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經過宋太宗一番猛如虎的操作,金匱之盟的可信度只能說是斷崖下跌。】

  趙光義聽到前一半還忍不住心情激動,就是嘛,在他看來,金匱之盟的內容再合理不過了。

  莫說他娘去世的時候德昭才十歲,就是當真二十來歲,那也是個涉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哪裡能夠解決他即位之時那樣複雜的內外情況嘛。

  若不是在自己的英明帶領之下,國家又豈能這麼快遍步入正軌呢。

  趙光義對於天幕所貶低自己的那些話,是一個字也萬不願相信的。

  【即便是仍舊認為金匱之盟是確有其事的

  人,對於金匱之盟的內容,顯然也不會相信宋朝的《國史》中的所謂「單傳約」。

  好吧,其實連宋人也不相信這會是個單傳約。

  所謂單傳約的意思呢,就是只有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至於趙光義傳給誰,那就沒有約束了。

  因此,縱然是對宋太宗有上一層當朝皇帝濾鏡的宋人,在自己的私史之中,也更加偏向於所謂金匱之盟,是三傳約,即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光義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沉默,是如今的趙匡胤。

  好吧,退一萬步來說,便是當真有這麼一紙盟約,他還在現場呢,真搞出一個單傳約,是覺得他到底是個什麼品種的傻子不成?

  就算為了國家穩固之大計先行妥協兄終弟及,但人又如何能不愛子。

  江山是他自己親手打下的,他如何可能不希望千秋萬代之後,坐在皇帝寶座之上的,是他趙匡胤的兒孫呢?

  如今看來,還是親手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才最靠譜。

  【然後就不得不提到金匱之盟出現的這個奇妙的時間。

  在太平興國五年所著之《太|祖實錄》之中對於所謂金匱之盟,並無一字提及,也恰好證明,金匱之盟的出現,確實是在太平興國五年之後。

  其說法最早見諸於史冊,誒,這不巧了嘛,正是太宗他兒子宋真宗時期重修的《太|祖實錄》,也被稱之為《新錄》。

  可能是太著急為自己親爹在太|祖朝找點存在感,《新約》之中非但詳細說了金匱之盟之事,甚至說太宗也在現場,一下子直接打擊了整本《新錄》的可信度。】

  趙恆:???

  怎麼就打擊了《新錄》的可信性了?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爹在現場方才更能體現他爹深受信任,並且在當時已經是無法撼動的一大力量了嗎?

  豈不正說明這皇位非他爹莫屬?

  趙匡胤表示,能不能尊重一下他。

  如果沒聽錯的話,這本實錄的主人公應該是他才對吧。

  【尤其是,作為給太宗貼金之作,這個《新錄》已經是慣犯了。

  譬如它說正是因為趙光義叩馬直諫,方才有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時所立下的不擾民,秋毫無所犯的軍令,更是搖身一變,成為了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沒他不行,沒他趙匡胤玩完了的那種程度。

  只能說,趙恆為了他爹即位的名正言順盡力了。

  非但很盡力,還用力過猛了。

  畢竟《舊錄》之中對此一字不提,兩相衝突之下,自然引起了大家探求的欲望嘛。

  於是深入研究了一下,大多宋史專家認為,陳橋兵變之時,趙光義主要負責的,是在家裡陪他娘杜太后。

  嗯,怎麼不算是汗馬功勞呢。別人馬上平天下,他可真給太宗長臉啊,別出心裁,在家中安穩後方呢。】

  趙匡胤:……

  他錯了,是他低估了趙光義家人的不

  要臉程度。

  沒錯,從今天,不從現在開始,他就已經跟趙光義沒有任何關係了,他肯定跟趙光義不是一家人!

  怎麼連陳橋兵變都要跟趙光義扯上關係。

  他還需要趙光義來給自己出謀劃策嗎?那只能叫拖後腿。

  【而且更加微妙的地方在於,正如趙普被罷相之後不到一個月,趙光義就進封為晉王一樣。

  正是在金匱之盟橫空出世的隔天,趙普便重登相位,順便兼職侍中了。

  真的,這可真的不是我們想要陰謀論啊。

  只能說,趙光義未免也有些太著急了,就把我是背後最大的BOSS寫在了臉上的節奏啊。】

  好傢夥,隔天?

  劉徹嘆為觀止。

  這是連裝都懶得裝了吧。

  他一個人坐擁兩大疑案,還真是他努力的成果呢。

  【而趙光義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扶持趙普,一方面自然是因為與趙普一拍即合,為自己即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找到了一個說辭。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打擊當時擺在自己一脈繼承人的面前唯一的障礙——當時即位之時被他用來彰顯自己寬厚和合理即位的好藉口,封王又尹開封的那位皇弟趙廷美。

  合著趙廷美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啊。

  畢竟那個時候,趙德昭已經被迫自殺,這事稍後再提。而年僅二十三歲的趙德芳也在前不久突然死去,史書上說他「寢疾薨」,注意,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不是七老八十的老年慢性病人哦。

  只要將趙廷美再解決掉,那麼趙宋家的天下,毫無疑問,便只有太宗一脈的繼承人了。】

  果然……

  聽到了自己兩個兒子的死訊,趙匡胤冷笑一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