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恆妄圖感同身受,但失敗了。

  【第二次,便是大名鼎鼎的澶淵之盟締約現場。那是景德元年的故事,此刻遼國迎來了那位青史留名的著名女政治家蕭燕燕,也即遼承天太后蕭綽。

  在蕭太后的治理之下,遼國日漸強大。

  而這一次,蕭太后與其子一起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兵臨澶州,宋都汴梁因此一夜之內,五傳緊急軍報。

  宋真宗立馬問計群臣,丞相王欽若等人主張棄城南逃,而剛剛升官才一個月的寇準嚴詞拒絕,堅決要求守衛國都,並懇請宋真宗御駕親征。

  宋真宗勉強同意了。

  宋人陳瓘精準吐槽:當時若無寇準,天下分為南北矣。

  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北宋之人對於南宋的預言吧。只能說,趙宋家的天子,不愧是你們啊,一脈相承。】

  漢唐的眾位簡直一下子沒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沒聽錯吧,沒聽錯吧,這才是這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啊,按道理來講不應該

  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嗎?怎麼就快進到要棄都逃跑的時候了?

  是不是有點太不合理了?

  趙恆憤憤然為自己辯解:「朕分明是一口應承,何來勉強?這都是天幕的污衊之言。」

  【為什麼說真宗是勉強應下呢,其恐遼症在這一次親征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行至韋城,真宗聽說遼軍此次兵力強勁,兵勢極盛,便打了退堂鼓,打算直接往南就去了。還好又一次被跟隨他一起前往前線準備順手接管指揮權的寇準又一次按下了。

  寇準嚴肅表示,如果陛下現在後退則軍心渙散,恐怕連金陵都保不住。

  沒有辦法,真宗只好咬牙繼續前往澶州城。

  寇準一入澶州城,便接管了大軍,並讓宋真宗上城牆鼓舞士氣,最終斬殺遼軍數千人,並且射死遼軍主將蕭達蘭。

  蕭太后一見形勢有變,又擔心時間拖久了遼軍孤軍深入恐反而有變,遂提出和談。】

  先於宋真宗的所有能夠收到天幕的有識之士全部嗤之以鼻。

  這正是反擊的大好時刻,誰在剛剛小獲勝利的時候和談啊。這種虧本的買賣,傻子才做呢。

  宋真宗之後的宋朝時空:……

  不好意思,大冤種是我們自己。

  累了毀滅吧,習慣就好。

  【宋真宗一聽立馬欣然應允,表示,和談!當然要和談,不僅可以和談,還可以送玉帛,只要遼軍同意退軍,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嘛,並且一再放寬底線,表示,百萬玉帛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宋真宗那可是多麼會給自己找理由的人吶。他可不覺得送玉帛是什麼有損顏面之事,你看,他不過是效仿漢朝給匈奴送玉帛的舊事罷了,他又有什麼錯呢?】

  劉啟表示拳頭硬了,手邊的東西簡直燙手啊,要不是這個宋真宗實在讓他鞭長莫及,高低得把手頭的東西砸他腦袋上。

  朕要是能有百萬玉帛,國內不必屯兵提防諸侯國,你看他還給不給匈奴來一仗。

  漢武之後的漢朝皇帝更是快被氣炸了。

  合著你這個鱉孫看史書只看一半的是吧,氣死他們算了。

  趙恆卻振振有詞。

  什麼叫給自己找理由呀。

  若是惹急了遼國,讓其放棄和談,最終從其他方向進攻汴梁又該如何。

  他這是為國計!

  【俗話說的好,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但是這世界通用規則一般的鐵律,放在大慫身上,顯然是不成立的。

  遼國以不利之軍事局面白撿了一個大便宜。

  雖然寇準向真宗進言,表示非但不該送玉帛,更應該趁機讓遼國歸還燕雲故地。但是這種有可能擾亂議和大計,讓自己趕緊安安穩穩回皇宮安祥富貴的進言自然被真宗駁回。

  寇準只好反過頭來威脅出使的使臣,告訴他,如果超過三十萬,那他也不必回來了。

  終於,在使官的斡旋之下,沒有超過三十萬之數。

  澶淵之盟約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

  宋朝每年向遼國贈送白銀10萬兩,絹帛20萬作為歲幣。

  因為這數量大大低於宋真宗的預期,於是聞言大喜,大肆獎賞赴遼和談的官員。

  真宗以為這是一樁大功績,很是自得。】

  李世民:???

  這皇帝什麼毛病?

  智商還正常嗎?

  如果二鳳陛下熟悉當代網絡用語的話。

  地鐵,老人,手機。恐怕就是他對於宋真宗最真實的感覺。

  劉徹反而沒了方才的憤怒。

  他跟個傻子計較什麼呢。

  就這種蠢貨,還配評價他大漢之先祖?聽聽便罷了,就當被狗叫了兩聲。

  呸,誰家的狗敢衝著他亂叫,是不怕死嗎?還是好氣。

  【許多人以為宋真宗是因為澶淵之盟欣欣自得,遂前往泰山封禪。不過這倒是跟歷史不太符合。其實真宗封禪,反而是因為真宗頗以為此盟之簽訂為大功,因此對在陣前指揮得當的寇準也高看一眼,十分厚待。

  這樣的厚待惹王若欽的嫉妒,因此他上奏真宗,問真宗為何澶淵之役不以為恥,反而認為寇準有功於社稷呢?

  並將澶淵之盟比作城下之盟,認為這是一件奇恥大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