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三保得了沈萬山的藏寶圖和海航圖,遠走海外數年,加上朱棣暗中支持,回來時成了海上巨賈,手下有龐大的商隊和海船,馬三保在沿海一帶是鼎鼎有名的馬百萬,沒有人知道他其實是燕王府的大管家。

  八年前馬三保尚不會游泳,八年後他已經是海上一方霸主了。

  朱棣點頭,冷冷說道:「太子這些年過的太自在了,是時候給他製造一點點麻煩,讓他回去解決自己的家事。」

  沒過幾天,八月初一大朝會上,有官員上奏,說東宮嫡子朱允熥已經十二歲,應該立為東宮世子,以明國本。

  立刻有御史反駁道:「廣澤郡王才十二歲,秉性未定,此時立世子尚早。」

  提出奏本之人冷笑道:「早立國本,是為明嫡庶,穩定朝局。當年東宮太子不到八歲時就立為吳王世子,如今廣澤郡王已經十二,忠厚仁德,禮賢下士,可立世子。」

  御史駁道:「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年皇上常年在外征戰,當然要早立國儲。如今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況且東宮太子就是國本,有了太子,何必再立世子。」

  御史的靠山是呂氏家族,他當然反對立朱允熥為東宮世子,自以為辯駁的理由無懈可擊,豈料不知從那個角落裡跳出來一個口無遮攔的官員,猶如投進一塊巨石,攪混了水。

  那個官員說道:「廣澤郡王才學平庸,若立其為世子,必殃及大明江山社稷。東宮皇長孫朱允炆年輕有為,天縱奇才,忠孝仁義,實乃國之幸也,堪為國儲!」

  轟隆!

  仿佛朝著一鍋沸油里潑了一盆水,朝野上下當即炸開鍋!連呂大人和馬全兩個朱允炆最強大、最忠實的支持者都暗暗著急:這種話你心裡想想就行了,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就再也糊不上去去了啦!

  再觀其相貌,面白無須,應該是剛中進士的年輕人,想要升官,急於表現自己,可惜太著急了,反而好心辦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當即有人認出了此人的身份,大聲罵道:「呸!廣澤郡王是東宮唯一的嫡孫,外祖是為大明打江山的開平王常遇春!也就你這種不認祖宗的兩姓賤人會顛倒嫡庶,枉顧論理綱常!」

  無論暗中支持誰,都討厭此人口無遮攔,從此攪合得朝野東宮永無寧日,便一哄而上,將諷刺毒舌對準了此人,一擁而上,撕咬蟄殺。

  呂大人低聲問馬全,「這人是誰?為何都罵他兩姓賤人?」

  馬全八面玲瓏,人脈頗廣,立刻道出了此人來歷,「他叫做楊士奇,幼年喪父,母親迫於生計,給了一個羅姓人做妾,他就改姓了羅士奇,叫後來羅家人見他讀書有些天分,就容許他改為生父的姓氏,故他們都罵他兩姓賤人。」

  呂大人低聲道:「我觀此人臨危不亂,面對群臣圍攻,唾面自乾,倒也是個人才,就是太缺心眼了。」

  馬全說道:「年輕人嘛,又是那種見不得人的尷尬出身,急著出人頭地,總想一鳴驚人,犯點錯無所謂。以後暗中培養他,會是一條不錯的忠犬。」

  揚士奇一石激起千層浪,早朝前所未有的熱鬧,龍椅上的洪武帝面無表情的看著群臣圍攻一個年輕的小官員。

  過了許久,洪武帝抬了抬手,身邊的太監叫道:「肅靜!」

  洪武帝問坐在下首聽政的東宮太子朱標:「太子,你怎麼看?」

  作者有話要說:  太子:爹,這是一道送命題。

  揚士奇是朱棣的人,也是個傳奇人物。

  ☆、第242章 世子之爭

  這是個兩難問題,若同意嫡子朱允熥為世子,順應了禮法,可是太子朱標的心偏向庶長子朱允炆。樂—文他若說要立嫡,那麼朱允炆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可是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尤其是小舅子鄭國公常茂看著自己,小舅子的小舅子——青年大將藍玉也在一旁虎視眈眈,朱標不敢說他想立朱允炆為世子。

  朱標說道:「兒臣覺得孩子們還小,秉性不定,此時議論立世子,為時尚早。」

  強壓之下,朱標選擇逃避,先幫朱允炆拖延著,將來或許有所轉機。

  洪武帝面無表情,他又指著一直保持沉默的鄭國公常茂說道:「常愛卿,你以為如何?」

  常茂久經沙場,威壓之下,泰然而若,說道:「回稟皇上,自古以來,無論皇族還是民間,選擇繼承者都是一樣的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若年歲相同,擇賢者立之。」

  親妹妹在東宮為太子妃,被冷落多年,痛失長子朱雄英,最終抑鬱而終。鄭國公常茂當然明白太子偏寵呂側妃,偏向庶長子朱允炆。可是千百年來,普世大眾認定的就是有嫡立嫡的規矩。

  凡是違背這個規矩、顛倒嫡庶的、枉顧倫常的,朝廷必定經歷動亂,甚至遭遇滅頂之災。太子被呂側妃迷惑,誤入歧途,但洪武帝是明君,他不會犯這種錯誤。

  何況還有父親常遇春昔日的君臣之誼在,常茂覺得呂氏家族、馬全還有他們的附庸們不過是一群跳樑小丑,不足為懼。

  常茂自信洪武帝肯定站在親外甥朱允熥這邊,被群臣噴得狗血淋頭的「兩姓賤人」楊士奇又不怕死的站出來說道:「元人進犯中原,禮樂崩壞。大明建國以來,皇上崇尚古禮,修大明會典,重祭祀禮儀。既然皇上可以法古建邦,分封諸王,為何不能效仿上古五帝時代的禪讓制,擇賢能者當政呢?臣覺得皇長孫朱允炆就是天縱奇才,千百年難得的賢德之人,不用拘泥嫡庶常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