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大阿哥翻了個身,睡得熟,手臂耷拉到了地上也不知道,王疏月輕輕捏著他的手,攏入氅中。一面道:“我怕你為了我,駁皇后的中宮箋表。”
說著,她迎向皇帝的目光。
“如今還在年節里,蒙古的王公尚在京中。我們……沒那麼重要,況且主子娘娘也只是讓我們為三阿哥祈福。你放心,我會照顧好自己,不讓孩子們受太多苦。”
皇帝無話可說。
她一直都是這樣,從來不刻意深刻去剖析她到的大局,往往淺嘗輒止。更多關照的還是皇帝本身的情緒。
“主子。”
“做什麼。”
“來都來了,陪不陪我們坐會兒?”
她一面說,一面小心地彎下腰,挪過一方蒲團,放在自己的背後。
“你讓朕坐你後面。”
“不是,我腰疼,您坐後面,讓我……靠會兒吧。”
皇帝看向王疏月的腰間,她並沒有因為懷孕而有什麼過大的改變,除了腹部日漸隆起之外,四肢仍然纖瘦。女人究竟要為子嗣受多少的苦,皇帝並不清楚,要他認真體恤,也實在困難。因此,聽她說腰疼,他竟然有些無措。怔怔地站著,半晌方看著那方蒲團道:“朕……怎麼坐。”
王疏月抬手捏住他的手掌,引他道:“您先背對著我坐下來。”
“哦。”
皇帝盤膝小心地背靠她坐下來。
“還要怎麼坐……腰再彎點……”
“不用了。就這樣。”
瘦弱背脊朝皇帝靠過來,兩個人身上衣裳雖然都厚實,卻還是逐漸感知道了彼此的體溫。
皇帝彎了些腰,儘量讓她靠地舒適些。王疏月將頭靠在皇帝的肩膀上,輕聲道:“主子,我父親要是知道我這樣放肆,明日一定會去跪您的南書房。”
皇帝笑了一聲,“朕還真被你狠傷過一次腰。”
“什麼時候。”
“乾清宮,朕扶你的那一次。”
“哦……”
後面的人輕輕笑出了聲。“我記起來了,您扶我的時候,我啊,聽到您腰上響了老大一聲。但您沒說,也沒怪我……”
皇帝順著她的話往前回憶。想起從乾清宮正殿內到丹陛,那條一步一要命的路,還有周明給他貼的那包黑得發亮的膏藥,細枝末節如同舒展在金陽下枝條,鮮活而生動。
“主子。”
“聽著呢。”
“那一回您是不是疼了好多天。”
“有四五天吧。”
“我害您疼了那麼多日,您還肯放我出宮去見母親啊……”
皇帝屈起一膝,又將手肘抵了上去,撐著下巴仰頭道:“誰知道呢,也許那個時候,朕就看……”
話到這裡,皇帝險些咬了舌頭。心裡卻在慶幸,還好沒讓後面兩個字說出口。
然後背後的人卻沒有放過這個話頭,接著問起來。
“看什麼。”
皇帝刻意咳了一聲,壓低聲音道:“看什麼,看你不順眼。看你……”
他還要說,卻被身後的人笑著打斷了:“您還是別說了,我已經夠難受了,您還不好好說話,只知道與我爭。”
“朕跟你爭什麼了!”
他說著,後背情不自禁地一頂。
回頭見她伸手扶腰,似是受了將才的力,不好受。忙又回身壓平自己的背,小心地重新撐上去。
“那……你想聽朕說什麼。”
“說您平時無處說的話吧……”
無處說的話。
皇帝望了一眼窗外,金陽即將沉盡,天邊原本燒得如同烈火一般的晚雲,也漸漸暗淡下來。
“朕有個問題要問你。”
“您問。”
“王疏月,你為何喜歡黃昏。”
王疏月一怔。
“我……”
“你當年騙了朕。”
“奴才……罪該……”
“朕沒讓你死。你不是想要朕說點什麼嗎?那你別出聲,好好聽朕說。”
這一夜,皇帝的儀仗在欽安殿前直候至天明。
欽安殿內燒了極其溫暖的炭,生生熏紅了二人的臉。
皇帝一直用背脊撐著王疏月的腰,兩個人皆不曾睡,
大多時候,王疏月都沒有出聲,靜靜地聽背後的男人用一種平滑無情緒地聲音,談上下五千年,談滿漢融合,談滿人的歷史和來處。談漢人的百家學說。
皇帝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到最初儒教的教義,從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說到放浪形骸的子路。王疏月第一次從這個異族帝王的口中,聽到了無論是臥雲,還是王授文,都不曾讓她知曉的另一層,對漢人精神文化的解讀。
他說沒有哪一種文化會真正地日薄於西山,為臣者,為君者,無非從其中揀取隻言片語,不斷地談論,延展,從而構建起自己想要閉環。所以,王授文,程英,以及放在四海天下的萬千漢人士子,最終都會從前一朝的陰影里走出來,不斷地投身世道,繼續熱鬧地活在平昌四年。
說著,她迎向皇帝的目光。
“如今還在年節里,蒙古的王公尚在京中。我們……沒那麼重要,況且主子娘娘也只是讓我們為三阿哥祈福。你放心,我會照顧好自己,不讓孩子們受太多苦。”
皇帝無話可說。
她一直都是這樣,從來不刻意深刻去剖析她到的大局,往往淺嘗輒止。更多關照的還是皇帝本身的情緒。
“主子。”
“做什麼。”
“來都來了,陪不陪我們坐會兒?”
她一面說,一面小心地彎下腰,挪過一方蒲團,放在自己的背後。
“你讓朕坐你後面。”
“不是,我腰疼,您坐後面,讓我……靠會兒吧。”
皇帝看向王疏月的腰間,她並沒有因為懷孕而有什麼過大的改變,除了腹部日漸隆起之外,四肢仍然纖瘦。女人究竟要為子嗣受多少的苦,皇帝並不清楚,要他認真體恤,也實在困難。因此,聽她說腰疼,他竟然有些無措。怔怔地站著,半晌方看著那方蒲團道:“朕……怎麼坐。”
王疏月抬手捏住他的手掌,引他道:“您先背對著我坐下來。”
“哦。”
皇帝盤膝小心地背靠她坐下來。
“還要怎麼坐……腰再彎點……”
“不用了。就這樣。”
瘦弱背脊朝皇帝靠過來,兩個人身上衣裳雖然都厚實,卻還是逐漸感知道了彼此的體溫。
皇帝彎了些腰,儘量讓她靠地舒適些。王疏月將頭靠在皇帝的肩膀上,輕聲道:“主子,我父親要是知道我這樣放肆,明日一定會去跪您的南書房。”
皇帝笑了一聲,“朕還真被你狠傷過一次腰。”
“什麼時候。”
“乾清宮,朕扶你的那一次。”
“哦……”
後面的人輕輕笑出了聲。“我記起來了,您扶我的時候,我啊,聽到您腰上響了老大一聲。但您沒說,也沒怪我……”
皇帝順著她的話往前回憶。想起從乾清宮正殿內到丹陛,那條一步一要命的路,還有周明給他貼的那包黑得發亮的膏藥,細枝末節如同舒展在金陽下枝條,鮮活而生動。
“主子。”
“聽著呢。”
“那一回您是不是疼了好多天。”
“有四五天吧。”
“我害您疼了那麼多日,您還肯放我出宮去見母親啊……”
皇帝屈起一膝,又將手肘抵了上去,撐著下巴仰頭道:“誰知道呢,也許那個時候,朕就看……”
話到這裡,皇帝險些咬了舌頭。心裡卻在慶幸,還好沒讓後面兩個字說出口。
然後背後的人卻沒有放過這個話頭,接著問起來。
“看什麼。”
皇帝刻意咳了一聲,壓低聲音道:“看什麼,看你不順眼。看你……”
他還要說,卻被身後的人笑著打斷了:“您還是別說了,我已經夠難受了,您還不好好說話,只知道與我爭。”
“朕跟你爭什麼了!”
他說著,後背情不自禁地一頂。
回頭見她伸手扶腰,似是受了將才的力,不好受。忙又回身壓平自己的背,小心地重新撐上去。
“那……你想聽朕說什麼。”
“說您平時無處說的話吧……”
無處說的話。
皇帝望了一眼窗外,金陽即將沉盡,天邊原本燒得如同烈火一般的晚雲,也漸漸暗淡下來。
“朕有個問題要問你。”
“您問。”
“王疏月,你為何喜歡黃昏。”
王疏月一怔。
“我……”
“你當年騙了朕。”
“奴才……罪該……”
“朕沒讓你死。你不是想要朕說點什麼嗎?那你別出聲,好好聽朕說。”
這一夜,皇帝的儀仗在欽安殿前直候至天明。
欽安殿內燒了極其溫暖的炭,生生熏紅了二人的臉。
皇帝一直用背脊撐著王疏月的腰,兩個人皆不曾睡,
大多時候,王疏月都沒有出聲,靜靜地聽背後的男人用一種平滑無情緒地聲音,談上下五千年,談滿漢融合,談滿人的歷史和來處。談漢人的百家學說。
皇帝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到最初儒教的教義,從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說到放浪形骸的子路。王疏月第一次從這個異族帝王的口中,聽到了無論是臥雲,還是王授文,都不曾讓她知曉的另一層,對漢人精神文化的解讀。
他說沒有哪一種文化會真正地日薄於西山,為臣者,為君者,無非從其中揀取隻言片語,不斷地談論,延展,從而構建起自己想要閉環。所以,王授文,程英,以及放在四海天下的萬千漢人士子,最終都會從前一朝的陰影里走出來,不斷地投身世道,繼續熱鬧地活在平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