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頁
太后要回來了?看來菩薩沒有顯靈,收了那妖后啊!肖庶人覺得很遺憾,說道:“太后回宮,你就莫要再來了,被她知道了終究不好的。”
小皇帝說道:“娘,我想替您翻案,把您接冷宮。”
肖庶人嚇得筷子都落地了,忙說道:“使不得,使不得,那些口供物證都在錦衣衛那裡存著呢,鐵證如山,你如何翻案?”
小皇帝說道:“肖家人貪慕富貴,起兵謀反,您事先並不知情,後來因錦衣衛和東廠嚴刑逼供,他們才攀咬說是您也參與其中,宗人府才會決定將您圈禁在冷宮之中。您是無辜的,肖家人已經死絕了,您卻還要遭受罪責,這樣太不公平了,何況您是我的生母,生母無辜獲罪,當兒子的袖手旁觀,豈不是禽獸不如麼?”
肖庶人銀盆般的大臉滿是淚水,哭道:“娘曉得你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現在朝廷都聽太后的,娘以前得罪過太后,差點讓她再次小產,她懷恨在心,怎麼可能容許娘走出冷宮呢?還是趙太妃說的對,你現在做不到的事情,就先忍忍,等你有能力掌權之後再做,千萬不要硬碰硬,以卵擊石,否則你即使貴為天子,也要被一個孝字壓的翻不了身,內閣和那些官員也不會支持你的。”
小皇帝一拳砸在餐桌上,砂鍋都震得抖了三抖,說道:“你們都叫我忍,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這四個月太后雖然不在京城,但是一應重大決策,內閣都直接報給太后知曉,太后在外面發號施令,和在京城無異。朝中文武大臣那麼多的黨羽,司禮監和錦衣衛、還有東廠都是直接聽命於太后,我——我就是忍到十六歲成親了,太后真的會交出皇權嗎?太后的身體一直很好,看樣子能活到長命百歲,我豈不是一輩子都要當個擺設皇帝,眼睜睜看著您老死冷宮?”
看來這段時間成功籠絡住了皇帝兒子的心,而且兒子對她說自己是無辜的謊話深信不疑。肖庶人很有成就感,不過此時兒子羽翼未豐,還沒有到反撲的時候,先要穩住兒子,肖庶人哭道:“娘這一輩子就是為了你,只要你好好的,娘在冷宮裡也不覺得苦。聽娘一句話,太后回來,你每日請安問好,千萬不要怠慢。好好讀書,學習為君之道,多向閣老和學士們請教,留下勤奮好學,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太后本事再強,她也不能一手遮天,總有些官員是偏向你的,這不已經有官員上奏摺,說要太后提前還政了嗎,這有了第一,就有第二,第三,你年歲越長,呼聲就會越高,這天下畢竟是老朱家的,誰都奪不走……”
長興六年,冬,太后從金陵省親回京,小皇帝特地趕到了通州港碼頭迎接太后,以表孝心,大朝會上,闊別四個月,群臣再次見到太后,或許是長途跋涉的緣故,出京城時原本有些中年發福之像的太后回來瘦了許多,和初登太后之位的時候差不多身材,她依舊穿著最時興的寬大蓬鬆馬尾裙,眼神比已經更加平靜深遠。
無論那些迂腐之人如何呼籲馬尾裙是“服妖”,不男不女,是國之將亂的前兆,這個如小傘般撐開的裙擺已經風靡大明,而且裙擺越來越誇張,就好像婦人頭上的狄髻一樣,越堆越高。
長興七年,太后決定收回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居住權,葡萄牙人不答應,西班牙無敵艦隊來支援葡萄牙,重建後的大明水師迎來了老對手,只是這一次,彼此的力量終於不那麼懸殊了,太后親自南下坐鎮,御駕親征,數場海戰下來,無敵艦隊敗退,澳門順利收回。大明水師終於獲得了對外戰爭的首場勝利,一舉洗刷了當年東海之變的恥辱。太后威望為之一振。
長興八年,卡洛斯領導的葡萄牙獨立運動終於成功,趕走了統治者西班牙公主凱薩琳女王,卡洛斯成為葡萄牙國王。
長興九年,積勞成疾的王首輔大人猝死在文淵閣內,享年八十歲。太后厚葬之。同年,遼東建州左衛世襲指揮使努爾哈赤起兵謀反,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並發布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其後接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直逼山海關,朝野震驚。
軍情緊急,文淵閣燈火徹夜不熄,首輔大臣於閣老說道:“探子來報,果然如太后所言,朝鮮國確實在暗中支持後金。”
沈今竹眼底有些青黑之色,說道:“哀家以前帶著先帝逃脫追殺,曾經橫穿東北,經過建州三衛的地界,他們雖然表面上臣服大明,其實早就有反叛之心,時常和蒙古人勾結,在邊境搶掠糧食和人口。當年太祖爺就是忌憚這些凶蠻的女真人,就將遼東分成了三塊地方,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目的是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原之安。如今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而且勢如破竹,占了瀋陽,他們所圖非小,恐怕是要學著當年蒙古人入侵中原了。朝鮮國和女真族接壤,女真族鬧出這麼大動靜,他們不會不知道,恐怕也想乘機撈一把,從鴨綠江那邊擴張領土。以前太祖爺滅元朝時,他們就是這麼做的,朝鮮國一直就是兩面三刀的牆頭糙,乘你不注意,就反咬一口。”
崔閣老憤然說道:“虧得我們還將朝鮮國列入了永不征戰之國,年年都賜給財帛,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太后,我們一定要嚴詞教訓一下朝鮮王,取消不征之國的地位,要他們知道厲害。”
沈今竹冷冷說道:“這都是要有的,不過朝鮮國很快就要自顧不暇了——日本國的德川幕府即將征戰朝鮮。就憑朝鮮國的水師,恐怕沒有一點還手之力。到時候八成還要找我們求援。”
崔閣老問道:“到時候我們救還是不救?”
沈今竹說道:“朝鮮國就是一灘爛泥,我們也要把他們糊在牆上,朝鮮國是我們東北第一個屏障。”
於閣老說道:“後金的軍隊直逼山海關,朝中人心惶惶,已經有人上奏本,提出要皇上去南都金陵避一避了。”
沈今竹說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初從金陵遷都到北京,不就是為了守護國門嗎?彪悍如斯的蒙古人我們尚且將他們趕走了,我大明如今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還怕這群凶蠻女真人不成?傳令下去,若有再議避禍金陵者,廷杖一百。”
太后態度如此堅定,眾大臣如吃了顆定心丸,便無人再次撤退之事,紛紛把重點轉到了如何防守反擊上來。
乾清宮裡,十二歲的小皇帝揮著劍劈砍書架,怒道:“朕是皇上!為何連文淵閣都不得出入?如今後金都逼到山海關了,朕難道和閣老連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嗎?整天就是要朕讀書!讀書!朕是皇帝,將來又不用考狀元!”
內侍蘭桂抱著小皇帝的後腰,奪下寶劍,勸道:“皇上息怒啊,軍國大事太后經歷的多,內閣當然是聽太后的。”
沒錯,當年東海之變,是太后遊說列國,解開危機;後來魯王謀反,太后是親征;再後來收復澳門,和西班牙無敵艦隊打仗,也是太后御駕親征,所以太后才有今日之威望,在朝中令行禁止,倘若我也——小皇帝眼睛一亮,說道:“蘭桂,你偷偷安排朕出宮,朕要親自去山海關,和女真人決一死戰!”
第246章良禽棲息何枝可依,山海關外山易主
小皇帝失蹤了,太后緊急召集內閣,全城戒嚴,那一天恰好是冬至,五城兵馬司和錦衣衛傾巢出動,在大街小巷巡邏,就像是包餃子似的。小皇帝頑劣,不堪教導,時常頂撞太后和內閣閣老們,八歲時覺得年紀小,可以慢慢教,如今到了十三歲,不僅沒有收斂,而且還越來越放縱,感覺很有其祖父慶豐帝的遺風。
鑑於小皇帝之前有過“前科”,崔閣老對此表示樂觀態度:“是不是和上次一樣,跑到天津看海去了?”這是長興七年的事情,那時候沈今竹御駕親征,和老對手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海上狹路相逢,小皇帝少年意氣,也想跟去,太后和內閣堅持說天子守護江山社稷,不容許小皇帝冒險,誰知太后前腳剛走,小皇帝後腳就喬裝出宮跟去,還要買船南下,幸虧被廠公懷義的耳目看出來,五位閣老肝都快嚇出來了,就怕出現第二個東海之變,閣老們連夜趕到天津,請小皇帝回宮。
沈今竹搖頭說道:“這不太可能,寒冬已至,海邊沒有看頭,而且現在海上無戰事,皇上去天津做什麼。”
於閣老說道:“如果做最壞的打算,就是藩王謀反,欲奪帝位。”如果是這樣,小皇帝現在肯定沒命了。
閣老們的目光都焦距在負責監視藩王的東廠廠公懷義和錦衣衛指揮使曹核身上。兩人表示幾位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藩王都不太老實,但是也沒有得到藩王動手的消息。
眾所周知,小皇帝正值中二反叛期,最不服管教,而且有能力反抗成年人的特殊時期,以前帝師王閣老教訓的話尚且能聽進去幾句,可惜王閣老八十歲高齡終於熬不住了,猝死在文淵閣,死時手裡的勸學篇已經寫了一半,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小皇帝說道:“娘,我想替您翻案,把您接冷宮。”
肖庶人嚇得筷子都落地了,忙說道:“使不得,使不得,那些口供物證都在錦衣衛那裡存著呢,鐵證如山,你如何翻案?”
小皇帝說道:“肖家人貪慕富貴,起兵謀反,您事先並不知情,後來因錦衣衛和東廠嚴刑逼供,他們才攀咬說是您也參與其中,宗人府才會決定將您圈禁在冷宮之中。您是無辜的,肖家人已經死絕了,您卻還要遭受罪責,這樣太不公平了,何況您是我的生母,生母無辜獲罪,當兒子的袖手旁觀,豈不是禽獸不如麼?”
肖庶人銀盆般的大臉滿是淚水,哭道:“娘曉得你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現在朝廷都聽太后的,娘以前得罪過太后,差點讓她再次小產,她懷恨在心,怎麼可能容許娘走出冷宮呢?還是趙太妃說的對,你現在做不到的事情,就先忍忍,等你有能力掌權之後再做,千萬不要硬碰硬,以卵擊石,否則你即使貴為天子,也要被一個孝字壓的翻不了身,內閣和那些官員也不會支持你的。”
小皇帝一拳砸在餐桌上,砂鍋都震得抖了三抖,說道:“你們都叫我忍,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這四個月太后雖然不在京城,但是一應重大決策,內閣都直接報給太后知曉,太后在外面發號施令,和在京城無異。朝中文武大臣那麼多的黨羽,司禮監和錦衣衛、還有東廠都是直接聽命於太后,我——我就是忍到十六歲成親了,太后真的會交出皇權嗎?太后的身體一直很好,看樣子能活到長命百歲,我豈不是一輩子都要當個擺設皇帝,眼睜睜看著您老死冷宮?”
看來這段時間成功籠絡住了皇帝兒子的心,而且兒子對她說自己是無辜的謊話深信不疑。肖庶人很有成就感,不過此時兒子羽翼未豐,還沒有到反撲的時候,先要穩住兒子,肖庶人哭道:“娘這一輩子就是為了你,只要你好好的,娘在冷宮裡也不覺得苦。聽娘一句話,太后回來,你每日請安問好,千萬不要怠慢。好好讀書,學習為君之道,多向閣老和學士們請教,留下勤奮好學,禮賢下士的好名聲,太后本事再強,她也不能一手遮天,總有些官員是偏向你的,這不已經有官員上奏摺,說要太后提前還政了嗎,這有了第一,就有第二,第三,你年歲越長,呼聲就會越高,這天下畢竟是老朱家的,誰都奪不走……”
長興六年,冬,太后從金陵省親回京,小皇帝特地趕到了通州港碼頭迎接太后,以表孝心,大朝會上,闊別四個月,群臣再次見到太后,或許是長途跋涉的緣故,出京城時原本有些中年發福之像的太后回來瘦了許多,和初登太后之位的時候差不多身材,她依舊穿著最時興的寬大蓬鬆馬尾裙,眼神比已經更加平靜深遠。
無論那些迂腐之人如何呼籲馬尾裙是“服妖”,不男不女,是國之將亂的前兆,這個如小傘般撐開的裙擺已經風靡大明,而且裙擺越來越誇張,就好像婦人頭上的狄髻一樣,越堆越高。
長興七年,太后決定收回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居住權,葡萄牙人不答應,西班牙無敵艦隊來支援葡萄牙,重建後的大明水師迎來了老對手,只是這一次,彼此的力量終於不那麼懸殊了,太后親自南下坐鎮,御駕親征,數場海戰下來,無敵艦隊敗退,澳門順利收回。大明水師終於獲得了對外戰爭的首場勝利,一舉洗刷了當年東海之變的恥辱。太后威望為之一振。
長興八年,卡洛斯領導的葡萄牙獨立運動終於成功,趕走了統治者西班牙公主凱薩琳女王,卡洛斯成為葡萄牙國王。
長興九年,積勞成疾的王首輔大人猝死在文淵閣內,享年八十歲。太后厚葬之。同年,遼東建州左衛世襲指揮使努爾哈赤起兵謀反,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並發布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其後接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直逼山海關,朝野震驚。
軍情緊急,文淵閣燈火徹夜不熄,首輔大臣於閣老說道:“探子來報,果然如太后所言,朝鮮國確實在暗中支持後金。”
沈今竹眼底有些青黑之色,說道:“哀家以前帶著先帝逃脫追殺,曾經橫穿東北,經過建州三衛的地界,他們雖然表面上臣服大明,其實早就有反叛之心,時常和蒙古人勾結,在邊境搶掠糧食和人口。當年太祖爺就是忌憚這些凶蠻的女真人,就將遼東分成了三塊地方,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目的是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原之安。如今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落,而且勢如破竹,占了瀋陽,他們所圖非小,恐怕是要學著當年蒙古人入侵中原了。朝鮮國和女真族接壤,女真族鬧出這麼大動靜,他們不會不知道,恐怕也想乘機撈一把,從鴨綠江那邊擴張領土。以前太祖爺滅元朝時,他們就是這麼做的,朝鮮國一直就是兩面三刀的牆頭糙,乘你不注意,就反咬一口。”
崔閣老憤然說道:“虧得我們還將朝鮮國列入了永不征戰之國,年年都賜給財帛,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太后,我們一定要嚴詞教訓一下朝鮮王,取消不征之國的地位,要他們知道厲害。”
沈今竹冷冷說道:“這都是要有的,不過朝鮮國很快就要自顧不暇了——日本國的德川幕府即將征戰朝鮮。就憑朝鮮國的水師,恐怕沒有一點還手之力。到時候八成還要找我們求援。”
崔閣老問道:“到時候我們救還是不救?”
沈今竹說道:“朝鮮國就是一灘爛泥,我們也要把他們糊在牆上,朝鮮國是我們東北第一個屏障。”
於閣老說道:“後金的軍隊直逼山海關,朝中人心惶惶,已經有人上奏本,提出要皇上去南都金陵避一避了。”
沈今竹說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初從金陵遷都到北京,不就是為了守護國門嗎?彪悍如斯的蒙古人我們尚且將他們趕走了,我大明如今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還怕這群凶蠻女真人不成?傳令下去,若有再議避禍金陵者,廷杖一百。”
太后態度如此堅定,眾大臣如吃了顆定心丸,便無人再次撤退之事,紛紛把重點轉到了如何防守反擊上來。
乾清宮裡,十二歲的小皇帝揮著劍劈砍書架,怒道:“朕是皇上!為何連文淵閣都不得出入?如今後金都逼到山海關了,朕難道和閣老連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嗎?整天就是要朕讀書!讀書!朕是皇帝,將來又不用考狀元!”
內侍蘭桂抱著小皇帝的後腰,奪下寶劍,勸道:“皇上息怒啊,軍國大事太后經歷的多,內閣當然是聽太后的。”
沒錯,當年東海之變,是太后遊說列國,解開危機;後來魯王謀反,太后是親征;再後來收復澳門,和西班牙無敵艦隊打仗,也是太后御駕親征,所以太后才有今日之威望,在朝中令行禁止,倘若我也——小皇帝眼睛一亮,說道:“蘭桂,你偷偷安排朕出宮,朕要親自去山海關,和女真人決一死戰!”
第246章良禽棲息何枝可依,山海關外山易主
小皇帝失蹤了,太后緊急召集內閣,全城戒嚴,那一天恰好是冬至,五城兵馬司和錦衣衛傾巢出動,在大街小巷巡邏,就像是包餃子似的。小皇帝頑劣,不堪教導,時常頂撞太后和內閣閣老們,八歲時覺得年紀小,可以慢慢教,如今到了十三歲,不僅沒有收斂,而且還越來越放縱,感覺很有其祖父慶豐帝的遺風。
鑑於小皇帝之前有過“前科”,崔閣老對此表示樂觀態度:“是不是和上次一樣,跑到天津看海去了?”這是長興七年的事情,那時候沈今竹御駕親征,和老對手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海上狹路相逢,小皇帝少年意氣,也想跟去,太后和內閣堅持說天子守護江山社稷,不容許小皇帝冒險,誰知太后前腳剛走,小皇帝後腳就喬裝出宮跟去,還要買船南下,幸虧被廠公懷義的耳目看出來,五位閣老肝都快嚇出來了,就怕出現第二個東海之變,閣老們連夜趕到天津,請小皇帝回宮。
沈今竹搖頭說道:“這不太可能,寒冬已至,海邊沒有看頭,而且現在海上無戰事,皇上去天津做什麼。”
於閣老說道:“如果做最壞的打算,就是藩王謀反,欲奪帝位。”如果是這樣,小皇帝現在肯定沒命了。
閣老們的目光都焦距在負責監視藩王的東廠廠公懷義和錦衣衛指揮使曹核身上。兩人表示幾位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藩王都不太老實,但是也沒有得到藩王動手的消息。
眾所周知,小皇帝正值中二反叛期,最不服管教,而且有能力反抗成年人的特殊時期,以前帝師王閣老教訓的話尚且能聽進去幾句,可惜王閣老八十歲高齡終於熬不住了,猝死在文淵閣,死時手裡的勸學篇已經寫了一半,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