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直言反駁,簡直已經有點抬槓了。但林貌並不以為忤,反而好奇開口:

  「不知哪派法師有此神力?如若方便的話,在下也想見識一番。」

  這一句話似乎大大出乎孫悟空的意料,他深深看了林貌一眼:

  「你不是要『絕地天通』,人神各安其位嗎?為什麼還要祈求法師的神力?」

  「大聖可能誤會啦。」林貌靦腆一笑:「『人神各安其位』,又不是讓人視神明如無物……歸根到底,人類就是利用外物的力量,才能好好的生存在世界上。既然神明有這樣的威力,只要代價合理,只要彼此願意,為什麼不可以借用呢?」

  「如果瘟部諸神只要香火豬羊,我想大多數百姓也願意供給;可能再多些也不是沒有談判的餘地。但人牲這種嘛……還是算了。」

  孫悟空愣了一愣,只覺得無語之極:

  「什麼『談判』,難道還是買賣不成……你小子也太市儈了!」

  林貌微微一笑,心想那是您老沒見過民間求雨不成,「打龍王」的習俗。歸根到底,這個文明最偉大最悠久的習慣便是實用主義。只要神明真的「有用」,為什麼不可以給他們敬奉供品?

  當然,這樣的香火,究竟是「供奉崇敬」還是「開工資僱傭」,那可就難說得很了。

  懂不懂什麼叫四海之內無閒神啊?

  孫大聖吐槽之後,卻依然覺得不解:「既然你小子都市儈到願意與法師做買賣了,為何還要辛辛苦苦燒草木灰?兩者的效力,那可是相差甚遠,絕不能比擬。」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啦,大聖。」林貌平靜道:「神明的神力當然不可思議,但這總歸是別人的力量。神明願意庇佑時還好,神明要是一時發怒,凡人又該如何呢?」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再怎麼樣也要有點兜底的手段吶……仰仗外力當然很舒服,可一旦被掐住脖子斷絕供給,那份滋味也是很難受的。無論怎麼樣,自己的東西差是差了點,但只要有這麼一份底線在,就不必卑躬屈膝,將性命都交託在外力手上。」

  他這一番話解釋得很直白,但觀點卻實在是古怪。不但大聖皺眉思索,神思疑惑,就是伏在草叢中的狸花貓都跳了出來,眯著眼睛打量他。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麼?

  ·

  如此沉默片刻之後,孫大聖終於呵了一聲。

  「真是奇談怪論……口口聲聲『不如自己有』,你又有什麼?」他抬眼瞥林貌:「才不過幾天功夫,怎麼你那點道行還退步了,懶得沒有練功嗎?」

  林貌又驚又奇,不敢隱瞞,只得向大聖老實承認:自從他入睡時疑似「走火」以來,便遵照貓貓陛下的吩咐,每日服用黃連、綠豆消火,不敢再胡亂入靜。一切的功夫,當然也耽擱了下來。

  孫悟空仔細聽完,卻忍不住發笑:

  「……就你那點見識,也敢胡亂自己練嗎?黃連不過是治標的藥物而已,焉能治癒根本?你那分明是鍊氣時火候不夠,精氣上逆,煽動心火;要是不調伏火候,吃上十斤黃連也是枉然。」

  林貌大惑不解。他雖然懂一點玄學常識,但在孫大聖面前委實是一無所知,只能小心請教:

  「請問大聖,這『火候』又是何物?」

  「『恍兮惚兮,其中有道』,道之為物,就在這若存若亡之上。」孫悟空道:「你說『火候』,那也難於解釋,記住一句話便可以了——心念為『火』,氣息為『候』;意守丹田之時,心念若失之過輕,氣息便會淺薄,那便是火候不足;心念若失之過重,氣息便會粗濁,那便是火候太過。都是煉丹的大害,必定會傷身。」

  說罷,他又仔細解釋了幾句,大概是顧念到林貌約等於無的修煉水平,所以講解得相當直白:在靜坐修煉之時,講究的是心念『若有若無』、『若隱若現』,既不能強行排空一切心念,亦不能沉浸於某一念中。任由心念自由流淌而不生執著,才是真正爐火純青的『火候』。

  「唯止方能止眾止,不牽掛於有,亦不牽掛於無。明白了吧?」

  林貌倒勉強明白了,但卻愈發愁眉苦臉:要心念『若有若無』,任由心念自由流淌,那又怎麼能做到?他僅僅試了一試,便覺難如登天。

  大聖仔細聽完他的困惑,卻只哼了一聲:

  「有什麼難的?當初老孫也不過試了幾次而已。」

  林貌:「……」

  您老是天生聖人,鴻蒙開闢的石猴,但能不能考慮一下凡人的感受?

  孫悟空看他演練幾次不得要領,只能連連搖頭:「罷了,真叫你小子從頭煉起,不知要煉到猴年馬月……老孫今日心情不錯,便傳你一個『聽息』的取巧法門罷。」

  說罷,大聖便開口指點他「聽息」的綱要。原來這法門的總綱,乃是莊子《南華經》中的一句話,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由「耳聽」至「心聽」、「氣聽」,最終「止於符」,進入「心齋」的境界。

  理論聽著很高大上,但實操卻實在簡單。孫悟空讓他盤膝打坐,雙手放於腹部,仔細凝聽自己的呼吸,而心中勿起一念,也不必仔細分辨呼吸的輕重緩急,任由氣息自由流動。

  當然,這呼吸也不一般,先要「通鵲橋」(舌尖抵於上顎),再要「辨清濁」——吸氣時輕輕入氣,胸口氣海膨脹而腹部丹田收縮,想像自己吸入天地的清氣;呼吸時則鼓起腹部而放鬆丹田,想像自己吐出了自身的濁氣。如此來回一次,才算一回「呼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