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頭鐵硬剛,二十年後他還是一條好漢。

  然後就在家裡服毒自盡,正好趕在朝廷派去抓他下大獄的人前面。

  令人感慨的是,朱紈死後沒多久朝廷就開了海禁,民間商船光明正大的出海,顯得朱紈之前的所作所為像個笑話。

  小果親王倒吸一口涼氣,「那我五哥還能活著回來嗎?」

  這這這這這、這是動了人家的利益蛋糕所以丟了小命兒,他們家五哥去廣東要做的事情和朱紈不一樣,但是本質上講也是動了地頭蛇的利益,天高皇帝遠的他真的沒事兒嗎?

  傅恆:???

  啊?

  朱紈被迫服毒自儘是因為他勢單力薄,和親王、和親王跟勢單力薄四個字有關係嗎?

  小果親王應該擔心的是廣東本地的商人會不會哭瞎眼,大清地界兒沒人敢動和親王啊!

  第56章

  *

  傅恆覺得他們小果親王對天家威嚴有點誤解,本朝和前朝不太一樣,具體來說就是,本朝的皇帝基本上不會被臣子掣肘,就算有牽制也只會是一時。

  正經人沒誰敢對王爺下手,頂多私底下罵兩句,至於不正經的造反勢力,別說王爺來,就是皇帝親臨人家也敢搞事兒。

  當然,一次都沒成功過,死的都是搞事兒的。

  這種事情說出來容易嚇著小孩兒,傅恆簡單提了兩句就回歸正題。

  朱紈執行海禁政策,按理說沒有錯,可是沿海的百姓也要生活。

  宋元以來海上貿易越來越多,東南沿海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出海是當地百姓謀生的路子,不然他們根本活不下去。

  前朝嚴禁海外貿易,百姓要生活就只能走私,那邊不只世家大族摻和海上的生意,而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涉足走私。

  按照律法來解釋,那就是沿海所有人家都和「倭寇」有關。

  朱紈不關心沿海的百姓為什麼家家戶戶都違禁出海,他只關心如何徹底剷除「倭寇」。

  朝廷為什麼解決不了「倭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當地百姓和「倭寇」的藕斷絲連。

  土豪劣紳甚至官吏亡納叛廣布爪牙武斷鄉曲把持官府,想出海就出海,一個個的都視朝廷禁令為無物,為了賺錢不要臉面也不要命。

  至於百姓不出海要怎麼生活,這不歸他管。

  小果親王:???

  「啊?」

  怎麼講著講著人設還變了呢?

  傅恆淡定的繼續講,「當時朝中有主張開海禁的大臣,也有朱紈這樣朝廷怎麼說他就怎麼做的大臣。那些主張開海禁的閩浙大臣說沿海的世家大族資助百姓出海雖然不合法但是也不是傷天害理的事情,那是百姓的謀生之道,並沒有私通海外幹壞事。但是在朱紈眼中,凡是違背朝廷法度的事情都是作奸犯科,只要朝廷不許,民間就不許犯禁。」

  小果親王托著臉小聲嘟囔,「有點不通情理。」

  傅恆點頭,「誰說不是呢。」

  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美的,朝廷開海禁,海防那邊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朝廷禁止百姓出海,沿海的百姓又沒法生活,怎麼處理都不合適。

  世家大族獲利太多,逐漸會為了利益有家無國,他們的確幫助沿海的百姓謀生,但是同時也是欺壓百姓的一環。

  大多數百姓都沒有能出海的船,世家大族將船租出去,等商船回來將利益平分,租船的百姓拼死拼活來回一趟,最終只能拿到一半的錢。

  但是一半的錢也是錢,總比什麼都掙不到強。

  本朝初年海禁遷民,沿海百姓生活困難也是這個道理。

  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讓沿海的百姓靠海吃飯,沿海的百姓自然不樂意,他們心裡不樂意,再加上有心人的挑撥,自然而然就會亂起來。

  哦,這些小果親王聽不懂,小祖宗只想聽故事。

  小果親王不同意,他不光能聽懂,他還能提問題,「不是說前朝的海禁是斷斷續續的嗎,為什麼斷斷續續啊?」

  傅恆想了想,「大概是為了銀錢。」

  這事兒他也說不準,海禁事關重大,要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也不會從前朝吵到現在也沒吵出章程出來。

  有得必有失,想要從海上獲利便要承擔風險,而朝廷願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又承不承擔得起這個風險,都是朝中大臣要吵的事情。

  即便是現在也是這樣。

  海上交易利益龐大,按理說應該放更多的洋商過來,但是朝廷只開了四個海關,四個之中只有一個是面對那些西洋商人,可見還是對外面不放心。

  為什麼不放心?大概是前朝的教訓。

  從洋人能漂洋過海來這裡和他們交易開始,他們這邊的絲綢、瓷器、茶葉就一直很受歡迎,而洋人的貨物運到他們這兒卻往往淪落到賣不出去的地步。

  天.朝上國地大物博不是說著玩的,外面有的他們都有,不用舍近取遠。

  就洪任輝那個東印度公司,他們第一次登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還是崇禎年間,英吉利人初來乍到高興的很,以為能在這兒大賺一筆,結果他們帶來的貨物一件也沒賣出去,反而花了不少錢買他們這兒的貨物帶回英吉利。

  小果親王:……

  很符合現狀。

  難怪清朝的皇帝總覺得他們天.朝上國什麼都不缺,原來英吉利人早在前朝就在這方面吃過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