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這句對聯,大大咧咧被明朝內閣首輔掛在家中堂上。

  雖然其權力之大主要靠的是自己天才般的政治手腕,但是明攝宗,這個戲稱一般的廟號,仍舊是我們對於他權力及貢獻的認可。

  明朝十六位皇帝,卻能湊出十七個廟號,正是拜其所賜。

  哦,不對,咱judy也有兩個廟號呢,所以是十八個。】

  朱元璋這次的怒火,遠比聽到朱棣造反還要憤怒百倍。

  畢竟一個是自己家親兒子,還有一個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官員,這讓一直對官員保持一萬顆警惕之心的朱元璋格外惱火。

  他就知道,這些官員沒有一個好東西。

  他是廢了丞相,那不是因為丞相制度他不好用嗎?

  再說了,他都廢了丞相,不是為了讓你們這些不肖子孫搞出一個「類丞相」的制度出來膈應他的!

  四方頌太岳相公?還日月並明!

  你憑什麼?

  大殿之內滴水成冰,一片寂靜。

  開什麼玩笑呢,老頭子肉眼可見地滋滋冒火,誰敢上去觸這個霉頭啊。

  永樂朝

  朱棣:……

  他也沒想過要有兩個廟號的!大可不必一直向他強調他是為了給後世不孝子孫的親爹挪位子才被換的廟號!

  他倒寧可是朱高熾那小子自作主張給他改的。

  這樣他就能立馬狠狠收拾一頓始作俑者了。

  現在,鞭長莫及啊。

  不過……

  內閣首輔,竟然能有如此大之權力?他大明的子孫後代都是怎麼回事。

  懂了,一定是那個改了自己廟號的混蛋的後輩,跟他朱棣可沒有半點關係!

  【當然了,對於朱元璋所立祖訓的打臉,明朝的後輩們一直在路上。

  朱元璋最恨貪官污吏,但明朝之貪腐現象,那是蔚然成風,在華夏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朱元璋曾經定下宦官不得干政與讀書的祖訓,但是明代之宦官勢力,足以與東漢、晚唐一爭高下,還整出了一個「九千歲」。

  俗話說的好嘛,想要遵循的祖訓才是好祖訓,不想遵循的祖訓,那就是一沓廁紙。】

  朱元璋人已經氣麻了。

  他是讓子孫嚴格按照祖訓治國

  ,你們竟然當他的祖訓是廁紙?

  對此,明朝上到王侯,下到小吏皆有話要說。

  畢竟也不是誰都跟他們那位大刀闊斧廢除了丞相的祖宗一樣勤奮的好吧。

  每天處理上百件雞毛蒜皮的事務,這誰受的了,自然是交給手下人去做了。

  既然沒了丞相,那他們也只有內閣文官與身邊的宦官可以信任倚重咯。

  官員們聽著這天幕說他大明的貪腐現象,臉不紅心不跳。

  反正太|祖早已入土不知道多少年了,前朝的劍管不了本朝的官!

  朝廷給的俸祿就這麼一點點,真靠俸祿養家,早就餓死街頭了吧。

  再說了,一年到頭的休息時間加起來才十來天,上朝還有被廷杖的風險,還在苦苦堅持是為了什麼,自然是為了背後的利益了。

  【但若說到祖訓的妙用,第一例還得看我們明成祖朱棣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傳位於時任皇太孫,昔日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

  你可能要問了,朱允炆並不是太子朱標的長子,更不是嫡長子,是怎麼讓堅持嫡長繼承制不動搖的朱八八同志費勁千辛萬苦,從一眾宗室之中扒翻出他來,給他搞成嫡長繼位的呢。

  那當然是因為,比太子死的更早的,是太子的嫡長子。

  朱雄英死於洪武十五年,比他爹還足足早死了十年啊。

  而已然薨逝的太子妃留下的幼子朱允熥年紀尚小,若幼主即位,其龐大的母家分分鐘上演漢朝外戚明朝分戚的節奏,這當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堅決不信任大臣的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事。

  那沒有適齡的嫡長孫又怎麼辦呢?

  朱八八有辦法,創造一個出來就好了嘛。

  於是朱元璋將朱允炆之母扶正,朱允炆便成了實實在在的嫡長子,遂被立為皇太孫。】

  東宮之中,年幼的朱允炆感受到了胳膊一陣劇痛。

  竟然是他的母親激動之下緊緊攥住了他的胳膊。

  朱元璋嘛,已經麻了。

  他的好大兒啊,你怎麼一家都去的這麼早啊!

  這完全不在自己的預料之中啊。

  他打算綿延一整個大明的「立長」的皇位繼承制度竟然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

  【雖然朱允炆順利即位,但當他坐上皇位,往天下四周這麼一掃視,簡直是如坐針氈。

  一直為明朝戍守北方邊境的燕王與晉王二人更是擁有強悍的府兵,甚至於連中央派出的將領也聽其節制。

  想想漢朝的七國之亂,再看看晉朝的八王之亂。

  這朱允炆能不害怕嗎?】朱元璋:……

  什麼叫托他的福,才有了二十四個具有封國的叔叔?

  好似老四都是因為他的原因才造的反一樣。

  知道元朝是怎麼滅亡的嗎?

  不就是因為主弱臣強,宗室又無藩屏之助嗎?他大明既然得了這天下,便絕不能再走元朝的老路。

  分封諸國,才能讓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家人的手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