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頁
怡和公主卻是最不傷感,離了京城,黛玉自有她的逍遙,正如黛玉所言,人事有代謝,林大人和林夫人終有一日會離開人世,他們畢身所勞,只圖子女能在世間安身立命而已。
黛玉要做的,便是好生過自己的日子,去了江南,離了京城的紛擾,這樣的生活,怡和公主想想就覺得羨慕。
然而黛玉也不只顧著逍遙,她前腳剛動身,隨后庄子裡的探春便得了信,預備帶著莊子上的老小,也往江南去。
當下敬王府的勢力已然往江南而去,雖然她們一莊子的女子能自給自足,但少了庇護,誰都不能保證露了風聲,不會有人來尋麻煩,探春一貫謹慎,自是不敢多留。
敬王早知黛玉在做這等事,只是黛玉從不與他提那莊子在何處,敬王便也不問,不尋。這世道於女子已然險惡,黛玉既有餘力,但總要努力能庇護一人是一人。
林家扶靈往江南走,因林如海素來頗有官聲,一路也有百姓和商戶祭奠,等到了姑蘇,大小商戶更是傾城相迎。
「不想老泰山,在商人之間,竟是有這麼大的威望。」敬王見了這場景,也吃了一驚。
畢竟林如海離了江南已是二十餘年了。
黛玉笑道,「這有什麼難的,只要你好生做官,不收苛捐雜稅,行事公正,商戶也好,百姓也罷,便會感恩戴德了。」
「那我將來便也做個按規矩辦事的王爺。」敬王笑笑,向黛玉伸出了手,扶著她下了船。
不懂事的遙哥兒伏在乳母肩頭睡著了,這一路最是不知愁,吃了睡,睡了吃,醒了就要人抱著在船頭看風光。
林如海和賈敏安葬之後,林家便閉門謝客,開始守孝,敬王府也是一般無二。
江南的生活又歸於平寂,只有人說,好似見過林家大人帶了孩子去揚州一代給先太傅上香。又有人說,那是敬王殿下和敬王。
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林家二老的忌日,又或者是花朝,姑蘇城便會有人施粥行善,一來而去,江南之地,在這一段時日便有了這等風氣。
三年之後,才登基的新皇就拍了欽差來江南請林大人入京做太傅。據說那欽差按品大妝找到林大人給他傳旨的時候,林大人正領著一群孩子在水裡摸魚,江南封地的敬王也在場。
這三年間,做正事反而是林家夫人和敬王妃。林家夫人的繡坊名聲最大,什麼新奇花樣的布料和圖樣都出在這邊,是江南第一把的交椅,工錢也給得高,只收女子做活。
而敬王妃才是最了不得的,建了個地方專門做女子學堂,自己掏錢收攬散落民間的奇書,領著學子們編書造冊,在民間頗有聲望。
欽差大臣戰戰兢兢,吃了林大人和敬王捉的魚,這氣氛實在太詭異,生怕這位大人一個任性就不接旨了。
「大人你不要嫌刺多,這一條是我捉的!」
敬王府那位小世子熱心極了,又往他碗裡放了一條魚,確切說來,應當是魚苗。
萬幸在他吃得這輩子都不想吃魚之後,林瑾終於換上官府接了旨意,欽差覺著自己流的淚,都帶上了一股子魚味。
而後卻是林家北上進京,敬王無召依舊跟著王妃每日在江南過日子。
畢竟王妃有錢,他這王爺也跟著沾光。
風雲變幻,又是一番世事浮沉,日子也還算安穩,只是人們都道林家的單傳應在了女兒身上,敬王終其一生,只得一子,血脈單薄。
不過敬王卻是無所謂,許是也曾有過沒有兒女雙全的遺憾,不過想到若是再有一子,妻子又要為他人分心。
黛玉要做的,便是好生過自己的日子,去了江南,離了京城的紛擾,這樣的生活,怡和公主想想就覺得羨慕。
然而黛玉也不只顧著逍遙,她前腳剛動身,隨后庄子裡的探春便得了信,預備帶著莊子上的老小,也往江南去。
當下敬王府的勢力已然往江南而去,雖然她們一莊子的女子能自給自足,但少了庇護,誰都不能保證露了風聲,不會有人來尋麻煩,探春一貫謹慎,自是不敢多留。
敬王早知黛玉在做這等事,只是黛玉從不與他提那莊子在何處,敬王便也不問,不尋。這世道於女子已然險惡,黛玉既有餘力,但總要努力能庇護一人是一人。
林家扶靈往江南走,因林如海素來頗有官聲,一路也有百姓和商戶祭奠,等到了姑蘇,大小商戶更是傾城相迎。
「不想老泰山,在商人之間,竟是有這麼大的威望。」敬王見了這場景,也吃了一驚。
畢竟林如海離了江南已是二十餘年了。
黛玉笑道,「這有什麼難的,只要你好生做官,不收苛捐雜稅,行事公正,商戶也好,百姓也罷,便會感恩戴德了。」
「那我將來便也做個按規矩辦事的王爺。」敬王笑笑,向黛玉伸出了手,扶著她下了船。
不懂事的遙哥兒伏在乳母肩頭睡著了,這一路最是不知愁,吃了睡,睡了吃,醒了就要人抱著在船頭看風光。
林如海和賈敏安葬之後,林家便閉門謝客,開始守孝,敬王府也是一般無二。
江南的生活又歸於平寂,只有人說,好似見過林家大人帶了孩子去揚州一代給先太傅上香。又有人說,那是敬王殿下和敬王。
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林家二老的忌日,又或者是花朝,姑蘇城便會有人施粥行善,一來而去,江南之地,在這一段時日便有了這等風氣。
三年之後,才登基的新皇就拍了欽差來江南請林大人入京做太傅。據說那欽差按品大妝找到林大人給他傳旨的時候,林大人正領著一群孩子在水裡摸魚,江南封地的敬王也在場。
這三年間,做正事反而是林家夫人和敬王妃。林家夫人的繡坊名聲最大,什麼新奇花樣的布料和圖樣都出在這邊,是江南第一把的交椅,工錢也給得高,只收女子做活。
而敬王妃才是最了不得的,建了個地方專門做女子學堂,自己掏錢收攬散落民間的奇書,領著學子們編書造冊,在民間頗有聲望。
欽差大臣戰戰兢兢,吃了林大人和敬王捉的魚,這氣氛實在太詭異,生怕這位大人一個任性就不接旨了。
「大人你不要嫌刺多,這一條是我捉的!」
敬王府那位小世子熱心極了,又往他碗裡放了一條魚,確切說來,應當是魚苗。
萬幸在他吃得這輩子都不想吃魚之後,林瑾終於換上官府接了旨意,欽差覺著自己流的淚,都帶上了一股子魚味。
而後卻是林家北上進京,敬王無召依舊跟著王妃每日在江南過日子。
畢竟王妃有錢,他這王爺也跟著沾光。
風雲變幻,又是一番世事浮沉,日子也還算安穩,只是人們都道林家的單傳應在了女兒身上,敬王終其一生,只得一子,血脈單薄。
不過敬王卻是無所謂,許是也曾有過沒有兒女雙全的遺憾,不過想到若是再有一子,妻子又要為他人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