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勸諫稱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不需要。就像相州城以西的幾十座城,王爺可有每城都派兵鎮守。這就像楚河分界一樣,我們用相州城與傅玄英劃了界,傅玄英想要去往相州城以西的城鎮,就必須要先拿下相州城。同樣的道理,我們往東進軍,只要守好最前線的城池即可,至於後方的城池,做好撫民,維持好秩序即可。攻城對我們還有其他利處,一是可以擴充軍隊,二是越往東土地越富饒,百姓越富裕,我們能夠得到更多的糧草。我們與傅玄英成此長彼消之勢,我們的實力壯大,傅玄英就相對削弱。傅玄英想要奪回失去的城池,至少要他付出雙倍的代價。」邵羽辰說道。

  傅青廷聽邵羽辰這般說完,也覺得很有道理。

  更為重要的是,邊境吃緊,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休整了。

  「好,就照你說的乘勝追擊。羽辰,本王信你。」傅青廷說道。

  三天時間,傅青廷將大軍轉移到了同平城。原來相州城縣衙里住的人,全都住進了同平城的將軍府里,但這也是暫住,只要攻下一城,大軍就會往東壓進。

  邵羽辰和安雲月,以及司徒軒、子瓊、炎青,也全都到了同平城。

  三天後,邵羽辰又開始了又一輪的攻城,如邵羽辰所料,除了同平城、白樺城、盤雙城的守軍較多,其他城鎮幾乎就沒有什麼守軍。原本有的守軍,還被傅玄英下令,全都召回了惠安城。

  邵羽辰大軍壓過去,城裡的官兵直接是嚇得屁滾尿流,哪裡敢與邵羽辰的大軍抗衡,那無疑是不想要自己的小命了,直接是邵羽辰還沒勸降,官兵就一個個乖乖的器械投降了。

  對於之後攻下來的城鎮,傅青廷依然是秉持著安民撫民的原則,而對於一些鄉紳惡霸,特殊時期,傅青廷也不去勸說讓他們痛改前非,而是直接順應民意,該殺的殺,該懲的懲,操家所得的錢財和糧食,全部充到軍隊做糧餉。傅青廷這麼做,一是大快了人心,二是在錢財和糧食上也收穫不少。

  確實,如今的傅青廷比起過去,已不是那般心慈手軟,該恨的時候也一點不遲疑。就比如,柔兒的事。

  具體的安撫百姓,傅青廷後來就直接交給素素全權負責了,對於素素,傅青廷也越來越放心。

  傅青廷之前對於大舉攻城還有著種種顧慮,擔心自己不夠兵力守城,擔心糧草不夠軍隊所需,擔心自己擴展太大會把控不住大局等等,但實際將城攻打下來,都沒有遇到傅青廷之前所擔憂的問題,即使碰到一些困難,那也集大家之力最終得以解決了。

  傅青廷經歷了更多之後,心裡變得更加的坦然,有了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魄力。

  因為傅青廷得民心,也得軍心,每攻下一座城,城中的士兵、官兵、還有壯男男子,都自願進入到傅青廷的軍隊中,一部分的人也是衝著邵羽辰。

  傅玄英與傅青廷相爭,二虎相鬥,傅玄英為對抗傅青廷,在民間抓壯丁,這已經波及到了普通老百姓,老百姓這個時候再想要過安生日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老百姓之前只有一個選擇,等著被抓壯丁,但現在有了兩個選擇,還可以投軍邵羽辰的軍隊,就算不願意,傅青廷也下令絕不強迫。

  傅玄英那邊越是逼人,傅青廷這邊就越是愛民,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誰做皇帝百姓才有好日子過顯而易見。

  傅青廷這邊的進軍速度極快,短短一個月時間,就已經攻下了十五座城,其實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攻城,也就是擺擺架勢,城裡的官兵就器械投降了。傅青廷也沒有盲目東進,每拿下一座城,都會妥善布防,傅青廷的軍隊人數從最開始的二十萬,增加到二十八萬,又上升到了三十六萬。之前,傅玄英為阻止有人去投奔傅青廷,在通往相州城的必經路上全都設置了關卡,而被傅青廷攻下的城,攔截關卡全都解除,那些附近的守軍和百姓便紛紛前去投奔傅青廷了。

  傅青廷捨棄了待了數月的相州城,只留下了部分的守軍,大軍則是一路向東,既然攻下了城,傅青廷就不會讓它們再失守。傅青廷的大軍就像楚河交界,一路向著惠陽城壓去。

  雖然,傅青廷的大軍距離惠安城還有千里之遙,但是,所有人都像看到了希望一樣滿懷信心。

  大臣,又開始諫言傅青廷稱帝。

  「王爺,我們已經攻下十五座城,城中百姓全都擁戴王爺,依我之諫,王爺不如這個時候登基稱帝。」金鑒辛進言道,「王爺要知道,順應形勢稱帝,於我們而言,也有著極大的好處。。既然傅玄英沒有先帝的血脈,那就不是真皇帝,不可以讓假皇帝一直當道,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王爺這個時候稱帝名正言順,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王爺一日不稱帝,傅玄英就算是假皇帝但還是皇帝,這老百姓的心裡總歸是不踏實的,害怕有朝一日王爺會被傅玄英壓制了。但是,如果王爺稱帝了,這些百姓就會一心一意的跟隨著王爺,只認王爺才是真正的皇帝。」杜毅也說道。

  稱帝的事已經被幾位大人三番五次的提起,傅青廷不可能一直都裝聾作啞,到這個時候了,傅青廷也該表個態了。

  傅青廷之所以與傅玄英爭鬥,其實就是為了將傅玄英取而代之,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傅青廷要總是一味的謙讓,未免讓人覺得有些虛偽。

  傅青廷既然決定要做皇帝,那就要在適當的當仁不讓,再說了。傅青廷也有信心,自己能夠做好皇帝,能夠給予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稱帝一事,本王會考慮,但也會聽聽其他人的意見。」傅青廷說道。

  傅青廷一旦開了口說了會考慮,其他人就知道接下去該怎麼做了。

  當天下午,軍中的尚義東、倪楚烈、李屬亮、沈衛闖四位將軍來見傅青廷,目的就是請求傅青廷順應民意登基稱帝。

  之後,又有很多人陸陸續續的來見傅青廷,全都是請求傅青廷登基稱帝。其中不乏朝廷中的一些官員,還有一些老百姓。

  傅青廷給的答覆全都是會考慮,沒有明確的答應。

  傅青廷還在等,他是在等著邵羽辰來。

  安雲月與邵羽辰的家中。

  比起之前攻打同平城、白樺城、盤雙城三城的時候,邵羽辰現在反而是清閒了很多,軍中沒有太重要事情的時候,邵羽辰就會待在軍中陪安雲月。邵羽辰並不是懈怠了,他一直都在養精蓄銳。

  吃過晚飯後,所有人都在院中閒坐著。

  「司徒哥哥,我聽說,最近很多人都在勸諫七王爺登基稱帝?」子瓊向司徒軒問道。

  「是有其事。」司徒軒說道。

  「可是,七王爺似乎沒有答應。」子瓊說道。

  「七王爺自然是有著自己的考慮。」司徒軒說道。

  「這還有什麼好考慮的,直接順應民意,登基稱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假皇帝傅玄英了。」子瓊說道。

  「當皇帝,哪有你想的那麼簡單,要考慮的事情方方面面。」司徒軒說道。

  「也不知道,七王爺真的當了皇帝以後會怎麼樣。要是,七王爺真的做了皇帝,那我可是親眼見過皇帝的人了,日後說出去,那也是夠威風的。」子瓊說道。

  「你這小子,就想著自己怎麼威風。」司徒軒動手拍了下子瓊的腦袋瓜子。

  司徒軒每次下手都很重,真是不當子瓊的腦袋是腦袋,子瓊吃痛的喊了一聲,「痛」,然後委屈的看著司徒軒,並說道,「司徒哥哥,你怎麼又打我。」

  司徒軒不理子瓊,而是轉向邵羽辰,問道,「元帥,七王爺稱帝一事,你如何看。」

  「有什麼如何看不如何看的,七王爺既然決心要爭奪帝位,登基稱帝都是遲早的事。」邵羽辰說道。

  「那七王爺還在等什麼?」司徒軒問道。

  「在等什麼……」邵羽辰也不是傅青廷肚子裡的蛔蟲,他又如何能把傅青廷的每一個想法都猜透。

  安雲月對於傅青廷稱帝一事,不發表意見,因為她認為,這事她不需要參與其中。安雲月與傅青廷相識這麼久,一直到今日,安雲月反而是覺得他們之間越發疏遠了。疏遠了也沒什麼不好,她是邵羽辰的妻子,傅青廷是日後的君王,她一個婦道人家與帝王也不要有太多的牽連比較好。

  素素那兒,也聽到了風聲,若是放在過去,應該是件讓素素感到很振奮的事,畢竟,只要傅青廷點頭答應,就能夠登基做皇帝了,皇帝萬萬人之上,再也不用奉承屈膝於任何人,傅青廷也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治國理念,到那時候,國家應該會國泰民安,歌舞昇平。但實際上,素素也很振奮,這段日子,她看到了太多的百姓疾苦,真的很想天下能夠太平。但除此之外,素素的心裡也沒有別的了,說了過去那些對傅青廷的男女之情,她與傅青廷想的都是天下。

  這樣的大事,香陽自然也知道了,而此事,傅青廷並沒有與她商量,實際上,自從香陽再次回到相州城後,傅青廷就沒有找香陽商議過任何事情,香陽就好像被傅青廷擱置在一邊了。香陽也明顯感覺到,傅青廷已經不是過去的傅青廷,過去的傅青廷勢單力薄,能依仗的力量有限,那時候的香陽確實能給傅青廷出謀劃策,香陽在傅青廷那就能有一席之地。然而,現在明顯不一樣了,傅青廷的下面如今是人才濟濟,武將有邵羽辰,出謀劃策這塊又有很多的幕僚和謀士,香陽比起他們已經無足輕重,傅青廷自然也就不那麼在意她了。

  傅青廷答應過她義父,會娶她,傅青廷若是登基做了皇帝,那香陽就是日後的皇后。但前提是,傅青廷不會過河拆橋。但會不會過河拆橋,這話現在還不好說。

  喜歡榮華錦醫請大家收藏:()榮華錦醫更新速度最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