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獨孤晟每天下了朝便帶著奏摺直接到了院子裡,一邊批著摺子一邊陪著她,阿蘅偶一抬頭看到他看著自己,目光中全是小心翼翼卻攏不住的愛意,仿佛想將她捧在手裡,又想將她含入嘴裡。
那樣小心翼翼的珍而重之,叫她生氣不出來,只好裝睡,然而孕期容易睏倦,往往最後變成真睡,醒過來便發現自己安安穩穩地躺在柔軟的床上,蓋著被子,侍女們輕笑著說是老爺親自抱了進來,替她寬衣脫鞋,除去簪珥,語氣里全是艷羨。
碧雲散盡,涼天似水,日子忽然就這般緩慢的平靜下來,阿蘅有時候想起這樣兩人相守的日子,居然是從前自己求而不得的嚮往……她不得不承認,這般養胎,她確實比在燕宮那裡睡得更好,心中那些煩憂仿佛暫時被撫平,雖然兩人都心知肚明,這暫時的對坐安寧,都是為了肚子裡的孩子,一旦孩子降生,兩人的掩埋下來的矛盾便要爆發。到時候肚裡沒有那塊要顧及的肉,阿蘅要走,獨孤晟又能將她怎麼樣?總不能將她鎖起來,若是要以孩子要挾,他更做不出,他愛她愛若珍寶,斷不能做這樣的事。她……不肯原諒他……獨孤晟每一想到此,便越發覺得如今日子的珍惜,每每長久看著她睡著的面容,烏髮迤邐,纖長濃密的睫羽安靜的棲息,眉目寧靜,臉色緋紅,歲月靜好得教他要落淚。他只有盡力在這段時間挽回這個女子的心,然而他比誰都知道,這個女子,一旦做了決定,九牛難回。
他每一日都按捺著自己想要將她擁於懷中恣意親吻憐愛的念頭,最多的親密舉動也只是擁抱,完全不敢輕褻於她,但阿蘅在睡夢中卻總能感覺到他男子的氣息在身畔,有輕悄柔軟的手指輕輕觸摸她,悄悄靠近她的肚子。
天漸漸涼下來,隨著身子越來越重,阿蘅越發懶起來,獨孤晟一邊命人送了上好的毛皮來,給她裁剪做了大毛的衣服,一邊卻怕她當真嫌冷不肯走動對孩子不好將來不好生產,日日來了都牽著她的手在園子裡走路,又帶了只小貓來,卻指了專人養,並不肯讓她十分靠近,只做個解悶,廊下還吊了些鳥雀,雖然天寒,都圍了厚厚的籠布,只為了讓阿蘅走出廊下看一看。
阿蘅有時候賭氣說這園子裡的風景看膩了,他只是好脾氣的笑,然後第二日重重護衛之下他們去了城郊寺廟燒香,說是為太后祈福,阿蘅看到那裡燒了長明燈,獨孤晟只說是為莫名消失的獨孤蘅而點的,願她能有個好的往生。
阿蘅也燒了香恭恭敬敬地拜了拜,為這個自己不知魂去何處的小姑子祈禱,腹中已有小生命,想起當年從污泥中拾起那個小娃娃,小小雪團一樣的時候,也教著她牙牙學語,扶著她的小手讓她走路,之後離開獨孤家,征戰數年,再次見到這個小姑子已在深宮內,寂寞深宮裡,是這個乖巧的小姑子時常來看她,然而人各有命,她莫名其妙在她身上重生,她卻不知去向,她想上天仁厚,她一定是有了更好的去處,而她則要好好珍惜小姑子這具身軀,不可輕賤,天高如許,天意難測,她順心而行,也不知是否有負於這具身體,她死的時候,想得是想活下來,可是她並沒有想過要借著誰的身體。她死去,卻莫名其妙的活來,她躊躇良久,才終於決定接受新的身份重新再來,她在戰場上見慣生死,當時並沒有覺得十分惆悵,如今腹中多了個小生命,忽然心柔軟了起來,多了一絲占了獨孤蘅身軀的愧疚。
獨孤晟卻仿佛知道她的心事,摟了她低聲道:「一切都是我引起的,你不必有什麼負擔。」一邊將她攬了出去,去看外頭的風景,天已寒涼,風景空曠,他們二人散了散心便回去了。
獨孤晟一直仍在吃素,衣著也極盡簡樸,對阿蘅卻是無微不至,吃住盡皆一一過問,有時還能自己撫琴一首,以取悅阿蘅,琴藝著實不怎麼樣,難得他繃著臉皮扎著雙手愣是將一曲給彈完,旁邊的侍女們想笑也不敢笑,他卻只是看著阿蘅笑。
隨著身子漸重,腰酸這些老毛病,阿蘅卻又更新添了燒心的毛病,想吃酸,吃了胃卻反酸,然後一陣一陣的燒心,這讓她胃口頓減,精神懨懨,獨孤晟急得不行,也不知找了大夫多少次,一一過問飲食,幾乎三餐都要問到底吃得怎麼樣,還燒心不。
好不容易停了幾天的酸食,大夫開了些藥膳,吃了才漸漸好些,獨孤晟一顆心才放了下來。
朝中卻開始波瀾微起,他冷笑。
秦王獨孤泓,終於有些坐不住了。之前看獨孤晟心如朽木,幾乎遁入佛門,廢黜後宮,召回秦王,勝利幾乎就在眼前,他沉住氣,即使是獨孤晟離開皇宮去五台山參禪多日,也按捺著一動不動,他有極大的耐心,優勢又全占著,所需要的只是等待時機,絕不能授人於柄。
沒想到從五台山回來,獨孤晟服侍太后一段時間後,從宮裡消失了半個月又出現,漸漸卻打起精神來,朝中的政事開始過問得多起來,仿佛周身緩緩煥發了活力,連參加廷議、朝議的大臣都感覺到獨孤晟明顯的變化,笑容仿佛回到了他的臉上,雖然有時候仍心事重重,眉心輕蹙,卻和從前那猶如死灰一樣的不同了。
而採取的政策上,更覺得從前那些雷霆鋒銳手段收了起來,如今和緩中多了內斂,樣樣都有深意,中正平和,影響深遠,讓臣子們欣然嘆服,而和剛登基時候時常嚴行苛刻來立威不同,似乎入了佛門,他多了仁慈少了嚴苛,待臣下寬和許多,更是推行仁政,樣樣多考慮民力民生,眼神中多了柔和內斂,前些日子冷了心將目光移到謙恭仁和秦王身上的臣子又漸漸對獨孤晟忠心耿耿起來,無他,畢竟秦王還年輕呢,如今陛下春秋正盛,若是不一心往佛門那兒歸隱,文武雙全,親自打下來的天下,軍權全掌握在手裡,怎麼看都比資歷尚淺年紀輕的秦王更好。
那樣小心翼翼的珍而重之,叫她生氣不出來,只好裝睡,然而孕期容易睏倦,往往最後變成真睡,醒過來便發現自己安安穩穩地躺在柔軟的床上,蓋著被子,侍女們輕笑著說是老爺親自抱了進來,替她寬衣脫鞋,除去簪珥,語氣里全是艷羨。
碧雲散盡,涼天似水,日子忽然就這般緩慢的平靜下來,阿蘅有時候想起這樣兩人相守的日子,居然是從前自己求而不得的嚮往……她不得不承認,這般養胎,她確實比在燕宮那裡睡得更好,心中那些煩憂仿佛暫時被撫平,雖然兩人都心知肚明,這暫時的對坐安寧,都是為了肚子裡的孩子,一旦孩子降生,兩人的掩埋下來的矛盾便要爆發。到時候肚裡沒有那塊要顧及的肉,阿蘅要走,獨孤晟又能將她怎麼樣?總不能將她鎖起來,若是要以孩子要挾,他更做不出,他愛她愛若珍寶,斷不能做這樣的事。她……不肯原諒他……獨孤晟每一想到此,便越發覺得如今日子的珍惜,每每長久看著她睡著的面容,烏髮迤邐,纖長濃密的睫羽安靜的棲息,眉目寧靜,臉色緋紅,歲月靜好得教他要落淚。他只有盡力在這段時間挽回這個女子的心,然而他比誰都知道,這個女子,一旦做了決定,九牛難回。
他每一日都按捺著自己想要將她擁於懷中恣意親吻憐愛的念頭,最多的親密舉動也只是擁抱,完全不敢輕褻於她,但阿蘅在睡夢中卻總能感覺到他男子的氣息在身畔,有輕悄柔軟的手指輕輕觸摸她,悄悄靠近她的肚子。
天漸漸涼下來,隨著身子越來越重,阿蘅越發懶起來,獨孤晟一邊命人送了上好的毛皮來,給她裁剪做了大毛的衣服,一邊卻怕她當真嫌冷不肯走動對孩子不好將來不好生產,日日來了都牽著她的手在園子裡走路,又帶了只小貓來,卻指了專人養,並不肯讓她十分靠近,只做個解悶,廊下還吊了些鳥雀,雖然天寒,都圍了厚厚的籠布,只為了讓阿蘅走出廊下看一看。
阿蘅有時候賭氣說這園子裡的風景看膩了,他只是好脾氣的笑,然後第二日重重護衛之下他們去了城郊寺廟燒香,說是為太后祈福,阿蘅看到那裡燒了長明燈,獨孤晟只說是為莫名消失的獨孤蘅而點的,願她能有個好的往生。
阿蘅也燒了香恭恭敬敬地拜了拜,為這個自己不知魂去何處的小姑子祈禱,腹中已有小生命,想起當年從污泥中拾起那個小娃娃,小小雪團一樣的時候,也教著她牙牙學語,扶著她的小手讓她走路,之後離開獨孤家,征戰數年,再次見到這個小姑子已在深宮內,寂寞深宮裡,是這個乖巧的小姑子時常來看她,然而人各有命,她莫名其妙在她身上重生,她卻不知去向,她想上天仁厚,她一定是有了更好的去處,而她則要好好珍惜小姑子這具身軀,不可輕賤,天高如許,天意難測,她順心而行,也不知是否有負於這具身體,她死的時候,想得是想活下來,可是她並沒有想過要借著誰的身體。她死去,卻莫名其妙的活來,她躊躇良久,才終於決定接受新的身份重新再來,她在戰場上見慣生死,當時並沒有覺得十分惆悵,如今腹中多了個小生命,忽然心柔軟了起來,多了一絲占了獨孤蘅身軀的愧疚。
獨孤晟卻仿佛知道她的心事,摟了她低聲道:「一切都是我引起的,你不必有什麼負擔。」一邊將她攬了出去,去看外頭的風景,天已寒涼,風景空曠,他們二人散了散心便回去了。
獨孤晟一直仍在吃素,衣著也極盡簡樸,對阿蘅卻是無微不至,吃住盡皆一一過問,有時還能自己撫琴一首,以取悅阿蘅,琴藝著實不怎麼樣,難得他繃著臉皮扎著雙手愣是將一曲給彈完,旁邊的侍女們想笑也不敢笑,他卻只是看著阿蘅笑。
隨著身子漸重,腰酸這些老毛病,阿蘅卻又更新添了燒心的毛病,想吃酸,吃了胃卻反酸,然後一陣一陣的燒心,這讓她胃口頓減,精神懨懨,獨孤晟急得不行,也不知找了大夫多少次,一一過問飲食,幾乎三餐都要問到底吃得怎麼樣,還燒心不。
好不容易停了幾天的酸食,大夫開了些藥膳,吃了才漸漸好些,獨孤晟一顆心才放了下來。
朝中卻開始波瀾微起,他冷笑。
秦王獨孤泓,終於有些坐不住了。之前看獨孤晟心如朽木,幾乎遁入佛門,廢黜後宮,召回秦王,勝利幾乎就在眼前,他沉住氣,即使是獨孤晟離開皇宮去五台山參禪多日,也按捺著一動不動,他有極大的耐心,優勢又全占著,所需要的只是等待時機,絕不能授人於柄。
沒想到從五台山回來,獨孤晟服侍太后一段時間後,從宮裡消失了半個月又出現,漸漸卻打起精神來,朝中的政事開始過問得多起來,仿佛周身緩緩煥發了活力,連參加廷議、朝議的大臣都感覺到獨孤晟明顯的變化,笑容仿佛回到了他的臉上,雖然有時候仍心事重重,眉心輕蹙,卻和從前那猶如死灰一樣的不同了。
而採取的政策上,更覺得從前那些雷霆鋒銳手段收了起來,如今和緩中多了內斂,樣樣都有深意,中正平和,影響深遠,讓臣子們欣然嘆服,而和剛登基時候時常嚴行苛刻來立威不同,似乎入了佛門,他多了仁慈少了嚴苛,待臣下寬和許多,更是推行仁政,樣樣多考慮民力民生,眼神中多了柔和內斂,前些日子冷了心將目光移到謙恭仁和秦王身上的臣子又漸漸對獨孤晟忠心耿耿起來,無他,畢竟秦王還年輕呢,如今陛下春秋正盛,若是不一心往佛門那兒歸隱,文武雙全,親自打下來的天下,軍權全掌握在手裡,怎麼看都比資歷尚淺年紀輕的秦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