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把糟心事情安排下去,心情一下子就美妙了起來。

  和親王打開後面的信箋,看完之後捶捶腦袋笑罵道,「臭小子,就知道找事兒。」

  說好的讓他來廣東只處理海關衙門的事情,怎麼槍枝炮彈也找他,他是神仙嗎?

  還好找的是他,換成別人還真沒法辦這事兒。

  槍炮這種東西放在哪兒都是機密,京城的傳教士能造大炮是為了傳教,不然他們也不會閒著沒事兒幫大清造大炮。

  商人出海採買貨物很正常,出海採買鳥槍火銃……一般人還真不一定買得著。

  嘖,直接出海採買有點難,得先去澳門找那邊的佛郎機人打探打探消息。

  佛郎機人手裡好東西多,而且只要錢到位什麼都能弄到手,朝廷和他們不是第一次打交道,知道對面是什麼德性,不至於被坑了還美滋滋替對方數錢。

  要是直接出海採買,他怕派出去的商船有命去沒命回。

  問題不大,可以安排。

  和親王把他的安排和近期海關衙門相關事務的進展放在一起送回京城,這次沒有迫切要分享的事情,不用八百里加急,按照正常速度來往就行。

  驛館的信差:……

  行吧,王爺說什麼就是什麼,誰讓目前廣東地界兒和親王是老大呢。

  別看和親王平時笑呵呵看上去很好相處,真正和他相處過才知道這人有多不好糊弄。

  總督之位即將保不住的閩浙總督李侍堯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

  不是說和親王是個廢物點心嗎?誰家廢物點心是這樣的啊?

  總督衙門和海關衙門井水不犯河水,只要海關那邊按時把孝敬送到位,總督衙門絕對不會找他們的事兒。

  畢竟粵海關賺的錢要送到內務府,不看僧面看佛面,他們總不能和皇上過不去。

  和親王一來,不光十三行的行商遭殃,海關衙門和總督衙門都跟著吃掛落。

  不是,王爺,他們是自己人,您折騰西洋人的時候別把自己人也給折騰散架了啊。

  他們只是找西洋人要了點錢而已,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大錯,何必這麼折騰他們?

  不只李侍堯一個人這麼想,涉及到這件事中的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他們坑的又不是大清的百姓,洋人的朝廷又不會給那些西洋商人做主,和親王何必上趕著給洋人說話,萬一洋人以為他們好欺負從此給臉不要臉了怎麼辦?

  官府上下挨了教訓也不知道錯在何處,可把和親王給氣壞了。

  他奉命來廣東整頓海關衙門是為了給洋人出氣嗎?他分明是在拯救整個沿海的官場!

  皇帝氣的不是海關欺壓洋人,他氣的是這事兒鬧到洋人進京告御狀,氣的是告御狀還告成了。

  沿海防務是幹什麼吃的?碼頭河道的關卡是幹什麼吃的?

  洋人的模樣和他們那麼不一樣,就這麼讓他們大喇喇到京城嗎?

  今天是商船入內河,明天就是戰船入內河,這讓朝廷的臉面往哪兒放?

  再不整頓整頓這群掉錢眼裡的混帳玩意兒,趕明兒英吉利佛郎機這些西洋人聯合起來堅船利炮就打到京城啦!

  他折騰海關衙門總督衙門是為了給洋人出氣嗎?他那是給皇帝出氣!

  英吉利那個什麼什麼公司敢膽大妄為到偷偷派商船進京告御狀,難保沒有打著試探大清實力的主意。

  打不過就規規矩矩的講道理,打得過就直接派船來打,多簡單。

  洋人都已經制定好計劃一、計劃二、計劃三了,他們還在這裡為了錢財打成一團,這能行?

  讓這群蟲豸治國怎麼能治好?

  大清藥丸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親王和臭弟弟待久了難免被同化,即便現在西洋小國打不到大清也不耽誤他用假想的情況去恐嚇官場。

  在和親王的恐嚇之下,在沿海一帶當官的官員都開始夾著尾巴做人。

  能官居高位的都不是傻子,乾隆皇帝登基這幾年輪流召見各省一把手二把手,他們對皇帝的性子不是一無所知,事到如今再反應不過來是怎麼回事兒這官也別當了。

  和親王怎麼想的他們拿不準,皇上那邊絕對是因為洋人找到京城讓他丟臉了所以才大發雷霆。

  至於英吉利的東印度公司來打探大清的實力,呵,打探就讓他們打探,說的跟打探就能打得過他們似的。

  他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和親王絕對不是怕了那不知道在哪兒的英吉利,不然不會在折騰他他們之前先把那個進京告御狀的商人給收拾了。

  是的,英吉利商人進京告御狀的案子結了,原告被告該還錢還錢該經商經商,目前來說的確是結案了。

  然後那個洪任輝就被扔到澳門關起來了。

  關三年驅逐出境,以此來捍衛大清的國威。

  和親王要是真的向著外人,怎麼著也不至於把英吉利商人給趕出去。

  那麼問題來了,朝廷這是真的要往海外發展?

  這四面受敵的,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

  朝廷如果真的往海外發展,涉及到的不光是粵海關,其他三個海關也都豎起耳朵打聽廣東那邊的消息,畢竟海上的生意賺錢,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怎麼著,朝廷不怕本朝海上出問題?不怕外敵從海上來犯?不怕沿海世家大族有家無國為所欲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