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管是外國人還是大清的子民,一視同仁全部關押。

  和親王抿了口茶,「皇上,這事兒怎麼處置?」

  乾隆冷哼一聲,「讓李侍堯去查,行商欠錢不還放在哪裡都沒有道理,還有廣州十三行,朝廷一直不管他們不是讓他們得寸進尺丟人現眼的。」

  李侍堯就是那個冷酷無情拒絕和英國人談判的兩廣總督。

  和親王點點頭,他哥這不是要管貿易之事,而是嫌廣州十三行的人辦事不利索讓人告狀告到京城丟了他們大清天.朝上國的顏面,「天津府那邊如何處置?」

  乾隆捏捏拳頭,「方觀承是死的不成?」

  方觀承,現任直隸總督,天津知府靈毓的頂頭上司。

  皇帝的心情實在不好,和親王也不問了,反正後面的事情他沒法插手,等著看結果就是。

  小豆丁完完整整的看了全場,送走憋了一肚子氣的皇帝老哥才小聲問道,「五哥,你覺得四哥會怎麼處置那些外國人?」

  「該打打該殺殺,這事兒十有八九不能善了。」和親王目送他們家皇帝老哥走遠,拍拍小老弟的腦袋瓜似笑非笑,「你剛才和傅恆說什麼了?」

  小豆丁笑彎了眼,「沒說什麼,就是說江南那些鄉紳把五哥你當成他,讓他以後和那些鄉紳打交道的時候注意一下,別不小心被那些人給欺負了。」

  和親王:……

  這是多看不起他的善後本領?

  算了,他大人不記小人過,不和小孩兒一般見識。

  和親王忙活一路也累了,讓人把抱著醬肘子不撒手的傻弟弟送回果親王府,自己也沒在外面多待,讓店家給他打包一份醬肘子帶回去給福晉和兒子們吃。

  小果親王滿腦子都是「閉關鎖國」,生怕這次洋人違規上訪真的把皇帝惹急了,隔三差五就去打聽情況。

  《大清律》中有一條名為「叩閽」的法款,允許百姓在遇到重大冤屈時,向大官攔轎伸冤,甚至直接告御狀,但那是對大清的百姓而言,內外有別,洋人可沒這個待遇。

  就算是大清的百姓也沒人敢輕易攔轎申冤,這都是有代價的。

  要是人人遇見事情就越級上訪大官就別去衙門了,天天在路邊給人斷案得了。

  洋人大老遠跑來京城告御狀,一來是海防無能丟大清的顏面,二來是透露出洋人視大清律令於無物,三是廣州的官員太不會辦事鬧的洋人想方設法跑來告御狀,皇帝不生氣才怪。

  至於天津知府為了兩千塊銀元就給洋人開進入內河的通行證,這反而是整件事情種最好處置的一環。

  乾隆回宮時帶上了洪任輝的狀紙,第二天直接將狀紙交給親信大臣們傳閱,「看看吧,粵海關貪污受賄,逼的洋人都進京告御狀了。」

  張廷玉看完交給鄂爾泰,鄂爾泰看完交給訥親,訥親看完……

  淦,皇上這次還是只喊了他們仨。

  訥親幽怨的目光擋都擋不住,好在這次鄂爾泰做了回人,「皇上,洋人狡詐,此事不能聽他們的一面之詞。」

  狀子寫的很有水平,把問題和要求寫的一清二楚,一看就知道不是洋人寫的。

  首先說行商黎某欠他們五萬兩銀子,他們去告狀關監、總督卻不准他們追討。

  緊接著說關口對洋商敲詐勒索,對他們隨身攜帶的酒食器物也開始收稅,現在除了收平餘外還勒補平頭,每一百兩的貨物就要增加三兩的稅,往來商人實在經不起這種勒索。

  還有保商,本來十三行對他們已經很過分,現在又多了個保商,他們的商船很多都遭了保商的毒手,朝廷只讓他們夏天上岸,船被扣下他們想走也走不了,如此就又被主管貿易的官員苛刻勒索,簡直不給他們留活路。

  最後才不輕不重的提了句希望朝廷廢除保商制度,如果能查查粵海關的貪污受賄那就更好了,如果朝廷想多開幾個通商的口岸,英吉利那邊很快就會另外派人過來談判。

  圖窮匕見,這是廣州一處不夠他們用,要朝廷給他們多批幾塊地啊。

  鄂爾泰嘖了一聲,又在心裡罵了句洋人果真狡詐。

  張廷玉沉思片刻,雖然他覺得洋人要以防範為主,但是這次的確是廣州那邊不占理,「皇上,廣州那十三家行商打著朝廷的名號欺壓洋人,不若直接另開個衙門專管此事,免得行商狐假虎威壞了大清的名聲。」

  鄂爾泰搖頭,「區區商賈之事,朝廷插手太多未免不妥當。」

  南邊幾個海關的情況他們都清楚,尤其是粵海關,海關衙門的敲詐勒索簡直都擺在了明面上。

  外國人喜歡他們大清的東西,每年來都要採購數不清的茶葉、瓷器、絲綢等東西回老家售賣,這一來一回足夠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也能讓海關賺的盆滿缽滿。

  海關衙門朝行商要錢,行商不肯吃虧,就得把錢從洋人身上要回來,洋人在廣州損失錢財,回到西洋後就要用貨物千倍百倍的挽回損失。

  反正最後掏錢的是西洋的貴族大戶,行商那邊要錢就讓他們要去吧。

  畢竟粵海關和其他幾個海關不太一樣,其他幾個海關的收入歸國庫,粵海關的收入歸內務府,也就是說最後受益的是皇帝的私庫,他們太較真了也不太好。

  只要西洋人還喜歡他們這邊的東西,就不愁沒有西洋商人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