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謝秋蒔微微頷首,「那要多大一個國,才能建設皇城呢?」
「陛下,無論是多大的國,只要是一個國度,就該有皇城,也必然能夠建造皇城。」
上官文有些不明白謝秋蒔的話題怎麼轉到國家和皇城上的,但他還是兢兢業業回答謝秋蒔奇怪的問題,他內心隱隱約約有了一點想法,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若是真的,那陛下的決心會遠比他想像中要堅定,這遷都一事,恐怕很難攔下來。
上官文腦海中已經開始設想,如果皇城真的遷移到永安,他要怎麼做,才能保住上官家世家大族的地位不動搖,又該怎麼做,才能安撫其他朝臣與世家。
「好,西南小國名越,大抵是江州大小,這樣一個國度,攻下它後,大莊有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修建新的皇城?」
「嘩!」
謝秋蒔此言一出,眾臣譁然,他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關鍵是說出來後,誰都說服不了誰。
有人認為滅其他國家,實在非仁義之舉,有損大莊顏面,況且越國那么小一塊地方,距離京城遠的要命,打下來也不好治理,京城肯定沒有官員,願意遠赴兩千里地,去到越國治理那落後的蠻夷國土。
有人提起越國土地肥沃,好好種的話,應該能產出不少糧食,打下來其實不吃虧,就是京城沒辦法派人過去,那麼老遠的地方,簡直可以算是流放之地了。
遠離皇城,代表失了帝心,以後很難升官了,皇帝怎麼可能還記得遠在兩千里外的官員,回來述職都艱難,那麼遠的距離,路上不知有多少深山老林,走在路上,很可能被哪座深山裡跑出來的豺狼虎豹給叼走吃了,想想都可怕,他們反正不想去。
有人則覺得,或可一試,如果在永安立都城,那麼距離就近了,治理難度應該會減弱一點,而且那是一塊糧食一年三熟的地方啊!
這塊地方難道不值得他們克服一些困難嗎?他們覺得很值得!
吵來吵去,最頂尖的那一部分朝臣一直沒有開口,他們心裡的顧慮要比底下開口說話的朝臣多得多,高官顯貴身後,哪個沒有大家族?遷都說來輕巧,真要是遷走了,損失的是他們的地,他們的錢,危害的是他們的利益!
女帝上位之後,他們的家族好像一直處於危機之中啊。
有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懷疑女帝是故意針對世家,但是想想女帝上位後,從來沒有針對世家發過任何命令,每次動手,也都是去解決那些引起民憤,證據確鑿的世家。
而且謝秋蒔比明成帝還好的一點,就是她一點兒都不吝嗇官位,明成帝時期,舉薦之路被重重打壓,官員想要安排自家子弟入朝為官,大多數只能舉薦家中子弟去考科舉,如果不是通過科舉途逕入朝,那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家中的子弟,都沒辦法做事,只能天天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位置上坐冷板凳。
但是謝秋蒔就特別大方,只要有能力,她是來者不拒,雖然給她幹活累是累了點兒,可他們能看見希望的曙光啊!累就代表他們正在接觸權力,這不比明成帝時期好太多了?
世家的人們哪裡能想到,這不過是一步溫水煮青蛙,用一些有點兒權力,但不多的位置,去給世家嘗甜頭,世家因此而老實不少,做事也會有些顧忌,不敢太過分。
另一頭則大力培養人才,發展教育,準備擴大科舉規模,當真正的人才進入朝廷,大浪淘沙過後,留下的就是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那些沒有能力的,混吃等死的傢伙,會自然而然被排擠到邊緣,根本不用謝秋蒔去費心。
世家到時候還得感謝謝秋蒔,願意幫他們養廢物呢。
卻不知道,當家族世代少有接觸政治核心的人後,漸漸地,世家就會被真正的排擠出官場。
這個過程會有些漫長,但只要沉得住氣,就絕對安全,此乃沈灼灼一開始的打算,現在遷都,算是給這種方法,來了一發催化劑,叫變化的過程加快了。
身處其中的世家大族們,還沒有發現這些行動背後的陷阱,他們只以為遷都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哪裡會想到,豈止是損壞利益,根本就是在挖他們的根基!
或許只有等大廈將傾之際,他們才會意識到,這些計策的毒辣之處。
此次大朝會又以沒有結局為結局結束了,百官們吵了半天,什麼都沒吵出來。
第121章 穩了
其實朝會上很少會直接決定什麼事情, 大多數事情最終走向,都要看議政殿的丞相們是什麼態度,還有就是謝秋蒔這個皇帝是什麼意思。
等朝會結束, 百官們不在明德殿吵了, 謝秋蒔和丞相們轉移到議政殿開始吵,沈灼灼也被謝秋蒔提溜上,一起過去吵架。
在沈灼灼看來,這就是在吵架!
如果是商量,那是在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裡,一個接著一個人發言, 最後總結在一起,各自再說說具體要如何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說服他人也好,聽別人說也罷, 反正前提是,你能在這個環境裡, 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而且你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思考,得出最後的結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陛下,無論是多大的國,只要是一個國度,就該有皇城,也必然能夠建造皇城。」
上官文有些不明白謝秋蒔的話題怎麼轉到國家和皇城上的,但他還是兢兢業業回答謝秋蒔奇怪的問題,他內心隱隱約約有了一點想法,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若是真的,那陛下的決心會遠比他想像中要堅定,這遷都一事,恐怕很難攔下來。
上官文腦海中已經開始設想,如果皇城真的遷移到永安,他要怎麼做,才能保住上官家世家大族的地位不動搖,又該怎麼做,才能安撫其他朝臣與世家。
「好,西南小國名越,大抵是江州大小,這樣一個國度,攻下它後,大莊有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修建新的皇城?」
「嘩!」
謝秋蒔此言一出,眾臣譁然,他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關鍵是說出來後,誰都說服不了誰。
有人認為滅其他國家,實在非仁義之舉,有損大莊顏面,況且越國那么小一塊地方,距離京城遠的要命,打下來也不好治理,京城肯定沒有官員,願意遠赴兩千里地,去到越國治理那落後的蠻夷國土。
有人提起越國土地肥沃,好好種的話,應該能產出不少糧食,打下來其實不吃虧,就是京城沒辦法派人過去,那麼老遠的地方,簡直可以算是流放之地了。
遠離皇城,代表失了帝心,以後很難升官了,皇帝怎麼可能還記得遠在兩千里外的官員,回來述職都艱難,那麼遠的距離,路上不知有多少深山老林,走在路上,很可能被哪座深山裡跑出來的豺狼虎豹給叼走吃了,想想都可怕,他們反正不想去。
有人則覺得,或可一試,如果在永安立都城,那麼距離就近了,治理難度應該會減弱一點,而且那是一塊糧食一年三熟的地方啊!
這塊地方難道不值得他們克服一些困難嗎?他們覺得很值得!
吵來吵去,最頂尖的那一部分朝臣一直沒有開口,他們心裡的顧慮要比底下開口說話的朝臣多得多,高官顯貴身後,哪個沒有大家族?遷都說來輕巧,真要是遷走了,損失的是他們的地,他們的錢,危害的是他們的利益!
女帝上位之後,他們的家族好像一直處於危機之中啊。
有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懷疑女帝是故意針對世家,但是想想女帝上位後,從來沒有針對世家發過任何命令,每次動手,也都是去解決那些引起民憤,證據確鑿的世家。
而且謝秋蒔比明成帝還好的一點,就是她一點兒都不吝嗇官位,明成帝時期,舉薦之路被重重打壓,官員想要安排自家子弟入朝為官,大多數只能舉薦家中子弟去考科舉,如果不是通過科舉途逕入朝,那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家中的子弟,都沒辦法做事,只能天天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位置上坐冷板凳。
但是謝秋蒔就特別大方,只要有能力,她是來者不拒,雖然給她幹活累是累了點兒,可他們能看見希望的曙光啊!累就代表他們正在接觸權力,這不比明成帝時期好太多了?
世家的人們哪裡能想到,這不過是一步溫水煮青蛙,用一些有點兒權力,但不多的位置,去給世家嘗甜頭,世家因此而老實不少,做事也會有些顧忌,不敢太過分。
另一頭則大力培養人才,發展教育,準備擴大科舉規模,當真正的人才進入朝廷,大浪淘沙過後,留下的就是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那些沒有能力的,混吃等死的傢伙,會自然而然被排擠到邊緣,根本不用謝秋蒔去費心。
世家到時候還得感謝謝秋蒔,願意幫他們養廢物呢。
卻不知道,當家族世代少有接觸政治核心的人後,漸漸地,世家就會被真正的排擠出官場。
這個過程會有些漫長,但只要沉得住氣,就絕對安全,此乃沈灼灼一開始的打算,現在遷都,算是給這種方法,來了一發催化劑,叫變化的過程加快了。
身處其中的世家大族們,還沒有發現這些行動背後的陷阱,他們只以為遷都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哪裡會想到,豈止是損壞利益,根本就是在挖他們的根基!
或許只有等大廈將傾之際,他們才會意識到,這些計策的毒辣之處。
此次大朝會又以沒有結局為結局結束了,百官們吵了半天,什麼都沒吵出來。
第121章 穩了
其實朝會上很少會直接決定什麼事情, 大多數事情最終走向,都要看議政殿的丞相們是什麼態度,還有就是謝秋蒔這個皇帝是什麼意思。
等朝會結束, 百官們不在明德殿吵了, 謝秋蒔和丞相們轉移到議政殿開始吵,沈灼灼也被謝秋蒔提溜上,一起過去吵架。
在沈灼灼看來,這就是在吵架!
如果是商量,那是在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裡,一個接著一個人發言, 最後總結在一起,各自再說說具體要如何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說服他人也好,聽別人說也罷, 反正前提是,你能在這個環境裡, 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而且你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思考,得出最後的結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