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頁
「平日裡妝奩都是鎖著的,只有梳妝的時候才打開。鑰匙一直都在我這裡保管著,要說偷只怕也不容易。」碧蕉低聲言道,又有些自責:「不過就算是被人偷了去,此時也找不到證據了。」
不多時,紅螺和春卉也是回來了。看見碧蕉這樣,登時就明白了:「找到了?」
碧蕉垂頭喪氣的點點頭:「嗯,不見了一根赤金蝴蝶扭花簪。只是還不能確定是什麼時候不見的。八月十五那日戴過之後,就似乎沒再見過了。」
紅螺聞言,便是斷定道:「那肯定是八月十五那日不見了。我當時沒看見什麼蝴蝶扭花簪。許是落在祭台底下了。然後被人揀走了。」
陶君蘭「嗯」了一聲:「這也不奇怪,當時天色也不好,掉了沒人發現也是正常。至於撿到的人私藏了也不奇怪。只是,怎麼的就這麼巧,到了綠時的手上?」
綠時當時可沒去參加宮宴,更不可能撿到簪子。
而且,寶船太監說是可能和顧惜有關係。是顧惜故意冤枉她嗎?可顧惜好好的冤枉她做什麼?對顧惜又有什麼好處?
陶君蘭心裡有些煩躁,便是乾脆躺了一陣子靜靜心。
至於紅螺等人,雖說也是心情不好,卻也沒有其他法子,只能儘量平心靜氣。
而李鄴此時也是心浮氣躁。皇帝禁足陶君蘭,又不許他插手這個案子,意思已經是很明了。這是陶君蘭三番五次頂撞皇帝,以及他不肯再聽話的懲罰和威脅。
綠時是被打怕了,所以才屈打成招,這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可皇帝偏偏就信了,而且一口咬定是打得對方說了實話。
這樣一來,倒是叫人根本不好辯駁。
他心裡自然是十分擔心陶君蘭的,既怕她思慮太多,又怕她惱怒不快,更害怕她擔心。而且,這事兒一旦傳開了,對陶君蘭的聲望自然也是有影響的。
本來皇帝還想將管理宮務的事兒交個顧惜的,不過李鄴卻是提醒皇帝道:「懿貴妃管理宮務管理得不錯,倒是也不必換人。而且管理宮務費時費力,只怕莊妃承受不住。莊妃自幼就是個體弱多病的——」
皇帝在李鄴說這話的時候,深深的看了一眼李鄴,最後卻還是點點頭:「那就讓懿貴妃管理罷。」
倒是誰也沒提起皇后來。不然的話,這管宮的權力是該還給皇后的。
接下來一連著幾日李鄴也沒能再見陶君蘭:雖說他仍是回到端本宮,不過陶君蘭被關著,倒是還真見不上面。縱然隔著牆說了幾句話,可是那到底是沒看到人,心裡還是十分擔心的。
李鄴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太醫趕緊將姜玉蓮救回來——這樣一來,也才能知道姜玉蓮到底是自盡還是被人投毒了。
不過,一連著幾日,姜玉蓮那兒卻是絲毫好轉也沒有。事情儼然已經是陷入了僵局——不過如果姜玉蓮一旦沒了,那皇帝必然是不會輕易放過陶君蘭的。
倒不是皇帝多正義,而是明擺著如今皇帝是拿著這件事情做筏子壓制端本宮。
所以,陶君蘭如今的處境是十分微妙的。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卻是毫無進展,李鄴便是心裡開始浮躁起來。做什麼事兒都沒心思,再加上朝堂上莊王和武王的針對,他的心情自然就更差了。
事情的轉機很快就來了。不過,卻不是李鄴和陶君蘭期盼的那種,而是……更壞的。
皇后忽然提出,其實劉氏當年是陶君蘭害死的。而陶家,更是幫凶。至於證人,則就是桃枝了。
桃枝逃出了端本宮,住在了皇后的宮裡尋求庇護。
桃枝這麼一證明,再聯繫當年陶君蘭和劉氏的關係並不好,登時就讓所有的人心裡蒙上了層層疑雲。
長子之爭,地位之爭,管家權力之爭,這一條條的利益關係,似乎都很能夠說明陶君蘭有足夠的理由和動機去對劉氏下手。
還有紅蕖的死,也被扣在了陶君蘭的頭上。
一時之間,陶君蘭身上的罪名層出不窮,令人咂舌。
皇帝惱怒之下,命人將陶靜平關押審查了。甚至於連九公主的臉面都不顧了。陶靜平這一被關,頓時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之間仿佛人人都開始懷疑起陶君蘭和陶家來。陶氏一族的名聲,幾乎是跌到了谷底。而更有好事者,又將陶致勿當年的事情也一併翻了出來。
第689章 冷靜
這些事情陶君蘭自然不知。倘若知道了,只怕也是冷笑一聲:這些事情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她害死劉氏?真真可笑,劉氏死的時候,她也染上了瘟疫,險些死了!為了一個劉氏,她有必要以身犯險嗎?別說當時爭的只是個王妃之位,就算是爭的是皇后之位,她也絕不會糊塗到那個地步,拿自己的性命做賭注!
至於紅蕖,那就更犯不上了。紅蕖不過是個妾,還不受寵。怎麼也不可能對她有威脅。說是劉氏做的,倒是還有人相信才對!
也正是因為不知,陶君蘭這才沒有著急上火。否則的話,只怕她能被氣得吐血。這算什麼?顛倒黑白?
因陶致勿一案被查到的那些人家,此時忽然都是擰成了一股繩,死死的咬定了當年陶致勿的確是罪有應得。
一時之間,陳大人這頭也陷入了僵局。而此時,一張巨大的網子也是終於浮上了水面。
王家化險為夷。僅僅憑著這一點,李鄴便是覺得這一連串的事情是和王家有關的。不然,哪裡有這樣的巧合?現在,他甚至懷疑八月十五那日的「意外」也是皇后所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不多時,紅螺和春卉也是回來了。看見碧蕉這樣,登時就明白了:「找到了?」
碧蕉垂頭喪氣的點點頭:「嗯,不見了一根赤金蝴蝶扭花簪。只是還不能確定是什麼時候不見的。八月十五那日戴過之後,就似乎沒再見過了。」
紅螺聞言,便是斷定道:「那肯定是八月十五那日不見了。我當時沒看見什麼蝴蝶扭花簪。許是落在祭台底下了。然後被人揀走了。」
陶君蘭「嗯」了一聲:「這也不奇怪,當時天色也不好,掉了沒人發現也是正常。至於撿到的人私藏了也不奇怪。只是,怎麼的就這麼巧,到了綠時的手上?」
綠時當時可沒去參加宮宴,更不可能撿到簪子。
而且,寶船太監說是可能和顧惜有關係。是顧惜故意冤枉她嗎?可顧惜好好的冤枉她做什麼?對顧惜又有什麼好處?
陶君蘭心裡有些煩躁,便是乾脆躺了一陣子靜靜心。
至於紅螺等人,雖說也是心情不好,卻也沒有其他法子,只能儘量平心靜氣。
而李鄴此時也是心浮氣躁。皇帝禁足陶君蘭,又不許他插手這個案子,意思已經是很明了。這是陶君蘭三番五次頂撞皇帝,以及他不肯再聽話的懲罰和威脅。
綠時是被打怕了,所以才屈打成招,這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可皇帝偏偏就信了,而且一口咬定是打得對方說了實話。
這樣一來,倒是叫人根本不好辯駁。
他心裡自然是十分擔心陶君蘭的,既怕她思慮太多,又怕她惱怒不快,更害怕她擔心。而且,這事兒一旦傳開了,對陶君蘭的聲望自然也是有影響的。
本來皇帝還想將管理宮務的事兒交個顧惜的,不過李鄴卻是提醒皇帝道:「懿貴妃管理宮務管理得不錯,倒是也不必換人。而且管理宮務費時費力,只怕莊妃承受不住。莊妃自幼就是個體弱多病的——」
皇帝在李鄴說這話的時候,深深的看了一眼李鄴,最後卻還是點點頭:「那就讓懿貴妃管理罷。」
倒是誰也沒提起皇后來。不然的話,這管宮的權力是該還給皇后的。
接下來一連著幾日李鄴也沒能再見陶君蘭:雖說他仍是回到端本宮,不過陶君蘭被關著,倒是還真見不上面。縱然隔著牆說了幾句話,可是那到底是沒看到人,心裡還是十分擔心的。
李鄴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太醫趕緊將姜玉蓮救回來——這樣一來,也才能知道姜玉蓮到底是自盡還是被人投毒了。
不過,一連著幾日,姜玉蓮那兒卻是絲毫好轉也沒有。事情儼然已經是陷入了僵局——不過如果姜玉蓮一旦沒了,那皇帝必然是不會輕易放過陶君蘭的。
倒不是皇帝多正義,而是明擺著如今皇帝是拿著這件事情做筏子壓制端本宮。
所以,陶君蘭如今的處境是十分微妙的。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卻是毫無進展,李鄴便是心裡開始浮躁起來。做什麼事兒都沒心思,再加上朝堂上莊王和武王的針對,他的心情自然就更差了。
事情的轉機很快就來了。不過,卻不是李鄴和陶君蘭期盼的那種,而是……更壞的。
皇后忽然提出,其實劉氏當年是陶君蘭害死的。而陶家,更是幫凶。至於證人,則就是桃枝了。
桃枝逃出了端本宮,住在了皇后的宮裡尋求庇護。
桃枝這麼一證明,再聯繫當年陶君蘭和劉氏的關係並不好,登時就讓所有的人心裡蒙上了層層疑雲。
長子之爭,地位之爭,管家權力之爭,這一條條的利益關係,似乎都很能夠說明陶君蘭有足夠的理由和動機去對劉氏下手。
還有紅蕖的死,也被扣在了陶君蘭的頭上。
一時之間,陶君蘭身上的罪名層出不窮,令人咂舌。
皇帝惱怒之下,命人將陶靜平關押審查了。甚至於連九公主的臉面都不顧了。陶靜平這一被關,頓時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之間仿佛人人都開始懷疑起陶君蘭和陶家來。陶氏一族的名聲,幾乎是跌到了谷底。而更有好事者,又將陶致勿當年的事情也一併翻了出來。
第689章 冷靜
這些事情陶君蘭自然不知。倘若知道了,只怕也是冷笑一聲:這些事情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她害死劉氏?真真可笑,劉氏死的時候,她也染上了瘟疫,險些死了!為了一個劉氏,她有必要以身犯險嗎?別說當時爭的只是個王妃之位,就算是爭的是皇后之位,她也絕不會糊塗到那個地步,拿自己的性命做賭注!
至於紅蕖,那就更犯不上了。紅蕖不過是個妾,還不受寵。怎麼也不可能對她有威脅。說是劉氏做的,倒是還有人相信才對!
也正是因為不知,陶君蘭這才沒有著急上火。否則的話,只怕她能被氣得吐血。這算什麼?顛倒黑白?
因陶致勿一案被查到的那些人家,此時忽然都是擰成了一股繩,死死的咬定了當年陶致勿的確是罪有應得。
一時之間,陳大人這頭也陷入了僵局。而此時,一張巨大的網子也是終於浮上了水面。
王家化險為夷。僅僅憑著這一點,李鄴便是覺得這一連串的事情是和王家有關的。不然,哪裡有這樣的巧合?現在,他甚至懷疑八月十五那日的「意外」也是皇后所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