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歷經千帆,終是雲淡風輕。
載著希望的馬車漸漸遠去。
梅長君含笑揮手,突見道路另一旁,穿著顧家親衛服的人滿面風塵地策馬奔來。
他急停下馬,跪在梅長君面前。
「大小姐,江浙急報,老爺與大公子被錦衣衛抓住,說是犯了大罪,依詔檻送京師。」
梅長君眸中笑意頓消。
第50章 霜華特地催晴色(二)
晌午時出了太陽, 天際浮雲,灼紅一片。
梅長君站在官道旁,望著仿佛是在血里浸過一般的紅雲。
三起……三落……
早年被清流彈劾貶斥、去年因通敵罪被構陷入獄, 算到如今,應是因沈黨覆滅而提前的第三落?
在短暫的驚噩與焦急後,梅長君想起沈首輔與顧尚書的師徒之名, 想起多少史冊中記載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便覺天際血般的濃雲被沖淡了, 但仍汨汨地流淌著薄紅。
梅長君記得顧尚書曾在江浙對她和顧珩說過此事。
無論後來如何, 多年前沈松對顧憲確有知遇之恩。當時那位還未受朝局浸染的年輕師長, 欽點其文,循循善導,實打實地帶著剛剛入朝的顧憲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
只是科舉案後,親眼見證過皇權至上的沈松, 一步步偏離了原路,被他人和野心共同裹挾著,與師兄、徒弟分道揚鑣。
滔天血案結束, 朝堂上多了一位呼風喚雨的沈首輔,山野間多了一位心灰意冷的老國師。
經年歲月已過,如今無人知曉奸佞之首沈松, 曾與清正自守、不涉朝堂的老國師同出一派……清名難求,污名易得,依然活躍在朝堂的顧憲, 縱使立身極正, 十年如一日地守心如一, 依然擺脫不了沈黨的陰影。
往事已矣,梅長君回看這些舊事, 心中只有一道思索——安給沈憲的罪名會是什麼?
由江浙任上被抓,思來想去無非是勾結當地、貪污受賄、為沈黨謀利。
師徒之名根深蒂固,多年來顧家與沈黨確實有著無法否認的往來與抹不去的關係……樹倒猢猻散,勝出的一方乘勝追擊,自然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
梅長君沉靜地判斷。
顧家當有此劫,與沈黨同落。避,是避不開的。
但並未直接判下罪名,只是押送回京,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了。
因為前世顧尚書同樣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與如今不同,那時他孤身一人去到江浙,退蠻夷、平內亂、讓百姓休養生息。直到江浙恢復元氣,各府各縣一派欣欣向榮之際,他奉詔回京,等來的,同樣是錦衣衛的調查——因為當時沈黨暫時勢微,他又有著洗不去的沈黨身份。
那是嘉平四十六年,顧憲在歸京途中陷入囹圄。
但危機剛至,還未待顧憲反應,江浙各地便有如雪的辯解摺子遞了上來。在遞來京都的諸多證據中,有一封來自數百名地方官的奏疏,其上所寫,足以洗污名、定乾坤。
「江浙急風密雨,沈部堂沈憲走遍各地,未取官衙一分一厘,只願為這十一府七十五縣的百姓撐起一角屋檐。」
「從嘉平二十六年到嘉平四十六年,二十年間,五任巡撫……唯此一人。」
「其餘袞袞諸公,皆不足道也。」
身邊桑旭見梅長君久久未有動靜,輕聲問道:「傳信之人與錦衣衛應當是同時從江浙出發的,錦衣衛有特殊的水路,算起來比陸路更快才是,顧尚書與顧公子怕是已經到了北鎮撫司。我現在回去,問清情況?」
梅長君垂著眸,點了點頭。
「請幫我詢問父兄,需要在朝中聯繫何人,打點何事。另外,詔獄中的環境……」
「您放心,本是封疆大吏,定罪之前,我等須敬之。」桑旭恭聲道,「至於衣食方面,我會著重吩咐的。」
言畢,他翻身上馬,直奔北鎮撫司而去。
在他趕回之前,北鎮撫司看守重臣的牢獄中,已有官員緩緩走進。
這一片囚室很空,每天有專人灑掃,顯得乾淨又冷清。
裴夕舟帶著幾名官員邁下青石台階,在錦衣衛的恭聲相送下到了底層,朝里走過兩三間,來到囚著顧尚書和顧珩的牢房外。
父子兩人的牢房相鄰,但他們也並未交談,只是沉靜地各自坐著,頂上斜斜的小窗戶里透進了清淡的陽光,照在他們的面容上,竟一點也看不出是身陷囹圄的樣子。
裴夕舟一抬手,示意錦衣衛打開牢門。
聽到外間的動靜,顧尚書從牆角堆積的稻草堆里起身,看向來人。
「顧尚書,」裴夕舟對他一揖,嗓音清冷,「刑部提審。」
「這麼快……」
顧尚書沉穩的神色中透出幾分詫異。
「本是莫名誣告,早日審完,也可少受些牢獄之災。」裴夕舟淡淡說了一聲,仿佛自己只是一個前來通傳的無關之人。
但顧尚書似有所感。
京都朝局重塑,這位將沈黨連根拔起的少年國師、吏部侍郎,所掌握的權力已遠遠不止明面上的那些。三法司受其恩惠,刑部諸多官員更是將他奉若神明,唯其馬首是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載著希望的馬車漸漸遠去。
梅長君含笑揮手,突見道路另一旁,穿著顧家親衛服的人滿面風塵地策馬奔來。
他急停下馬,跪在梅長君面前。
「大小姐,江浙急報,老爺與大公子被錦衣衛抓住,說是犯了大罪,依詔檻送京師。」
梅長君眸中笑意頓消。
第50章 霜華特地催晴色(二)
晌午時出了太陽, 天際浮雲,灼紅一片。
梅長君站在官道旁,望著仿佛是在血里浸過一般的紅雲。
三起……三落……
早年被清流彈劾貶斥、去年因通敵罪被構陷入獄, 算到如今,應是因沈黨覆滅而提前的第三落?
在短暫的驚噩與焦急後,梅長君想起沈首輔與顧尚書的師徒之名, 想起多少史冊中記載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便覺天際血般的濃雲被沖淡了, 但仍汨汨地流淌著薄紅。
梅長君記得顧尚書曾在江浙對她和顧珩說過此事。
無論後來如何, 多年前沈松對顧憲確有知遇之恩。當時那位還未受朝局浸染的年輕師長, 欽點其文,循循善導,實打實地帶著剛剛入朝的顧憲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
只是科舉案後,親眼見證過皇權至上的沈松, 一步步偏離了原路,被他人和野心共同裹挾著,與師兄、徒弟分道揚鑣。
滔天血案結束, 朝堂上多了一位呼風喚雨的沈首輔,山野間多了一位心灰意冷的老國師。
經年歲月已過,如今無人知曉奸佞之首沈松, 曾與清正自守、不涉朝堂的老國師同出一派……清名難求,污名易得,依然活躍在朝堂的顧憲, 縱使立身極正, 十年如一日地守心如一, 依然擺脫不了沈黨的陰影。
往事已矣,梅長君回看這些舊事, 心中只有一道思索——安給沈憲的罪名會是什麼?
由江浙任上被抓,思來想去無非是勾結當地、貪污受賄、為沈黨謀利。
師徒之名根深蒂固,多年來顧家與沈黨確實有著無法否認的往來與抹不去的關係……樹倒猢猻散,勝出的一方乘勝追擊,自然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
梅長君沉靜地判斷。
顧家當有此劫,與沈黨同落。避,是避不開的。
但並未直接判下罪名,只是押送回京,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了。
因為前世顧尚書同樣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與如今不同,那時他孤身一人去到江浙,退蠻夷、平內亂、讓百姓休養生息。直到江浙恢復元氣,各府各縣一派欣欣向榮之際,他奉詔回京,等來的,同樣是錦衣衛的調查——因為當時沈黨暫時勢微,他又有著洗不去的沈黨身份。
那是嘉平四十六年,顧憲在歸京途中陷入囹圄。
但危機剛至,還未待顧憲反應,江浙各地便有如雪的辯解摺子遞了上來。在遞來京都的諸多證據中,有一封來自數百名地方官的奏疏,其上所寫,足以洗污名、定乾坤。
「江浙急風密雨,沈部堂沈憲走遍各地,未取官衙一分一厘,只願為這十一府七十五縣的百姓撐起一角屋檐。」
「從嘉平二十六年到嘉平四十六年,二十年間,五任巡撫……唯此一人。」
「其餘袞袞諸公,皆不足道也。」
身邊桑旭見梅長君久久未有動靜,輕聲問道:「傳信之人與錦衣衛應當是同時從江浙出發的,錦衣衛有特殊的水路,算起來比陸路更快才是,顧尚書與顧公子怕是已經到了北鎮撫司。我現在回去,問清情況?」
梅長君垂著眸,點了點頭。
「請幫我詢問父兄,需要在朝中聯繫何人,打點何事。另外,詔獄中的環境……」
「您放心,本是封疆大吏,定罪之前,我等須敬之。」桑旭恭聲道,「至於衣食方面,我會著重吩咐的。」
言畢,他翻身上馬,直奔北鎮撫司而去。
在他趕回之前,北鎮撫司看守重臣的牢獄中,已有官員緩緩走進。
這一片囚室很空,每天有專人灑掃,顯得乾淨又冷清。
裴夕舟帶著幾名官員邁下青石台階,在錦衣衛的恭聲相送下到了底層,朝里走過兩三間,來到囚著顧尚書和顧珩的牢房外。
父子兩人的牢房相鄰,但他們也並未交談,只是沉靜地各自坐著,頂上斜斜的小窗戶里透進了清淡的陽光,照在他們的面容上,竟一點也看不出是身陷囹圄的樣子。
裴夕舟一抬手,示意錦衣衛打開牢門。
聽到外間的動靜,顧尚書從牆角堆積的稻草堆里起身,看向來人。
「顧尚書,」裴夕舟對他一揖,嗓音清冷,「刑部提審。」
「這麼快……」
顧尚書沉穩的神色中透出幾分詫異。
「本是莫名誣告,早日審完,也可少受些牢獄之災。」裴夕舟淡淡說了一聲,仿佛自己只是一個前來通傳的無關之人。
但顧尚書似有所感。
京都朝局重塑,這位將沈黨連根拔起的少年國師、吏部侍郎,所掌握的權力已遠遠不止明面上的那些。三法司受其恩惠,刑部諸多官員更是將他奉若神明,唯其馬首是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