。他們會為了官位而粉飾災難,會為了要錢而加重自己的不易。
他想知道自己這近一年來在京城的動作,到底對百姓有沒有幫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蘇千軼勾了勾唇角,再想到馬車出事的那天。她只要出了差錯,四皇子的辦事能力就會被“質疑”。太子能夠更受皇帝重用。她行商的人手可以插入皇商中。
有過逼宮的她比原來的她更狠。曾經的她只是“受驚”,這一次的她直接將自己撞成失憶。
細碎的點滴落在心頭,她想到商景明的異常,想到商景明變動的所作所為,心軟成一灘。手覆到腹部,蘇千軼算著日子。
要是沒算錯,小生命該到來了。
商景明大抵是想著趁著他有空,她還沒什麼反應,趕緊帶她過來看看伯祖父。沒想到這輩子,不止他們之間陰差陽錯,他記得而她失憶,更連天下危機也提早到來。
帝王身體比以往敗落更快,海水倒灌和鹽商的造反不等過年提早出現。
商景明還會去南邊嗎?他還會死嗎?
蘇千軼慢慢打開闔著的眼,緩緩站起身有衣袖擦拭去額角冷汗。她半點不許他的生命出差錯,若有人擋,她便殺之,若有神攔,她便弒之。
……
宮中。
皇帝躺坐在床上,幾位大臣站在邊上,商景明一同站著。
此時沒人講這樣不合規矩。事發突然,帝王身體又實在不適,免不了如此說話。負責匯報的人,再說了情況:“蘇浙一帶鹽場多,現在一個鹽場出了差錯,其餘鹽場的鹽戶紛紛鬧罷工。揚州作為中轉地危機重重。南方武將不少,但沒有打過這群不要命的。”
另一位官員解釋:“民間風聲太大。一人起,其餘人紛紛抗議。都是老百姓,現在海水倒灌,老百姓土地都沒法種地。再看那些鹽戶也是為了一口飯。現在海水都倒灌了,他們不可能還把命留在鹽場。很多士兵沒法對自己老鄉動手,加上是在海邊,海水一卷,不管誰都沒命。”
不是沒有解決方法。
“蘇浙知府都送了摺子回來。鹽商多護著躲在揚州。應天那兒打算讓受災老百姓遷個地方。至於鹽戶,休一段時日再繼續產鹽。”
“太子殿下之前的河道改道,對下游影響不大。只是事發突然,朝廷上下不懂水利的官員多,民間也容易有所猜測。本官認為此事讓太子出面去一趟應天和揚州最妥當。”
皇帝聽著,問:“景明,你怎麼看?”
商景明拱手:“這事兒臣出面是最合適。一是老百姓想法簡單,能吃飽穿暖有地方住,生活有盼頭就可以。他們要不是走投無路,也不至於鬧出這麼一回事。二是,河道一事,不論是否有影響,都與我有關。海水倒流總是要解決泥沙堆積一事。改道是百年大事,兒臣既在意,與工部大人總要去一趟。”
皇帝沉吟片刻,明白這個道理。
他只是想到:“朕身體不適,你該留在京城監國,而不是去應天。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他說到這裡,咳嗽起來,好半晌才咳好。
還有一點,帝王哪能不知道兒子和妃子有多相愛。
皇帝說:“萬一太子妃有個好消息,你更走不開。”
商景明沉默。
他很清楚。上輩子蘇千軼有孕,父皇身體不適,四皇弟窺覦帝位。他還是選擇了前去南方,最後死在南方。如果說當年是有些猶豫,那現在的去和不去的撕扯已到極致。
蘇千軼很可能馬上有好消息。
父親身體愈加差了。
他四弟被他打壓了那麼久,依舊對帝位有想法。
他可能還是會死在南方。他不可能把大部分人馬一直留在身邊保護自己安全。這些人多是要派遣去解決老百姓之難。
留在這裡,他有蘇千軼,有孩子,有帝位。
只是,他去過一次災害現場。
他見過那些老百姓在苦難時的無意識哀嚎。在沒有糧食時刨樹皮,見過他們挖泥給自己吃下去。見過瘦骨嶙峋肋骨一根根露出,見過黝黑髮黃的臉和干到脫皮的唇。
流民一波接著一波,不巧要是撞上瘟疫,那已是人間地獄。他是未來的君。名聲在外時,這些百姓最相信的人。
他記得他前去他們面前,侍衛大聲吼著昭告他的身份,那些麻木的眼神一點點發出光亮。米糧化為粥發下去時,淚水流淌下來。
上一輩子,一層層堆積出的惡果遠超過現在,現在只是一個海水倒灌而已,只是鹽場紛爭而已。外面牽扯的風聲很可能是四弟的陷阱。
他還是想親自去一趟。大臣們很會寫文章。他們會為了官位而粉飾災難,會為了要錢而加重自己的不易。
他想知道自己這近一年來在京城的動作,到底對百姓有沒有幫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