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梅長君擺擺手,晃晃悠悠地起身,低聲自語著:「顧珩……改變……」
顧珩心神全在她將要跌倒上,一時並未聽清。
待他將她扶住,梅長君才回過神來,馬上改口道:「兄長。」
顧珩似笑非笑地望向她。
梅長君眼神微閃。
方才夢著江繼盛的結局,她覺得自己似乎改變了一些,但又似乎對他的命運沒有什麼影響。半夢半醒之間,她意識到前世顧珩查無此人,心中無由地有些恐慌——
害怕顧珩如江繼盛同樣,踏入那所謂的既定的道路。
「我夢中說胡話了?」
梅長君揪著顧珩的衣角,心中暗暗思索:他應當沒有聽清吧……
顧珩搖搖頭,他倒也只是聽到她直呼其名。
「累了許久,餓著睡對身子不好,先用膳吧。」
女使將膳食呈了上來。
「竟是有酒?」
梅長君撐腮斜坐,懶懶垂眸,在發現酒壺時提起了些興致。
顧珩點點頭,一邊斟酒,一邊沉聲道:「心中沉鬱,唯借酒澆之。」
「心中沉鬱……」
梅長君低聲重復著,想起前世江繼盛死後的局勢。
群情激奮之下,沈首輔受到了一定的打壓,但實則並未傷及根本,在不久後藉助另一樁事恢復了元氣。
江繼盛的父親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階段的結果——陛下有鬆動之勢,清流派逐漸站穩朝堂,開始真正和沈黨分庭抗禮。
他行事極穩,不能一擊致命,便不會完全翻臉。在沈黨的激烈反擊下,他只安安心心地待在家中寫青詞。
而關於江繼盛死劾一事,他對沈首輔直言,江繼盛並非他親子,自己雖被推於人前,但實際上人微言輕,許多事情並未涉及。後來,他甚至親自將江繼盛從家族中除名,又與沈家締結姻親。
如此迷惑的行為,讓歷經世事的沈首輔都有些難以判斷,再加上他確實不算掌握清流派實權之人,便也逐漸信了他的言行。
朝局逐漸恢復平靜,清流派和沈黨再次處於休戰狀態。
「兄長覺得江兄的死劾值得嗎?」
梅長君悶悶飲了幾盞酒,忍不住出言問道。
顧珩放下酒杯,面容一肅。
「江兄此舉只為撥亂反正,至於值得或不值得……朝局晦暗,我們能做的,唯有守住內心清明而已。」
「就近日而言,江兄一事傳至陛下耳中,江浙之局或可改了。」
梅長君眸光微動。
「父親方才喚我去,便是陛下下令,讓他與數位朝臣前去江浙。」
顧珩眸中終於浮現幾分笑意。
沈首輔在陛下心中的形象確實受到了打擊。江浙一事本是由他負責,但在江繼盛死劾後,陛下心有懷疑,決定讓數次上疏請命的顧尚書前往江浙一探究竟。
「什麼?父親現在就要動身?」
梅長君聽完顧珩的話,語氣有些震驚。
這和前世不一樣了。
前世開春後,江浙的混亂越發嚴重,蠻夷們來得越發頻繁,一年至少進犯幾十次。
當時前往江浙的領兵之人並非顧尚書,他示敵以弱,甚少出擊,僅有的幾次結果也是敗多勝少,入不敷出。再加上改稻為桑之策引發的亂局,百姓困頓不已,也逐漸有了反聲。
內憂外患之下,一次又一次的戰敗消息傳回京都,朝中人苦思對策不解,直到後來,顧尚書不知為何受到了任命,隻身奔赴戰場。
他與其他將領不同,並未局限於一城一鎮的得失,力排眾議,首先加強邊境防務,調集地方軍隊輪流守衛邊界。
而在用兵上,他也一反常態,直言「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在一次戰役中,蠻夷使計詐敗,帳下兵將都建議「佯北勿從」。顧尚書卻言,要「收軍整隊,留人搜瞭,擂鼓追逐」,最終大勝。
從文臣到武將,顧尚書似乎突然轉變了身份,也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他殫精竭慮,不惜此身。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江浙平息後,他回到京都,心卻已經不在朝堂,漸漸退出了朝局中心。
梅長君憶起世人對顧尚書的評價,發現皆是讚譽之聲,卻甚少有人探究他轉變的原因。
「是,軍令緊急。」顧珩低頭為梅長君夾菜,並未察覺到她的沉思,半晌後,又補了一句,「我也要去。」
第22章 人生若只如初見(二)
梅長君回過神來, 便聽見顧珩簡短的話語。
他彎唇笑著,桌上燈燭罩下一片搖曳朦朧的光。
這一瞬間,梅長君突然有了一種感覺——歷史的長河曲折掩映, 她開始慢慢觸及那曾記載於史冊上的隻言片語。
既然顧尚書能夠被提前派去江浙,顧珩此次隨行,又當走向何方?
方才夢中的恐慌之感逐漸擴大, 梅長君手指一顫。
置於桌沿的酒杯被碰到地上,發出「叮」的一聲脆響。灑落的酒水浸染上她的衣袖, 順著指間滴滴答答淌下, 濺落如玉碎。
梅長君顧不及處理, 抬眸望向顧珩:「一定要去嗎?」
顧珩起身走到梅長君身邊,一邊用素帕替她拭去指間的酒液,一邊笑道:「長君一向波瀾不驚,今日反應竟如此之大。」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顧珩心神全在她將要跌倒上,一時並未聽清。
待他將她扶住,梅長君才回過神來,馬上改口道:「兄長。」
顧珩似笑非笑地望向她。
梅長君眼神微閃。
方才夢著江繼盛的結局,她覺得自己似乎改變了一些,但又似乎對他的命運沒有什麼影響。半夢半醒之間,她意識到前世顧珩查無此人,心中無由地有些恐慌——
害怕顧珩如江繼盛同樣,踏入那所謂的既定的道路。
「我夢中說胡話了?」
梅長君揪著顧珩的衣角,心中暗暗思索:他應當沒有聽清吧……
顧珩搖搖頭,他倒也只是聽到她直呼其名。
「累了許久,餓著睡對身子不好,先用膳吧。」
女使將膳食呈了上來。
「竟是有酒?」
梅長君撐腮斜坐,懶懶垂眸,在發現酒壺時提起了些興致。
顧珩點點頭,一邊斟酒,一邊沉聲道:「心中沉鬱,唯借酒澆之。」
「心中沉鬱……」
梅長君低聲重復著,想起前世江繼盛死後的局勢。
群情激奮之下,沈首輔受到了一定的打壓,但實則並未傷及根本,在不久後藉助另一樁事恢復了元氣。
江繼盛的父親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階段的結果——陛下有鬆動之勢,清流派逐漸站穩朝堂,開始真正和沈黨分庭抗禮。
他行事極穩,不能一擊致命,便不會完全翻臉。在沈黨的激烈反擊下,他只安安心心地待在家中寫青詞。
而關於江繼盛死劾一事,他對沈首輔直言,江繼盛並非他親子,自己雖被推於人前,但實際上人微言輕,許多事情並未涉及。後來,他甚至親自將江繼盛從家族中除名,又與沈家締結姻親。
如此迷惑的行為,讓歷經世事的沈首輔都有些難以判斷,再加上他確實不算掌握清流派實權之人,便也逐漸信了他的言行。
朝局逐漸恢復平靜,清流派和沈黨再次處於休戰狀態。
「兄長覺得江兄的死劾值得嗎?」
梅長君悶悶飲了幾盞酒,忍不住出言問道。
顧珩放下酒杯,面容一肅。
「江兄此舉只為撥亂反正,至於值得或不值得……朝局晦暗,我們能做的,唯有守住內心清明而已。」
「就近日而言,江兄一事傳至陛下耳中,江浙之局或可改了。」
梅長君眸光微動。
「父親方才喚我去,便是陛下下令,讓他與數位朝臣前去江浙。」
顧珩眸中終於浮現幾分笑意。
沈首輔在陛下心中的形象確實受到了打擊。江浙一事本是由他負責,但在江繼盛死劾後,陛下心有懷疑,決定讓數次上疏請命的顧尚書前往江浙一探究竟。
「什麼?父親現在就要動身?」
梅長君聽完顧珩的話,語氣有些震驚。
這和前世不一樣了。
前世開春後,江浙的混亂越發嚴重,蠻夷們來得越發頻繁,一年至少進犯幾十次。
當時前往江浙的領兵之人並非顧尚書,他示敵以弱,甚少出擊,僅有的幾次結果也是敗多勝少,入不敷出。再加上改稻為桑之策引發的亂局,百姓困頓不已,也逐漸有了反聲。
內憂外患之下,一次又一次的戰敗消息傳回京都,朝中人苦思對策不解,直到後來,顧尚書不知為何受到了任命,隻身奔赴戰場。
他與其他將領不同,並未局限於一城一鎮的得失,力排眾議,首先加強邊境防務,調集地方軍隊輪流守衛邊界。
而在用兵上,他也一反常態,直言「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在一次戰役中,蠻夷使計詐敗,帳下兵將都建議「佯北勿從」。顧尚書卻言,要「收軍整隊,留人搜瞭,擂鼓追逐」,最終大勝。
從文臣到武將,顧尚書似乎突然轉變了身份,也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他殫精竭慮,不惜此身。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江浙平息後,他回到京都,心卻已經不在朝堂,漸漸退出了朝局中心。
梅長君憶起世人對顧尚書的評價,發現皆是讚譽之聲,卻甚少有人探究他轉變的原因。
「是,軍令緊急。」顧珩低頭為梅長君夾菜,並未察覺到她的沉思,半晌後,又補了一句,「我也要去。」
第22章 人生若只如初見(二)
梅長君回過神來, 便聽見顧珩簡短的話語。
他彎唇笑著,桌上燈燭罩下一片搖曳朦朧的光。
這一瞬間,梅長君突然有了一種感覺——歷史的長河曲折掩映, 她開始慢慢觸及那曾記載於史冊上的隻言片語。
既然顧尚書能夠被提前派去江浙,顧珩此次隨行,又當走向何方?
方才夢中的恐慌之感逐漸擴大, 梅長君手指一顫。
置於桌沿的酒杯被碰到地上,發出「叮」的一聲脆響。灑落的酒水浸染上她的衣袖, 順著指間滴滴答答淌下, 濺落如玉碎。
梅長君顧不及處理, 抬眸望向顧珩:「一定要去嗎?」
顧珩起身走到梅長君身邊,一邊用素帕替她拭去指間的酒液,一邊笑道:「長君一向波瀾不驚,今日反應竟如此之大。」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