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橚說道:「四哥說了,這時候去求情,等於坐實了妙儀殺人的罪名,幕後主使就盼著我們求情呢,我們要做的不是求情,而是洗清冤屈,還給她清白之身。你莫慌,四哥已經拿著一些證據進宮見父皇了……」

  皇城,奉先殿。

  朱元璋面無表情的看著兒子,「你要給徐妙儀求情?」

  朱棣說道:「徐妙儀有罪無罪,自有錦衣衛查明真相,兒臣身為親王,不便干涉刑案。徐妙儀有罪便定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倘若查出無罪,應當場釋放,以明忠奸。」

  朱棣的不動聲色,深得父親真傳,此刻父子兩個都是面癱臉,誰都看不透對方的表情。朱元璋並不知朱棣和妙儀有情,只知道徐妙儀曾經以女醫的身份為兒子做事,立了不少功勞,朱棣進宮八成是要為她當說客。

  誰知朱棣一口否認了,反而有種撇開徐妙儀這個總是麻煩纏身的包袱的勢頭,朱元璋不解,試探的問道:「哦,依你看,徐妙儀有罪還是無罪?」

  朱棣說道:「徐妙儀雖出身名門,但她在民間十年,沾染了些江湖義氣和匪氣,不受管束,一時激憤殺人,或許有之。」

  朱元璋更覺得奇怪了,兒子這是要將徐妙儀置於死地?

  朱元璋問道:「你覺得徐妙儀有罪?」

  朱棣越遇大事,便越冷靜,很少熱血上頭和人爭吵辯論不休。他很了解父親的脾氣——多疑,冷酷。

  所以想要讓父親接受自己的觀點,首先要搞清楚父親的立場和看法,如果說站在對立面逞口舌之爭,誰人比御史的嘴皮子厲害呢?但是父皇聽御史的話嗎?不可能。

  所以朱棣探一探父親的底細,說道:「兒子覺得徐妙儀極有可能激憤殺人,父皇覺得呢?」

  兒子沒有預料中的苦苦求情,或者拿著某些疑點據理力爭,和自己辯論,朱元璋放鬆下來,說道:「你分析的很對,朕也覺得徐妙儀有可能激憤殺人,這個女孩子的脾氣太過暴躁,沒有一點大家閨秀的溫柔嫻靜,朕早就將謝再興案交給了錦衣衛,她偏偏要橫插一腳,這不就出大事了?聽說她和親哥哥過招,招招狠辣,毫不留情,幸虧徐增壽這小子是個機靈人,否則早就重傷在她劍下了。」

  朱棣點頭稱是,說道:「徐妙儀不僅身手了得,還精通醫術,聰明機變,屢立奇功。有本事的人大多行事張揚高調,目中無人,不太顧及別人的看法。」

  朱元璋搖頭說道:「那也未必,徐妙儀的父親魏國公徐達就是個穩妥人,他是我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立下無數功勞,卻從來不飛揚跋扈,開國十大功臣,他行事最為謙和從容。唉,偏偏生了個這麼個不聽話的女兒,真是好竹出歹筍。」

  心上人被貶為「歹筍」,朱棣心中不快,不過面上依然從容,說道:「兒臣也覺得奇怪,徐妙儀的性格脾氣不像其父徐達,倒和開平王常遇春的暴脾氣相似。」

  一提起常遇春,朱元璋的眼裡明顯有了一絲不忍惆悵之意,常遇春是出名的殺將,動不動就要屠城,名聲在民間和官場並不算好,遠不如魏國公徐達,但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法撼動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永遠都是他最喜歡的愛將。

  朱元璋寫給常遇春的祭文上說「將軍在時,朕實所倚;將軍既往,將誰與謀?」常遇春將星隕落後,再無任何將軍或者文臣的死亡能夠使得他這番深情流露。

  朱棣將常遇春和徐妙儀相提並論,朱元璋想了想,兩人的本事、脾氣、莽撞勇猛、執著倔強的個性還真有點像。常遇春在最輝煌的時候死於亂箭,徐妙儀在稍有收斂的時候陷入了殺人案,連人生跌宕起伏都類似。

  將這兩人湊在一起,朱元璋對徐妙儀的不快少了許多。朱棣觀察著父親的神色,知道機會來了,他將手中的卷宗奉上去。

  朱元璋翻開一看,氣得吹鬍子瞪眼,「你把謝再興的卷宗找來作甚?」

  朱棣不慌不忙的說道:「兒臣得知徐妙儀殺年大人之案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徐妙儀激憤殺人,畢竟她那個火爆脾氣,全金陵城的人都知道。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如果徐妙儀真有罪,相信魏國公深明大義,定舍女以全大義。只是兒臣覺得,徐妙儀畢竟是功臣愛女,只要此案有一點點疑問沒查清楚,就不能草率定罪,否則豈不寒了功臣的心?」

  「此案源頭還是謝再興案,年大人罵謝再興是叛徒,徐妙儀覺得她外祖父是無辜,兩人起了爭執,激憤殺人。兒臣將當年卷宗找了出來,反覆比對,發現十年前謀反案和昨日的殺人案十分相似,都是人證物證俱全,當事人無法自辯,都死無對證,這種手法太熟練,兒臣想到了第二種可能,那就是這兩樁案子幕後之人可能是同一人。」

  朱元璋冷著臉問道:「同一人?你覺得謝再興和徐妙儀祖孫無罪?」

  朱棣立刻說道:「鐵證如山,謝再興有罪,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之後徐妙儀的出現,舊案重提,發生了太多蹊蹺之事,要將徐妙儀滅口,阻止她翻案。兒臣擔心當年有朝中大臣和謝再興合謀而為之,事發後將此事全都推到謝再興頭上,毀掉所有痕跡,一想到同謀依然逍遙法外,還在朝中為官,兒臣不禁為大明江山社稷擔憂,此人一日不除,大明就一日不得安寧。」

  朱棣這一下猜中了父親隱秘的心思,朱元璋一直反感徐妙儀插手謝再興案,追根問底是因他對謝再興謀反深信不疑,連曹國公李文忠勸降都拒絕了,這種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