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又聽到天幕如此說,頓時更是哀嘆不已。

  難道說,他們引狼入室了嗎?

  剛剛登基沒有多久的劉恆聞言,頓時一怔。

  沒錯,他正在憂心如何解決這些聚集在長安的「功臣」們呢。

  即便自己承認了他們的功勞,表彰他們是正義之舉,捍衛他劉姓江山,但是……

  誅呂之變的前車之鑑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當作從沒有發生過。

  要知道,誅呂之變的時候,長安城所有的徹侯們可基本都倒向了周勃等人,結果如何,有目共睹,已足夠令人觸目驚心。

  【文帝的操作堪稱精妙絕倫,遊走於諸侯王與軍功集團之間,兩面開花。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易侯邑」以及「令列侯之國」詔的頒布。】

  只聽天幕這麼一提,劉恆頓時眼前一亮。

  沒錯,就是他們都集中居住在長安北闕的原因。住這麼近,通傳消息實在是太過於方便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又背著朕密謀些什麼呢,必須防範於未然。

  讓他們都滾回自己的封地去就再好不過了。

  理由他頓時都已經想好了。

  封地的稅賦千里迢迢運到京師來多麼勞民傷財,封君們呆在長安也是無事,為民生計,還是趕緊回去吧。

  打定了主意,劉恆決定即日就要頒布詔書。

  畢竟那些徹侯們可也都是人精,聽到天幕如此說,拖延只會對自己不利。

  第133章 太宗上位計【五】

  【漢文帝十分清楚,欲攘外必先安內,只有慢慢解決掉諸侯王與功臣集團的掣肘,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皇權一統。但他當然不可能一上來就使用暴力的手段,畢竟這可是漢初的諸侯王和漢初的功臣集團啊。

  那不叫霸氣,那叫找死。

  於是漢文帝又開始了自己的白蓮花式的表演。

  最先針對的,當然是酣睡在猛虎臥榻之側的功臣集團了。主要解決起來也更加方便一點,反正也不是一家人,沒什麼心理上的負擔。】

  這下子連劉邦也開始坐不住了,忍不住好奇起來。

  經過天幕方才的指導,他已經深刻體會到了何為白蓮花。

  只是,他如何也想不到,在這種整治諸侯王及功臣集團的嚴肅尖銳的問題之上,他這位寶貝兒子還能有怎麼樣的小妙招呢?

  對於諸侯王和他的那些臣子們劉邦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只能說,沒有一個善類……

  額,韓信除外。

  【首先,漢文帝先對著諸侯王一通賣慘,拉出了剛剛血洗過長安的軍功侯集團,表示這種足以顛覆政權的勢力必須加以防範,家人們你們可得幫我啊。

  至於要如何防範軍功侯集團呢,文帝表示,簡單,易侯邑就可以了。即將淮南國與齊國等諸侯王國的疆域之內的列侯的封邑全都遷移到漢朝直轄的郡之中進行重新分配,為了順利推行自己的政策,漢文帝表示,原本的侯國封邑恢復的縣的稅賦長安並不接收,轉而直接付給所在王國。

  看起來是多麼大方與無私,好似渾身上下都散發出了高潔的光芒。

  淮南王一開始竟然還敢不樂意,一定是淮南王腦子有毛病。

  各國啥也不用干,還能淨得幾縣的實際賦稅。薄昭和賈誼的奏疏中都曾言道,文帝之舉措對於各諸侯王可謂不薄矣。看起來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呢。】

  劉恆聽到天幕之言,唇角忍不住揚起了一個微妙的弧度。

  軍功集團當然是自己要對付的,此舉他一方面自然是為了下一步措施鋪路沒錯了,可這可不代表他不想順手給那幾個最不安分的王國先來上一小刀,能一舉兩得的事他又怎麼可能不做上一做呢?

  要知道,淮南國和齊國之中那些所要遷移出去的徹侯們,可正是淮南王與齊王的子弟及舅父等外戚勢力,可以說,是心腹之中的心腹。

  只要將他們控制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那麼無異於斬斷淮南王與齊王的一條堅實可靠的臂膀,從而可以順帶瓦解一下淮南王與齊王這兩支最具影響力和不安分的勢力。

  【但是就算改變了封邑,這些列侯們還不是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換地方不是白折騰嗎?我們大漢白蓮花,那就沒有白折騰的時候。

  於是,在搞定了易侯邑之後的不到半年之內,文帝一年十月,漢文帝頒布了一條重磅的詔令,兵鋒直指那些在長安北闕之中安享富貴與權勢的那些權勢滔天的列侯們。

  這就是著名的「列侯之國詔」。也即,

  令境內列侯全都回到自己的封邑,如果在長安為官或者得到詔令留止的,那就遣各自的太子回去,總之就是要回去。】

  什麼?

  原本在酒宴之上喝得微醺的數位長安徹侯們瞬間就清醒了。

  列侯之國?

  長安為都城,是天子所在,政令皆自此而出,是他們能得以封侯拜相的權力來源,若遠離了長安這一畝三分地,連收個最新的消息動向都要等上小半個月,效率那絕對是大大降低。

  且在京城彼此交好的各位徹侯們,彼此的封邑可不在一處呢,互相交換起意見來,這都是時間成本啊。

  再者說,即便是他們因為身有官職而不必之國,可是太子們也得回去啊!

  那不就是皇帝的警告嗎?太子還在封邑,那就是天子所管轄的地區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