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人一邊說,周圍降卒一邊紛紛點頭,那人越說越是悲憤,黝黑的臉頰上,都湧出潮紅的血色來:

  “小人也不願意殘殺同胞,但是性命在敵軍手裡,我們有什麼辦法?只能勉力上前,一待夏軍潰敗,立即降順大涼。卻不料大涼也容不得我們,任我們說破了嘴皮,也依然要斬首坑殺。身處亂世之中,賤民的性命,當真是連草芥都不如!無依無歸,任人踐踏。可憐我們被自己人砍殺也就罷了,還要被築為京觀,替那敵軍獻祭,將軍!我等心中,慘痛椎血,這死也死得不服啊!”

  李重耳的身上,也是寒意直透脊背,一時間呆望著階下眾人,說不出話來。

  將降卒築為京觀,本是各國慣例。

  軍中習以為常,從未有人覺得有不妥,一向只視對方坑殺為殘暴,己方築為京觀則是正義勝利的象徵。如今被蓮生一通唾罵,又被這降卒嘔心瀝血地一番辯解,他才剛剛意識到一件事,就是這階下降卒,並不是一個虛幻的虎狼標識,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有各自生命,各自生活,各自妻子兒女、喜怒哀樂的人。上陣無非是各為其主,並不是殺戮成性。

  更有許多,還是他大涼的自己人。

  “你說的是實話嗎?”李重耳追問道:“如何證明你是涼人,不是夏人冒充?夏人會說我漢話的也不在少數。”

  那人不急不躁,朗聲道:

  “小人生於大涼,長於大涼,吃的是大涼的餺飥與水面,喝的是大涼的麥酒與醇醪,讀的大涼書,唱的大涼歌,夏國掠得去我等的軀體,掠不去依附於大涼故土的魂靈。小人至今還記得兒時母親教背的大涼歌賦,背與將軍賞鑒:‘涉至虛以誕駕,乘有輿於本無,稟玄元而陶衍,承景靈之冥符。蔭朝雲之庵藹,仰朗日之照煦。既敷既載,以育以成……’”

  李重耳驚呆了。

  他背的是先帝李浩少年時寫的《述志賦》。

  這篇賦文,因其文藻綺麗,情懷壯美,在大涼廣為流傳,作為李浩嫡孫的李重耳,當然自幼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料在這距離首都千里之外的戰陣之中,於敵國降卒的口裡,聽到這充滿著故土鄉情的辭句。

  面前這降卒,背得神情泰然,顯然是熟極而流,而他周圍的降卒們,也都紛紛跟著吟誦起來:

  “……幼希顏子曲肱之榮,游心上典,玩禮敦經。蔑玄冕於朱門,羨漆園之傲生。尚漁父於滄浪,善沮溺之耦耕,穢鵄鳶之籠哧,欽飛鳳於太清。杜世競於方寸,絕時譽之嘉聲……”

  【📢作者有話說】

  《述志賦》就是史上李重耳的爺爺李暠的作品,這位西涼開國君主文武雙全,是個明君。李重耳他爸李歆是真的不咋地。

  第56章 泡個熱湯

  ◎“帶我來這兒幹什麼?這是個浴室!”◎

  偌大廣場之上,誦聲越來越響,越來越齊整,仿佛有一條無形血脈貫通於眾人之間。連那廣場周邊看守降卒的涼國將士們,也都漸漸地神情平和,悠遠,禁不住跟著一起吟誦:

  “……挺修干之青蔥,經歲寒而彌芳。情遙遙以遠寄,想四老之暉光。將戢繁榮於常衢,控雲轡而高驤。攀瓊枝於玄圃,漱華泉之淥漿。和吟鳳之逸響,應鳴鸞於南岡……”

  李重耳轉過身子,以徵詢的目光望向姬廣陵。姬廣陵已經明白他的心思,微微點了點頭。

  “放了。”李重耳回身向著眾人,手臂一揮:

  “願留軍中者,編入行伍。願回故鄉者,發放盤纏。”

  ——————

  “老夫畢生征戰,一向也對坑殺降卒築為京觀這事有所疑慮,但是大勢所趨,不得不為,往往也就橫下一條心了。”

  清晨微風中,庭院中蹣跚踱步的賀朝宗手捋白須,緩緩頷首:

  “想不到殿下倒能按捺得住一腔少年血性,行此仁義之舉,真教老夫欽佩。此事已經轟傳隴安內外,他國很快也將有耳聞,不僅是施德無算,對敵軍也是個前所未有的震撼。晉代開國元勛羊祜義赦降卒,乃是千古少有的仁將,殿下也很有羊祜遺風呢。”

  “那些降卒的情狀啊,任誰也要心生慈悲。”李重耳托著賀朝宗的手臂,一路小心攙扶:“倒沒想到大半降卒都留了下來,願為我涼軍效力,下月回程時候,軍士數量比來的時候還要多了……咦,大將軍體力好得多啦,看來是已經痊癒?”

  “多謝殿下掛懷,當是不妨事了。”賀朝宗身形依然略有佝僂,神態卻已回復了慷慨豪邁:

  “昨日張七寶來探望我,給我服了兩顆丸藥,異香撲鼻,今日只覺神清氣爽,四肢百骸,無有不適。老夫偌大年紀,還從未見識過此等靈藥,實在神奇。”

  李重耳詫異地揚起一條眉:“怎麼他還有這本事?不知是什麼丸藥?”

  “老夫也不清楚,改日問問他吧。”賀朝宗若有所思地停頓一瞬:

  “你這小友,來歷頗不尋常。身法武功,是我前所未見,殺敵破陣如斬瓜切菜一般,又懂得用這等靈藥。所幸與你是一路,全心為大涼效力,若為敵方所有,可是我軍大患。”

  “大將軍說得是。此戰……多虧了他。”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