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順便帶上滿滿幾大船的奇珍異寶回來就再好不過了。

  【永樂三年六月,朱棣派遣親信太監鄭和率巨大的船隊出海西洋,是真·巨大的船隊。

  據說,船隻數量超過200艘,乘坐著體型龐大的六桅寶船,率領著兩萬多人浩浩蕩蕩地穿過南海,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這是中國官方船隊第一次抵達印度洋。】

  這一次,大家終於通過天幕的講解,看清了華夏另外一邊,走海路的輿圖情況。

  只是這名字屬實有些奇怪。

  什麼印度洋,什麼馬六甲海峽。

  還有……

  六桅寶船?是說船隻用六個桅撐起而行嗎?

  好歹是個方向,總要借鑑學習一下,萬一能造出來呢,是吧。

  感覺非常適合給水軍用呢。

  敏銳的皇帝們已經有所察覺。

  帶著兩萬七千人的船隊出海,花這麼多錢真的只是讓人出海去看看嗎?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絕不可能。

  這不干點什麼都虧大了好吧。

  朱棣謙遜地表示,別問,問就是為了守護海上的和平,守護藩屬國的安寧去順便打打海盜什麼的。

  反正絕沒有其他的意思哦。

  第153章 太宗上位計【二五】

  【關於明成祖為什麼會讓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其中流傳最廣泛,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那一個,憑藉其狗血程度一騎絕塵。

  那就是「尋找建文帝」之說。

  誒,這還真不是咱後人看到什麼宮廷大火不知所終而大開的腦洞。

  這是寫在《明史》之中的。

  作為華夏二十四史之一的正史,什麼謠言都能在其中找到蹤跡,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據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攻陷南京之時,戰火紛飛之間,建文帝不知所蹤。

  朱棣深感懷疑與忌憚,於是下令讓鄭和以下西洋為名,暗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

  他憑真本事打下來的江山,忌憚那懦弱沒主見的大侄子做什麼?

  別說是他已經死了,便是真的僥倖逃脫於海外,當年他大權在握的時候都能硬生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如今一沒錢糧二沒軍隊,靠什麼讓自己感到一絲忌憚?

  還花這麼大價錢和力氣讓人去找?

  也不想想他朱允炆配嗎?

  嘿,別的不說,但這種說法是真的很熱鬧誒。

  吃瓜不嫌事大的其他朝代紛紛聽個樂子。

  【是是是,鄭和在永樂年間六下西洋,要不是正好趕上永樂皇帝駕崩被中止,第七次遠航在永樂二十二年也必將出發。

  合著朱棣的永樂盛世白開創了是吧,二十二年了,還對自己那個在位時間還沒有自己五分之一長的侄子心心念念啊。

  哦,對,懂了,宣德五年那最後一次的下西洋之舉也一定是朱棣的好聖孫繼承了爺爺的夙願咯?

  這是什麼老朱家二代人的糾葛啊。

  造謠也得講點邏輯吧,你們不能仗著自己拿著筆桿子就胡亂瞎編啊。】

  朱棣:……

  朱瞻基:……

  朱瞻基差點維持不住自己最後的一點體面。

  胡說八道,簡直是胡說八道。

  雖然朝堂之內對於下西洋的反對聲潮已越來越大,而安南也動盪不堪,他本人對於下西洋之事也沒什麼熱情。

  原因無他,就那些什麼香料珍寶的,太多了。

  庫房都快堆不下了,給官員發工資和賞賜花出去的還沒有進來的多,如今價格是一年不如一年啊。

  但……

  那比起他甚至見都沒見過的什麼建文帝,還是域外的香料比較讓他感興趣。

  【實際上,鄭和下西洋之舉的意義絕對是重大的。

  是我們這個陸權國家第一次將自己的影響力通過海洋向周圍輻射,船隊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的全信了小學語文課本上那篇鄭和下西洋的內容,真以為鄭和每次帶著上萬人真是親切友好地跟當地人和和氣氣拿貴比黃金的絲綢瓷器就為了換點什麼胡椒麵回來吧?

  這在朱元璋洪武末年的時候就開始在明朝

  國庫日漸囤積的玩意。

  那可太友好了,一定是為了更好地交換禮物,所以鄭和團隊不得不順手消滅了斯里蘭卡當地的政權,將打算篡奪蘇門答臘皇位的蘇干剌政權消滅在萌芽狀態。

  至於什麼在今天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地區建立什麼舊港宣慰司,說什麼呢,那都是為了打海盜嘛。

  大明又有什麼錯呢,只是想「懷遠以德」,讓大家和和氣氣都一起進朝貢體系里玩罷了。】

  朱棣差點被茶水給嗆到。

  天幕打算陰陽怪氣,搞這些反諷的時候能不能提前先打個招呼,這樣真的很不利於當事人的精神健康啊。

  廢話,他是願意宣揚一下大明的國威,甚至……

  行吧,也樂於向異域之人炫耀一下他大明最新的練兵成果。

  但……

  他又不是錢多燒的慌,沒點好處會讓鄭和這麼頻繁地下西洋?

  再說了,如果那些國家乖乖聽話,可不就是互贈禮物嘛,那怎麼就不是「懷遠以德」呢?

  沒錯,他建立舊港宣慰司,不就是為了讓那些仰慕他大明的小國朝貢使節們可以順利地進出他大明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