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每年來他漢朝邊境打秋風,他們只能含淚恢復秩序,費盡了多少心力。

  這就叫一報還一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

  攢錢!狠狠攢錢,對匈奴也要再摳門一點。

  要為自家子孫後代打匈奴多攢點錢。

  【可以說,漢武朝之所以武功赫赫,其根本意義並非只是簡簡單單地打敗了一個遊牧民族,而是通過打敗匈奴,真正意義上突破了外族的包圍圈,漢文明第一次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從此之後,漢朝再也不是那個連夜郎國都能看輕的國家。

  而匈奴也並非是什麼遊牧民族,儘管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可在匈奴打下漠南之地後,實際上,匈奴王族選擇的,是半遊牧半農耕的生活,而匈奴也因此,第一次凝聚起來,儘管制度上還有很多漏洞,但儼然已經是一個大一統的草原帝國,就算算不上聯邦制,好歹也是個邦聯制。

  自冒頓之後的歷代匈奴單于,也並非是昏庸懦弱之輩,可以說,漢武朝面對的,是一個在上升期,武力豐沛的草原統一帝國,而漢武朝所做到的,正是打垮了這個前所未有的勁敵。

  是徹底毀滅性地打垮了這個民族,從此之後,縱然匈奴還斷斷續續跟漢朝纏纏綿綿到了漢末,但卻再無崛起之機。】

  什麼?

  劉徹出離憤怒了。

  他費了這麼多心思,結果匈奴雖然被打垮了,還能堅持到他漢朝末年?匈奴真不愧是他大漢的一生之敵啊。

  說好的漢宣朝匈奴就徹底臣服,向他大漢俯首稱臣的呢?

  這含水量是不是大了點?

  還有什麼邦聯聯邦,從沒聽說過。

  天幕在打什麼啞謎。

  【霍去病死於元狩的最後一年,這個聽起來就十分霸氣,寓意為征戰四方的年號維持了六年。越明年,漢武帝改元元鼎。

  當然了,漠北之戰雖然對匈奴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對漢朝的消耗其實也並不容小覷,尤其是戰馬的消耗。所以在對後勤需求極少的霍去病死後,漢武帝取消了對匈作

  戰的計劃,此後十餘年,未曾出擊匈奴,原因無外乎是因為漢馬稀少。

  這一問題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的晚年仍舊沒有解決。

  在李陵向漢武帝請戰之時,漢武帝也曾直言不諱,說如今我並沒有馬,並不能給你騎兵。

  這正說明了漠北之戰對於漢朝的巨大消耗。

  不過,自信滿滿的李陵很快就憑藉自己的年少意氣把漢武帝忽悠地熱血上了頭,同意了他莽撞的計劃,帶著步兵出塞外奇襲匈奴。

  也許正是從那樣的年輕自信之中,讓漢武帝好似看到了第二個霍去病吧。

  可惜,天才終究是不可複製的,李陵兵敗,並投降匈奴,成為了匈奴單于的女婿,帶著匈奴人反擊漢朝。】

  霍去病:???

  步兵?奇襲?

  好傢夥,這是個什麼離譜的詞語搭配啊。

  陛下,信任將帥是好事,但不是這麼個信任法呀。

  讓他拿步兵奇襲匈奴,他都干不出這種事。

  歷朝歷代的有志君王都忍不住在心裡感慨。

  我朝自古物產豐饒,怎麼就產不了上等的良馬呢!

  缺馬,在每個朝代,都是一個永遠繞不過去的痛啊。

  李陵?

  劉徹雖然沒有始皇帝勤政,但是對於重點事物也從不曾疏忽,在天幕每次播放完畢之後,他都會仔細看上好幾遍關於自己的片段,爭取沒有遺漏。

  難道這個李陵就是之前天幕曾經提到的,投降了匈奴,還在為他大漢守節的蘇武面前說自己不是昔年聖明天子的那個叛將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李陵也忒不要臉了吧。

  他就算晚年不比如今清醒,但是如此爽快地應下他的請戰,讓他上戰場殺敵立功,這難道不算是知遇之恩嗎?

  李陵就是這麼報答自己的知遇之恩的?

  再說了,他打敗仗難道還是自己害的不成。

  分明都跟他說了,沒有馬沒有馬。

  你自己能力不到位夸下了海口,還要怪他年老昏聵,真是豈有此理!

  他記住了,絕不會同意李陵這麼離譜的請求。

  【不過當然了,雖然往後十餘年漢匈之間勉強維持著一定的和平,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漢武帝卻也並沒有放棄經營北部邊境,並且根據情勢而定,選擇了「蠶食」的策略。

  匈奴遠遁之後,漢武帝遷民渡河至朔方以西的真空地區令其居住,在此處設置田地,並派駐官吏卒五六萬人,讓他們主要負責開荒種田,開著開著荒,就開到了跟匈奴最新接壤的地方,那從此往南,理所當然,都是漢地了。

  所以說,後來會有邊境摩擦,這個問題,追本溯源,是劉豬豬的問題。不過看到劉豬豬這麼不擇手段,我們後人真是放心了不少呢。】

  劉徹:???

  天幕你聽聽自己這話,是在誇人嗎?

  但沒錯,把人打殘了之後趁著沒還手之力之

  時,此刻不奪地,何時奪地。

  悄無聲息的蠶食最是效果顯著了。

  反正去了漠北,匈奴不得逐水草而居嗎?他這不是怕匈奴走後這些荒地白白浪費了嘛。

  【但有一說一,其實漢武帝自從元狩四年之後,對於北部匈奴的主要手段並不是為了征戰,如果不是因為元狩六年受到了伊稚斜的刺激,估計也並沒有進一步征討的想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