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知道他運氣好,也不能運氣這麼好吧。

  他不服。

  劉徹也有些摸不清頭腦。

  他對當後世武將心中最想要的君主沒什麼興趣,除非他們自己送上門來幫他打匈奴。

  只是這個滅國外交,是個什麼東西?

  莫不是他尚在構想中的計劃?

  待得匈奴那邊安穩下來,便該謀求更長遠

  開闊的國土。

  那些細微小國,先派漢使過去,最好是乖乖稱臣,給他交錢,倘若不行,便滅之。

  應該不是吧。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周圍一眼,看到大家都對此事摸不清頭腦。

  劉徹當然什麼都不會說了。

  等真的要乾的時候再議吧。

  【但事實上,也許是漢武朝兩位璀璨的將星太過閃爍,漢武開疆拓土之意志過於奪目,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漢武朝的文治並不差,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卓越的。

  「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兩把重量級武器,才是真正將秦朝時期未能實施貫徹的大一統思想徹底落實,可以說,秦皇築基構架,漢武高屋建瓴。兩人共同構建了中華歷史兩千年之基礎,是大一統豐碑上最該銘刻的人。】

  始皇帝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聽起來那個漢武帝可不該是個會喜歡儒家說法的人啊。

  還有那個推恩令,又是個什麼玩意?

  其他朝代之人表示,破案了。

  真不是他們非要將秦皇漢武寫到一起的好嗎,看看兩位陛下自己都幹了些什麼吧。

  【而我們也沒必要一聽到「獨尊儒術」便在那邊說什麼禁錮思想,事實上,對於一個生產力落後的封建王朝而言,是降低國家治理成本的最佳途徑,別把古人想得太愚蠢,也別總拿現代人的觀點和後代的發展去要求古人。

  更何況,漢朝時期的「獨尊儒術」其實也就是個統一思想的幌子而已,尤其是漢朝剛開始的時候,實則是外儒內法,霸王道雜之,那後來那些人被儒家忽悠瘸了,關我們豬豬什麼事呢。

  要不怎麼說咱漢武帝時常被幻視成秦始皇呢。】

  始皇帝表示說的未必沒有道理。

  也許他沒必要這麼著急,緩緩圖之,用點軟手段,說不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但……

  他大秦,真的能給他那麼多時間嗎?

  啊,迫切需要個優秀的繼承人吶。

  真愁人。

  【更何況,漢武時期,民族也開始融合,巴蜀、西南、東南等地與中原的聯繫開始密切起來。可以說,漢武帝的文治也是可圈可點的吧。

  但,怎麼說呢,漢武帝的文治確實不差,就是比較費命。——費文官的命。】

  劉徹:……

  漢武朝的文官在心中瘋狂點頭。

  沒錯沒錯,正是如此,他們真是天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辦事吶。

  【因此漢武帝在後世的風評也很一般,所以他跟秦皇並列千秋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都得罪了文官嘛。

  文人的筆,反手便能翻覆輿論。尤其是宋朝。雖然終宋一朝吧,可能都都不知道河西走廊大門朝哪開,但是不妨礙宋朝的文人罵人吶,反正他們也閒的要死。

  便連蘇東坡也沒能逃脫時代的局限性,曾著有文《武帝踞廁見衛青》,然而,北宋的下場,毋庸多言。南

  宋文人不思悔改,將妄圖北伐的將軍全部排擠致死,美名其曰道,要吸取漢武窮兵黷武之教訓,遂亡於蒙古人之手。

  畢竟漢以強亡,宋嘛,好像就間歇性支棱過一下,不提也罷。】

  宋朝滿朝文武:???

  他們大宋,物產豐饒又有錢,怎麼就落得一個不提也罷呢?

  趙匡胤則大驚失色。

  不是,他們宋怎麼了?都用上恥辱這等字眼了?

  還是被蒙古滅的?

  趙匡胤很崩潰。

  劉徹倒不怎麼生氣,反倒還笑眯眯問群臣:「你們對朕有什麼不滿嗎?盡可直言。」

  反正武將喜歡他就夠了,他也懶得喜歡長嘴之文人。

  【但後代之文人可能主要是因為沒見過漢武帝本人,漢武帝本人可是個傳銷頭頭,最擅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嫁接到臣子的夢想之上。

  有些臣子自以為自己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和理想拋頭顱灑熱血,九死無悔,其實仔細想想,好像最開始,你沒有這個夢想的。

  翻開漢武之史冊,那簡直就是被漢武帝渣了的男男女女的血淚史,滿紙寫滿了一個大字——慘。

  他害大家這麼慘,結果大家還是好愛他,豬豬你是真的好福氣。】

  劉徹表示,自己聽不懂,也不想弄明白。

  他這叫御下有方好不好。

  不懂不要瞎說嘛。

  【提到漢武文官,不得不提的,便是著名的酷吏張湯。當然了,漢武帝的文官,基本都是血糖,但甜的時候,那還是很甜的,可以刀尖上舔一口。

  據說,漢武帝與張湯第一次見面時,便一見如故,與人聊至日落都不肯放他回家,幸好沒有同他抵足而眠,不然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感覺自己好像被內涵了的劉備:……

  他好像基本跟每一個重臣都抵足而眠過。

  那不是聊得太盡興了,希望能徹夜長談嗎?

  怎麼就洗不清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