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頁
就是如今他年紀大了,沒隔多久就要半夜爬起來洗褲子,實在是惱人。
有個太漂亮的紅顏知己也是種煩惱啊。
兩位工部官員心服口服的拿著圖紙和預算回去了。李釗親自起身送他們出了度支司,再三保證等今年的賦稅收上來了還有盈餘,優先重新核算官邸的圖紙。
等他們走遠了,李釗這才搖了搖頭,回了屋子。
‘等內城擴到有了官邸區,德陽郡主一家和萬寧就要搬走了,哪裡有現在這樣日日在宮裡見面方便?’
說什麼也得拖的晚一點啊。
而且確實到處都要銀子。
什麼,你說那那些租不起房子的大臣們怎麼辦?
長安佛寺和道觀那麼多,借住一下不成嘛?
再不行,府衙班房裡鋪張紙,不是一樣的睡嘛!
長安宜陽坊的一座酒樓里,幾個昔日的好友坐在一起,小酌幾杯。
宮中動亂那晚,秦斌和李銳都休沐在家,熊平早就出了東宮在國子監當了個學官,秦家人被秦鋒帶去了江南,仇牧在東宮也一樣陰差陽錯的去了江南,愁得仇家上下都如坐針氈。
如今仇牧作為使者回了長安,顯然晉國公也不打算讓他回去,總算是逃出一劫。
李銘、李銳都和仇牧交好,仇牧年紀和李銘相仿,也都喜歡掉書袋子的性格,很快就成了知交。仇牧回京,自然是好好喝上一杯。
宜陽坊接近東市,原本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可如今這條繁華的街道上,卻行走著不少背著大包袱的人。他們腳步虛浮,緊緊抓著小孩或老人的手,全身上下積了一層又一層的土,疲憊的像是夢遊般的行走。
長安是陪都,雖然占地遼闊,卻沒有洛陽那般大。湧入的洛陽居民和關中各地的難民根本找不到可以棲身的屋子,只能背著行李在有屋檐的人家下面暫住。宜陽坊有屋檐的地方多,難民們歇了一晚,遇見坊內開市,只能迷茫的繼續背著包袱和鋪蓋,重新遊蕩,尋找著今晚可以露宿街頭的地方。
仇牧雖然被裹挾至江南,但南方並沒有遭受過動亂,街道上自然是看不到這樣的情景。他喝了一杯悶酒,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一段時間的見聞和經歷,足以讓這個以前總是和秦斌鬥嘴斗的不可開交的少年成熟起來了。
“我在江南,一直受秦斌照拂。我人微言輕,太子遇難,我身為陪讀和心腹卻不在身邊,本就受人嗤笑,在江南過的不是……很如意。”仇牧看著認真聽著他說話的李家兄弟和熊平,“秦斌之父手握軍權,他處處照顧我,至少讓我撐了過來。”
“太子殿下到底是怎麼死的?”
“據說是二皇子用手弩she殺的。”李銳皺了皺眉,“當天太亂,我們全府都不在宮中,說什麼的都有,不知道該信誰的。”
“此次過後,我大概會跟著父親繼承家學,然後進入工部了。”仇牧苦笑,“東宮出身倒成了我一個污點,我被派到京中來,兩邊都沒辦法站隊了。如今只能繼承家學,從此埋首於工部之中,效忠於皇帝陛下。”
仇牧一直對家中的水利機關等學術不感興趣,一直苦讀儒家之學,希望能以經綸之才輔佐帝王。可如今去了一趟江南再回來,他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會孔孟之道的大臣,滿朝皆是,哪裡還需要一個沒有侍奉好主君的東宮舊臣呢?
他一不像熊平跳出去的早,二不像李銳有擁立之功。
唯有這一條路走了。
“你比許多人還是好上太多,你至少還有退路可走。”李銳也喝了一杯酒。“秦斌……他的夢想是帶兵出征,開疆立業,如今卷進這種事情,還不知……”
李銳的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熊平性子太過憨厚緩慢,很快就適應不了東宮快節奏的動作,自請出宮謀一前程,將自己太子舍人的位子讓出來。
皇帝留他在太子身邊,本來就是交好宗室和熊家的關係,二來讓德陽郡主和信國公府重歸舊好,消解以前的齟齬,如今目的達到,這熊平也確實不是能作為樑柱的性子,便允了他的要求。
如今熊平已經娶妻生子,家庭美滿,這麼一看,倒是沒做錯選擇。
選擇儲君,有時候一步登天,有時候也是一步就墜入深淵。
幾個已經長大的少年喝喝小酒,聊聊人生,各個都還風華正茂的年紀,竟然也聊出一些世道滄桑的人生感悟出來。
待酒足飯飽,他們離開酒樓,只看到幾個衣衫襤褸,一文錢也沒有的難民探個頭進來乞討吃的。而酒樓的老闆讓他們看到他雖然不是壞人,但更不是個聖人。
他皺著眉頭讓跑堂的趕走那些難民。
如果讓他們吃喝的消息傳了出去,很快酒樓就會被乞討的人淹沒。
李銳喝的微醺,看在眼裡,起了性子,丟了一枚銀錠在櫃檯上。
“看著真煩,無論到哪一家小坐,各個都是這樣的情景。”
掌柜的驚訝的看著李銳,李銳指著那一枚銀錠說道:“這個足以付他們吃上一頓吧?不,應該夠不少苦人吃一頓了。你算下這銀錠能給多少人吃喝,只要銀子沒花完,就讓他們填飽肚子吧。”
李銳他會常來這家酒樓,自然是因為這個掌柜的看著順眼,不是個壞人。所以他對李銳拱了拱手,替幾個苦人道了聲謝,就讓小二準備足夠的饅頭和清粥。
李銳低頭看了一眼弟弟李銘,如今他已經長得超過自己的肩膀了。
當然,在李銳心裡,他還是那個小不點。
“李銘,如今你也是掌議了,是不是?”
李銘不知道兄長說這個為什麼,但是還是點了點頭。
“還記得那年京中下雹,國子監的學子做了什麼,我們又做了什麼嗎?”李銳拍了拍李銘的肩膀,“你和齊邵一般,如今也是掌議了,你也做些什麼吧。”
李銳的酒氣讓他的話感覺上是醉話,但他的眼神十分清醒,清醒到讓人吃驚的地步。
“我們很長時間沒有像小時候那樣許多人一起做過什麼事情了。你去請教請教齊太傅,我們再大幹上一場吧。”
李銳看著在門口支起棚子的掌柜,嘆了口氣。
“如今長安無家可歸的人,可比當年的西城之人多上太多了。”
李銘看著自己的兄長,也想起了當年一起賑災、一起放孔明燈的日子。
他的臉色亮了起來,眼睛裡也閃起了不一樣的光芒。
李銘點了點頭。
“好。”
盧默送的碗,他還留著呢。
應該可以派上用場了。
☆、第242章 急救之術
李銘在京城之亂中會帶出盧默贈與的碗,純屬為了保留朋友的記憶。
那個碗是盧默臨別時所贈。他曾說過自己也許再也不會回京城了,這是漢人對他友好的證明,他轉贈給李銘,也作為羯人感激漢人的證明。
這碗很有趣,盧默說他曾用這個盛滿了錢,那就可能是個乞丐給他的碗,教他如何去要飯,而完全不知道要飯是什麼的盧默,恐怕也不知道那個漢人對他的“友好”,是一種“與其我給你錢不如教你如何營生”的想法。
李銘帶著母親奔逃出家的時候,除了帶了一些貴重的東西,那些小時候有記憶的物品也都一併帶了出來,其中便包括這碗。
而如今,他想試試讓京中的人關注起“難民”這個群體。
李銘確實不及以前的齊邵,但以前的齊邵可沒有李銘這樣有這麼多人在身後提供援助。
齊邵教導李銘如何在引起眾人的注意後上疏給陛下,然後由朝廷頒布“勸捐”的詔書;李銳則說動禁衛軍和國子監太學生一起去做這件事。
然後國子監的學子和禁衛軍的年輕禁衛一起,每個人都捧著一個碗上街去乞討。
也有許多學子不願意,李銘也不勉強。但更多的人是對李銘身後的李國公有信心,所以願意跟著李銘去做這件大事。
當年齊邵當掌議時,國子監曾經甚至震動過皇帝,齊邵也是這般一步登天成為天子近臣的,參與的每個人都羨慕那樣的境遇,每個人都期望成為下一個齊邵。
國子監的學子們並沒有在這場浩劫中有所動盪,國子監街也沒有被焚燒,但行政中心都已經偏移,那國子監自然也就搬到了陪都長安。
長安也有國子監,所以這些太學生們是沒有無衣可穿,無食可用,無頂蔽身的情況的。
禁衛軍也是如此。第一批的禁衛軍本就有許多是達官貴族之後,這是天子直接的衛戍部隊,第一個要求的就是忠心,自然就住在宮裡。
這麼多穿著儒衫或勁裝的年輕人拿著飯碗,鋪著糙席在各種鬧市中乞討,自然引起了眾人的關注,也有好奇的人丟上幾個銅板給這些人,學子們便拿它換成饅頭稀粥等物,送給真正需要這些的人。
有些人說他們是有辱斯文,有的人罵他們不知所謂。但這些太學生們就是堅持著乞討、露宿街頭的舉動,包括信國公李茂的兒子,以及許多朝中大臣的兒子。
他們以這種方式,提醒著除了爭權奪利,除了迎回太后,長安還聚集著太多無家可歸的人。百姓才是社稷的根本,若衣食無著,沒有居所,就會釀成大亂。
對此,曾經是國子監掌議的齊邵第一個做出回應,他派出家人在城外搭建茅棚,以供一些老弱病殘暫時居住,齊家不是富戶,但是也做到了一日施一次粥。
這位在朝中風頭正勁的太傅率先做出動作,其他大臣便知道了是什麼意思。他們許多自己都住在宮裡,自然是知道長安的房子已經緊張到什麼地步,便也捐獻出一些銀兩,在長安城外搭建茅棚。
李銘和國子監學子們每日捧著碗在長安各家高門富戶門口替難民乞討,這些富戶有很多就是趁著糧價緊張囤積居奇的商人,每日被這些未來的“國相”們一圍,臉皮也難過的緊,可又不願意降價或施米,除了硬撐,別無他法。
高門大戶有些礙於名聲,派了人去城外棚戶區施粥,可大商人們卻互相聯合起來,咬牙就不施米,也不降價。
若一施米,大家都施,就沒人買米,全去喝不要錢的了。
李銘也狠,每日裡和學子們就在這些富商門口吃睡,李銳帶的禁衛軍各個都身強體壯,也在這些高價買米的糧商店門口討飯。他們都有官身,商鋪的掌柜也不敢出去轟走。況且禁衛軍不是吃素的,想打也打不過。
如今長安也不知道住了多少難民,除了洛陽受災無家可歸的人,尹朝反賊帶著胡人南下侵占了汾州的疆土,汾州也多有難民逃到了通州和京城。
有個太漂亮的紅顏知己也是種煩惱啊。
兩位工部官員心服口服的拿著圖紙和預算回去了。李釗親自起身送他們出了度支司,再三保證等今年的賦稅收上來了還有盈餘,優先重新核算官邸的圖紙。
等他們走遠了,李釗這才搖了搖頭,回了屋子。
‘等內城擴到有了官邸區,德陽郡主一家和萬寧就要搬走了,哪裡有現在這樣日日在宮裡見面方便?’
說什麼也得拖的晚一點啊。
而且確實到處都要銀子。
什麼,你說那那些租不起房子的大臣們怎麼辦?
長安佛寺和道觀那麼多,借住一下不成嘛?
再不行,府衙班房裡鋪張紙,不是一樣的睡嘛!
長安宜陽坊的一座酒樓里,幾個昔日的好友坐在一起,小酌幾杯。
宮中動亂那晚,秦斌和李銳都休沐在家,熊平早就出了東宮在國子監當了個學官,秦家人被秦鋒帶去了江南,仇牧在東宮也一樣陰差陽錯的去了江南,愁得仇家上下都如坐針氈。
如今仇牧作為使者回了長安,顯然晉國公也不打算讓他回去,總算是逃出一劫。
李銘、李銳都和仇牧交好,仇牧年紀和李銘相仿,也都喜歡掉書袋子的性格,很快就成了知交。仇牧回京,自然是好好喝上一杯。
宜陽坊接近東市,原本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可如今這條繁華的街道上,卻行走著不少背著大包袱的人。他們腳步虛浮,緊緊抓著小孩或老人的手,全身上下積了一層又一層的土,疲憊的像是夢遊般的行走。
長安是陪都,雖然占地遼闊,卻沒有洛陽那般大。湧入的洛陽居民和關中各地的難民根本找不到可以棲身的屋子,只能背著行李在有屋檐的人家下面暫住。宜陽坊有屋檐的地方多,難民們歇了一晚,遇見坊內開市,只能迷茫的繼續背著包袱和鋪蓋,重新遊蕩,尋找著今晚可以露宿街頭的地方。
仇牧雖然被裹挾至江南,但南方並沒有遭受過動亂,街道上自然是看不到這樣的情景。他喝了一杯悶酒,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這一段時間的見聞和經歷,足以讓這個以前總是和秦斌鬥嘴斗的不可開交的少年成熟起來了。
“我在江南,一直受秦斌照拂。我人微言輕,太子遇難,我身為陪讀和心腹卻不在身邊,本就受人嗤笑,在江南過的不是……很如意。”仇牧看著認真聽著他說話的李家兄弟和熊平,“秦斌之父手握軍權,他處處照顧我,至少讓我撐了過來。”
“太子殿下到底是怎麼死的?”
“據說是二皇子用手弩she殺的。”李銳皺了皺眉,“當天太亂,我們全府都不在宮中,說什麼的都有,不知道該信誰的。”
“此次過後,我大概會跟著父親繼承家學,然後進入工部了。”仇牧苦笑,“東宮出身倒成了我一個污點,我被派到京中來,兩邊都沒辦法站隊了。如今只能繼承家學,從此埋首於工部之中,效忠於皇帝陛下。”
仇牧一直對家中的水利機關等學術不感興趣,一直苦讀儒家之學,希望能以經綸之才輔佐帝王。可如今去了一趟江南再回來,他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會孔孟之道的大臣,滿朝皆是,哪裡還需要一個沒有侍奉好主君的東宮舊臣呢?
他一不像熊平跳出去的早,二不像李銳有擁立之功。
唯有這一條路走了。
“你比許多人還是好上太多,你至少還有退路可走。”李銳也喝了一杯酒。“秦斌……他的夢想是帶兵出征,開疆立業,如今卷進這種事情,還不知……”
李銳的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熊平性子太過憨厚緩慢,很快就適應不了東宮快節奏的動作,自請出宮謀一前程,將自己太子舍人的位子讓出來。
皇帝留他在太子身邊,本來就是交好宗室和熊家的關係,二來讓德陽郡主和信國公府重歸舊好,消解以前的齟齬,如今目的達到,這熊平也確實不是能作為樑柱的性子,便允了他的要求。
如今熊平已經娶妻生子,家庭美滿,這麼一看,倒是沒做錯選擇。
選擇儲君,有時候一步登天,有時候也是一步就墜入深淵。
幾個已經長大的少年喝喝小酒,聊聊人生,各個都還風華正茂的年紀,竟然也聊出一些世道滄桑的人生感悟出來。
待酒足飯飽,他們離開酒樓,只看到幾個衣衫襤褸,一文錢也沒有的難民探個頭進來乞討吃的。而酒樓的老闆讓他們看到他雖然不是壞人,但更不是個聖人。
他皺著眉頭讓跑堂的趕走那些難民。
如果讓他們吃喝的消息傳了出去,很快酒樓就會被乞討的人淹沒。
李銳喝的微醺,看在眼裡,起了性子,丟了一枚銀錠在櫃檯上。
“看著真煩,無論到哪一家小坐,各個都是這樣的情景。”
掌柜的驚訝的看著李銳,李銳指著那一枚銀錠說道:“這個足以付他們吃上一頓吧?不,應該夠不少苦人吃一頓了。你算下這銀錠能給多少人吃喝,只要銀子沒花完,就讓他們填飽肚子吧。”
李銳他會常來這家酒樓,自然是因為這個掌柜的看著順眼,不是個壞人。所以他對李銳拱了拱手,替幾個苦人道了聲謝,就讓小二準備足夠的饅頭和清粥。
李銳低頭看了一眼弟弟李銘,如今他已經長得超過自己的肩膀了。
當然,在李銳心裡,他還是那個小不點。
“李銘,如今你也是掌議了,是不是?”
李銘不知道兄長說這個為什麼,但是還是點了點頭。
“還記得那年京中下雹,國子監的學子做了什麼,我們又做了什麼嗎?”李銳拍了拍李銘的肩膀,“你和齊邵一般,如今也是掌議了,你也做些什麼吧。”
李銳的酒氣讓他的話感覺上是醉話,但他的眼神十分清醒,清醒到讓人吃驚的地步。
“我們很長時間沒有像小時候那樣許多人一起做過什麼事情了。你去請教請教齊太傅,我們再大幹上一場吧。”
李銳看著在門口支起棚子的掌柜,嘆了口氣。
“如今長安無家可歸的人,可比當年的西城之人多上太多了。”
李銘看著自己的兄長,也想起了當年一起賑災、一起放孔明燈的日子。
他的臉色亮了起來,眼睛裡也閃起了不一樣的光芒。
李銘點了點頭。
“好。”
盧默送的碗,他還留著呢。
應該可以派上用場了。
☆、第242章 急救之術
李銘在京城之亂中會帶出盧默贈與的碗,純屬為了保留朋友的記憶。
那個碗是盧默臨別時所贈。他曾說過自己也許再也不會回京城了,這是漢人對他友好的證明,他轉贈給李銘,也作為羯人感激漢人的證明。
這碗很有趣,盧默說他曾用這個盛滿了錢,那就可能是個乞丐給他的碗,教他如何去要飯,而完全不知道要飯是什麼的盧默,恐怕也不知道那個漢人對他的“友好”,是一種“與其我給你錢不如教你如何營生”的想法。
李銘帶著母親奔逃出家的時候,除了帶了一些貴重的東西,那些小時候有記憶的物品也都一併帶了出來,其中便包括這碗。
而如今,他想試試讓京中的人關注起“難民”這個群體。
李銘確實不及以前的齊邵,但以前的齊邵可沒有李銘這樣有這麼多人在身後提供援助。
齊邵教導李銘如何在引起眾人的注意後上疏給陛下,然後由朝廷頒布“勸捐”的詔書;李銳則說動禁衛軍和國子監太學生一起去做這件事。
然後國子監的學子和禁衛軍的年輕禁衛一起,每個人都捧著一個碗上街去乞討。
也有許多學子不願意,李銘也不勉強。但更多的人是對李銘身後的李國公有信心,所以願意跟著李銘去做這件大事。
當年齊邵當掌議時,國子監曾經甚至震動過皇帝,齊邵也是這般一步登天成為天子近臣的,參與的每個人都羨慕那樣的境遇,每個人都期望成為下一個齊邵。
國子監的學子們並沒有在這場浩劫中有所動盪,國子監街也沒有被焚燒,但行政中心都已經偏移,那國子監自然也就搬到了陪都長安。
長安也有國子監,所以這些太學生們是沒有無衣可穿,無食可用,無頂蔽身的情況的。
禁衛軍也是如此。第一批的禁衛軍本就有許多是達官貴族之後,這是天子直接的衛戍部隊,第一個要求的就是忠心,自然就住在宮裡。
這麼多穿著儒衫或勁裝的年輕人拿著飯碗,鋪著糙席在各種鬧市中乞討,自然引起了眾人的關注,也有好奇的人丟上幾個銅板給這些人,學子們便拿它換成饅頭稀粥等物,送給真正需要這些的人。
有些人說他們是有辱斯文,有的人罵他們不知所謂。但這些太學生們就是堅持著乞討、露宿街頭的舉動,包括信國公李茂的兒子,以及許多朝中大臣的兒子。
他們以這種方式,提醒著除了爭權奪利,除了迎回太后,長安還聚集著太多無家可歸的人。百姓才是社稷的根本,若衣食無著,沒有居所,就會釀成大亂。
對此,曾經是國子監掌議的齊邵第一個做出回應,他派出家人在城外搭建茅棚,以供一些老弱病殘暫時居住,齊家不是富戶,但是也做到了一日施一次粥。
這位在朝中風頭正勁的太傅率先做出動作,其他大臣便知道了是什麼意思。他們許多自己都住在宮裡,自然是知道長安的房子已經緊張到什麼地步,便也捐獻出一些銀兩,在長安城外搭建茅棚。
李銘和國子監學子們每日捧著碗在長安各家高門富戶門口替難民乞討,這些富戶有很多就是趁著糧價緊張囤積居奇的商人,每日被這些未來的“國相”們一圍,臉皮也難過的緊,可又不願意降價或施米,除了硬撐,別無他法。
高門大戶有些礙於名聲,派了人去城外棚戶區施粥,可大商人們卻互相聯合起來,咬牙就不施米,也不降價。
若一施米,大家都施,就沒人買米,全去喝不要錢的了。
李銘也狠,每日裡和學子們就在這些富商門口吃睡,李銳帶的禁衛軍各個都身強體壯,也在這些高價買米的糧商店門口討飯。他們都有官身,商鋪的掌柜也不敢出去轟走。況且禁衛軍不是吃素的,想打也打不過。
如今長安也不知道住了多少難民,除了洛陽受災無家可歸的人,尹朝反賊帶著胡人南下侵占了汾州的疆土,汾州也多有難民逃到了通州和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