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是個清醒之人,才不會玩這種替身梗,沒意思。

  也沒必要。

  【當然,這背後也有孫權本人的推波助瀾。他在向陸遜評價自己曾經的三位都督之時,表示,公瑾大才,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這什麼意思?這不就是讓他往周瑜的方向上努力嘛。】

  孫權:???

  他不是這個意思吧。

  他這好像是在誇獎伯言,鼓勵伯言為他所用

  吧。

  他才沒有推波助瀾!

  【據說,是夷陵的那場大火讓孫權想起了當年的赤壁大火,所以陸遜正式走進了孫權政權的核心圈。雖然這麼說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其實早在之前,呂蒙便已經向孫權推薦過陸遜,而陸遜也早就已經在江東嶄露頭角了。

  只是夷陵的大火讓孫權看到了陸遜之大才,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已。】

  孫權先是被天幕前半句雷的外焦里嫩,但看在後面為他解釋了的份上,他就不再追究了吧。

  沒錯,當時他確實是在朱然跟陸遜之中難以決定,最終也是靠夷陵之戰才幫他下定了決心。

  【雖然他們的初遇並不美好,但是他們也曾有過君臣相攜並肩的美好時光。孫權給予了陸遜極大的信任,在蜀吳二次結盟後,孫權甚至將自己的璽印給了一份給陸遜。

  並且每次與諸葛亮通信,都會先寄給陸遜看,如果陸遜覺得哪裡不妥,可直接刪改之後重新安上印寄出。

  這在整個三國,也是十分炸裂的存在。

  我相信,至少在那個時候,孫權對於陸遜的信任是親密無間的。】

  這個曾經有過,什麼至少在那個時候的話一出,孫權的心也涼了半截了。

  估計著是沒什麼善終了。

  但伯言對自己之忠心他是無可厚非的,也是絕對信任的。

  他為何會……

  孫權目光一沉。

  也並非全無可能。

  【陸遜也為了自己的君王拋頭顱撒熱血。一場夷陵之戰奠定三國鼎立之趨勢,一場石亭之戰則讓東吳又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說,陸遜確實是社稷之臣。

  二人原本也可以成就一段君臣佳話的。】

  夷陵?石亭?

  三國都是鬼精的人,此刻怕是早已有所推演了起來。

  這恐怕是一場對蜀,一場對魏吧。

  看來還是要早做打算才是呀。

  【可孫權與陸遜之密切關係,從一開始,便有一層若有似無的陰霾。陸遜出身畢竟是江東士族,而孫權一生所願,是集權於孫家,不願大權旁落於世家。

  最要緊的矛盾在於,孫權並不甘心只割據江東,他自然是想要追求一統的;而陸遜則認為「限江自保」最為穩妥,可以減少經濟破壞。

  雖然陸遜的本意未必是為了保護世家利益,但這在孫權看來,那難免就有這種意思在了。於是孫權便曾委婉批評過陸遜「徒守江東」,「自守可陋」。

  其內在矛盾註定難以化解。】

  天幕在說的同時,孫權自己自然也是在思考的。

  這話說的倒是沒錯。

  倘若真是淮泗之將領同他這般諫言,他恐怕未必會真的往固守江東的方向上去想。

  但若是世家出身……

  他怕是別無二想。

  【再加上隔壁曹魏的例子深深刺激了孫權,孫權的行事手法便更加殘酷激烈。不惜挑起兩宮之爭也要確保大

  權握在孫家自己手裡,而更要命的是,陸遜攪和進了兩宮之爭之中。

  怒不可遏的孫權特意寫信去責問陸遜,指責他打聽宮中機密。

  而面對外敵責辱向來可安然處之的陸遜面對自己放在心上的君王的責怪卻沒有辦法如往常一般淡泊,他倍感痛苦,憤恚而亡。】

  剛寫完書信還沒寄出去的孫權:……

  他並沒有想讓陸遜氣死的想法。

  孫權默默收起了手裡的竹簡。

  決定換個溫和一點的表達方法。

  隔壁的曹魏有點慌張。

  隔壁曹魏怎麼了啊?

  怎麼就讓孫權深受刺激了呢?

  難道是大權旁落了?

  哦,摘桃大師司馬懿嘛。

  他們好像有點悟了。

  【但這也是正常的,畢竟陸遜遇到的,是晚年的孫權嘛。君王嘛,一般陪君王老去的,都沒什麼好下場。只是陸遜憂國亡身,還是格外令人唏噓。】

  唏噓什麼呀!

  其他兩國的君主眼前一亮。

  這就想辦法去搞破壞!

  趁著陸遜還沒展露頭角,管他什麼夷陵石亭的是怎麼打的呢,反正要是搞得君臣離心了,不就打不成了嘛。

  【孫權的一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可當他步入晚年,回憶起往事之時,也許還是會想起自己意氣風發的年少時光吧。

  孫權六十五歲之時,與群臣泛論道義,發出了由衷的感慨,說自己:「寧為人弟」。

  我想,這大概是他的真心話。】!

  第41章 蜀漢其一

  【說完了東吳,那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便是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芒的蜀漢,是大漢最後的餘暉。

  而提到蜀漢,位於C位的,自然是我們的漢昭烈皇帝——劉備啦。】

  此刻剛剛初定了功業的劉備聽到漢昭烈皇帝幾個字,頓時心情激昂。

  莫非他大業真的成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