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國都城至關重要,那朝那代的都城設在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文臣武將拼死阻止了朱元璋瘋狂的想法,欽天監的神棍們趕緊「掐指一算」,金陵雞鳴山孝陵作為龍脈最合適,總算打消了朱元璋對家鄉執著的眷戀。

  太子妃常氏是晚輩,陵墓還沒開工,暫時葬在孝陵旁邊,等以後太子朱標也去世了,再將常氏的棺槨挪出來合葬。

  宗人府負責皇族的婚喪嫁娶,宗正太子朱標喪妻,左宗令二皇子秦王朱樉的側妃鄧銘即將臨盆,所以治喪的重任都落在右宗令燕王朱棣身上。

  朱棣匆匆趕回金陵,就一頭扎在喪事中,沒有機會和徐妙儀見面,忙的焦頭爛額,饒是如此,還被父皇朱元璋好一頓訓斥。

  「你是怎麼辦事的?三天後太子妃就要下葬了,臨時更換墓穴,成何體統!」朱元璋年初遭遇刺殺,又失去了皇太孫,年中大兒媳去世,繼而連三的壞消息,使得他心情很糟糕,人也憔悴了,頭髮白了大半。

  朱棣穿著一身緇麻素服,解釋道:「父皇,欽天監和禮部選定的墓穴我親自下去看了,不知是連日下雨的緣故,還是恰好下面有暗泉,裡面嚴重浸水,必須要換地方。已經吩咐工匠連夜趕工了,只是三日之內無法完成,需先將大嫂的棺槨挪到雞鳴寺停放一月,等新穴開鑿完畢,方能入葬。」

  朱元璋還在氣頭上,指責兒子說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從你督造雞鳴山皇陵開始,各種破事就層出不窮,什麼魔教逆黨越獄、什麼北元奸細意圖炸毀皇陵,現在太子妃的喪事又鬧出墓穴進水,臨時遷移墳墓地。這等小事都做不好,如此粗心大意,辦事不利,將來就藩燕地,我大明江山豈不是要敗壞在你這個逆子手中!」

  其實魔教逆黨狐蹤越獄的責任人是監管天牢的毛驤,和朱棣無關;北元奸細一事確實在朱棣督造孝陵時發生,但最後因禍得福,招降了張玉這等北元大將,還得到北元皇帝即將病危的情報,朱棣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朱棣看著父親焦躁的面容,斑白的頭髮,知道父親是因連遭打擊,心情抑鬱,拿他撒氣而已。他並沒有解釋什麼,只是說道:「孩兒有錯,請父皇責罰。」

  一旁馬皇后勸道:「皇上,此事也不能全怪老四,誰能預料到好端端的墳墓會突然進水呢。再說了,提前發現墓穴有問題,總比大兒媳婦下葬、關閉墓門後棺槨被水浸泡強啊,你看老四都瘦了,他最近很辛苦的。」

  朱元璋這才仔細打量著四兒子,連日操勞,幾乎夜不能寐,朱棣熬得雙眼通紅,顴骨凸出,鬍子拉碴,看起來比太子朱標這個喪妻的鰥夫還憔悴。

  這才忍住沒有繼續罵四兒子,朱元璋說道:「有功當賞,有錯當罰,就別占著宗人府的差事了,老三會接替你的位置。」

  朱元璋非常講究長幼有序,其實宗人府的右宗令本就該是三皇子晉王朱?,輪不到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當時朱被派到了鳳陽督造祖父的墳墓,所以朱棣才當上這個右宗令,現在位歸原主,朱棣覺得理所當然。

  朱棣說道:「好,孩兒這就和三哥去交接宗人府事宜。」

  朱元璋見四兒子淡定,甚至毫不在乎的模樣,心中無名火頓起,厲聲說道:「做錯了事還不知反省,古人云,知恥而後勇,你連錯在哪裡都不知道,以後怎麼改正?黃儼,命史官將四皇子犯的錯誤寫進《御製紀非錄》,幫他長長記性。」

  《御製紀非錄》是朱元璋懲罰皇子們的殺手鐧。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皇子專屬的記過本。朱元璋將兒子們犯的錯誤,連同他如何訓斥、懲罰都命史官單獨記載在這本書里。

  這還不夠,朱元璋還命人抄錄成書,散發給皇子皇孫們,命他們反覆誦讀,互相督促改正,知恥而後勇,方能糾正錯誤。

  也就是說,只要記入了《御製紀非錄》,這丟臉不僅僅是今生今世了,簡直要遺臭萬年,將來老朱家的子子孫孫都知道當年誰誰被罵的狗血淋頭。

  朱棣不在乎宗人府的官職,但是他在乎名譽。生母早逝,五弟年幼,他早熟多智,視父親為榜樣,努力當一個優秀的皇子,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

  所以他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出生入死,也能應對宗人府各種瑣碎和繁文縟節。他對美色,財富,甚至權勢都毫無興趣,一心一意把自己磨練成父親心中皇子的典範,可是父親輕飄飄的一句話,就將他的自尊和努力踩在腳下了。

  朱棣猛然抬頭,說道:「父皇!孩兒一直服從父皇的安排,兢兢業業,從來不敢懈怠,小錯小懲,大錯大懲,孩兒即使有錯,也不至於到了記入《御製紀非錄》的地步,請父皇收回成命。」

  馬皇后知道朱棣向來愛惜羽毛,克己職守,視名譽如生命,丈夫這樣懲罰老四,實在太過了,也勸道:「皇上,老四向來是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他還年輕,臉皮薄著呢,要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莫要挫了孩子的銳氣。」

  平日馬皇后的勸告是很有分量的,但是這次朱元璋不算輕輕放過朱棣,「皇后,老四這一次不是小錯,他犯了不孝不悌的大過啊!大兒媳婦病重,他一直是知道的,可還是告了假,去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大兒媳婦病逝時,他才匆匆趕回來操辦喪事,倘若他一直在宗人府,何至於如此倉促的操辦喪事?甚至墓穴漏水一事也能早些發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