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頁
【唐朝的生產力發展,最突出體現的就是在人口上。】
剛在想生產力發展是什麼情況,就聽到仙幕的話。
李世民頓時有種瞌睡了有人送枕頭的感覺。
「人口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
李世民沉思。
「若以這個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體現,倒是真有可能。」魏徵嚴肅道, 「稻穀在秦漢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農具也更為便捷,更別說我朝注重吏治,與民生息,在人口上相較於前面的朝代,確實達到了另一個巔峰。」
其他臣子認同: 「魏公所言不虛,若以人口體現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恰當。」
【眾多學者的預估雖有出入,但盛唐人口頂峰總人口約就在為6300到8050萬之間,在七千萬左右沒跑了。「1」
——盛唐的人口遠超以往的任一朝代。
這也就是意味著——農業文明無法消化這麼龐大的人口。
生產力在逼著生產關係進行改變。】
【然後……
中晚唐宋元明清的生產關係表示:雖然咱再走下坡路,雖然外面壓力大,但咱很混,咱愣是不改!
盛唐之後的體制沒有轉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一反秦漢初唐盛唐包容萬象,積極向上的風格,開始變得畏首畏尾,在這個體制上畫蛇添足
——只關注個人利益,忽視或者對集體利益視而不見,政治體制僭主化,就像我們看到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重文抑武,限制思想等昏招頻出。】
「唐後的國家體制確實沒有變化,只在舊的基礎上縫縫補補,現在看來,甚至在壓制新的生產關係產生。」
李世民一直在想憑什麼那些先進的東西是西方先發現,憑什麼是西方攻入東方。
現在想想,不正是因為盛唐之後就開始出渾招,不斷壓制新事物的產生,才會造成中西差別如此之大。
要不然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早就出現新的制度變革,產生新的天地,而不是與封建君主專制繼續僵持。
與李世民一起排排坐的臣子們也恍然串聯起來。
「宋朝就是用極度的內傾軟弱,重文抑武,來維護老趙家的統治。」
「看來這種軟蛋統治也阻礙了思想文化政治軍事財政等體制的變革。」
「明朝雖看到宋的教訓不再重文抑武,但在其他方面卻是與宋一樣做了限制。」
「當時看宋元明清的視頻,他們都在思想上都進行了限制,全方位無死角的防止新思想的產生。現在想來,就是這些東西讓華夏難以從舊歷史的泥潭裡掙扎著走出來。」
蕭瑀聽著他們的話,輕嘖一聲,道: 「諸位同僚不要說的這麼簡單,變革這玩意兒本來就不容易,那些皇帝實際上就是想跟著秦漢唐的路子走,為了能夠跟著路子走,故而進行了些維護自個兒統治的措施罷了,他們能了解什麼,身在山中,不識其真顏罷了。」
程咬金被說得尷尬撓頭: 「咱們能夠揮去浮雲,實際上還是因為仙幕帶我們領略了整個華夏的歷史進程,要不然也是被山中風景迷了眼,無法切切實實體會變革的必要,蕭公說的在理。」
「不過……」程咬金思襯, 「這些後面的君臣是真的蠢,千年了也沒人反應過來。」
臣子們思考,臣子們彷徨: 「如果換做我們,或許,也難以反應過來吧?」
他們這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誰提出來的?是思想大變革時期激烈爭吵中討論出來的。
不是普通人能想出來的。
所以這種變革中的解決之法,不是那麼好想的。
*
【那落後如何解決?
這麼解決。
封建制圍繞土地。
首要任務——先解決糧食問題。
漢的授田制和唐初均田制能強有力的打壓土地兼併和地主豪強。
但盛唐以後田制不立,兼併嚴重,土地集中在不事生產的地主食利階層手中,一方面坑了財政收入,讓朝廷畏手畏腳的同時,另一方面極大的壓縮了百姓的生存空間。
百姓變成無事可做的流民,財政少了收入,徭役兵役缺了人手。即使和宋朝一樣廣招流民為兵,但流民階層沒有土地,對政府,國家,華夏毫無歸屬感,動不動就成兵流子造反。戰爭和各項工程的成本都增加。[1]
社會內卷,生態崩潰,盛唐之後的華夏似是陷入僵局,看不到希望。
想解決,那就讓百姓安心,還百姓以土地。】
仙幕的意思顯而易見。
但卻讓殿中的貞觀君臣鬆了一小口氣。
「仙幕這是在說要抑制土地兼併吧?是吧是吧是吧?」
李世民問這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些許驕傲,要是有尾巴,此時他的尾巴一定可以翹到天上去!
魏徵看出李世民的小心思,也不戳破,只回答道: 「觀仙幕之意,第一點應該就是壓制土地兼併。」
哎呀!李世民臉上的微笑這下子掩都掩不住,他想謙虛,但實在謙虛不起來,假裝不好意思的,笑道: 「哎,咱們唐朝就沒有土地兼併啊~」一不小心就蕩漾了。
雖然中晚唐有,但現在的貞觀啊,土地兼併不了一點!
均田制,永遠的神!
有反應慢的臣子疑問: 「?」
恍然: 「!」
「均田制!」
李世民謙虛道: 「哎,對對對,咱們的田制實在是太優秀了,土地國有,均分田地,禁止買賣,可不是沒有任何兼併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剛在想生產力發展是什麼情況,就聽到仙幕的話。
李世民頓時有種瞌睡了有人送枕頭的感覺。
「人口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
李世民沉思。
「若以這個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體現,倒是真有可能。」魏徵嚴肅道, 「稻穀在秦漢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農具也更為便捷,更別說我朝注重吏治,與民生息,在人口上相較於前面的朝代,確實達到了另一個巔峰。」
其他臣子認同: 「魏公所言不虛,若以人口體現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恰當。」
【眾多學者的預估雖有出入,但盛唐人口頂峰總人口約就在為6300到8050萬之間,在七千萬左右沒跑了。「1」
——盛唐的人口遠超以往的任一朝代。
這也就是意味著——農業文明無法消化這麼龐大的人口。
生產力在逼著生產關係進行改變。】
【然後……
中晚唐宋元明清的生產關係表示:雖然咱再走下坡路,雖然外面壓力大,但咱很混,咱愣是不改!
盛唐之後的體制沒有轉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一反秦漢初唐盛唐包容萬象,積極向上的風格,開始變得畏首畏尾,在這個體制上畫蛇添足
——只關注個人利益,忽視或者對集體利益視而不見,政治體制僭主化,就像我們看到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重文抑武,限制思想等昏招頻出。】
「唐後的國家體制確實沒有變化,只在舊的基礎上縫縫補補,現在看來,甚至在壓制新的生產關係產生。」
李世民一直在想憑什麼那些先進的東西是西方先發現,憑什麼是西方攻入東方。
現在想想,不正是因為盛唐之後就開始出渾招,不斷壓制新事物的產生,才會造成中西差別如此之大。
要不然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早就出現新的制度變革,產生新的天地,而不是與封建君主專制繼續僵持。
與李世民一起排排坐的臣子們也恍然串聯起來。
「宋朝就是用極度的內傾軟弱,重文抑武,來維護老趙家的統治。」
「看來這種軟蛋統治也阻礙了思想文化政治軍事財政等體制的變革。」
「明朝雖看到宋的教訓不再重文抑武,但在其他方面卻是與宋一樣做了限制。」
「當時看宋元明清的視頻,他們都在思想上都進行了限制,全方位無死角的防止新思想的產生。現在想來,就是這些東西讓華夏難以從舊歷史的泥潭裡掙扎著走出來。」
蕭瑀聽著他們的話,輕嘖一聲,道: 「諸位同僚不要說的這麼簡單,變革這玩意兒本來就不容易,那些皇帝實際上就是想跟著秦漢唐的路子走,為了能夠跟著路子走,故而進行了些維護自個兒統治的措施罷了,他們能了解什麼,身在山中,不識其真顏罷了。」
程咬金被說得尷尬撓頭: 「咱們能夠揮去浮雲,實際上還是因為仙幕帶我們領略了整個華夏的歷史進程,要不然也是被山中風景迷了眼,無法切切實實體會變革的必要,蕭公說的在理。」
「不過……」程咬金思襯, 「這些後面的君臣是真的蠢,千年了也沒人反應過來。」
臣子們思考,臣子們彷徨: 「如果換做我們,或許,也難以反應過來吧?」
他們這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誰提出來的?是思想大變革時期激烈爭吵中討論出來的。
不是普通人能想出來的。
所以這種變革中的解決之法,不是那麼好想的。
*
【那落後如何解決?
這麼解決。
封建制圍繞土地。
首要任務——先解決糧食問題。
漢的授田制和唐初均田制能強有力的打壓土地兼併和地主豪強。
但盛唐以後田制不立,兼併嚴重,土地集中在不事生產的地主食利階層手中,一方面坑了財政收入,讓朝廷畏手畏腳的同時,另一方面極大的壓縮了百姓的生存空間。
百姓變成無事可做的流民,財政少了收入,徭役兵役缺了人手。即使和宋朝一樣廣招流民為兵,但流民階層沒有土地,對政府,國家,華夏毫無歸屬感,動不動就成兵流子造反。戰爭和各項工程的成本都增加。[1]
社會內卷,生態崩潰,盛唐之後的華夏似是陷入僵局,看不到希望。
想解決,那就讓百姓安心,還百姓以土地。】
仙幕的意思顯而易見。
但卻讓殿中的貞觀君臣鬆了一小口氣。
「仙幕這是在說要抑制土地兼併吧?是吧是吧是吧?」
李世民問這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了些許驕傲,要是有尾巴,此時他的尾巴一定可以翹到天上去!
魏徵看出李世民的小心思,也不戳破,只回答道: 「觀仙幕之意,第一點應該就是壓制土地兼併。」
哎呀!李世民臉上的微笑這下子掩都掩不住,他想謙虛,但實在謙虛不起來,假裝不好意思的,笑道: 「哎,咱們唐朝就沒有土地兼併啊~」一不小心就蕩漾了。
雖然中晚唐有,但現在的貞觀啊,土地兼併不了一點!
均田制,永遠的神!
有反應慢的臣子疑問: 「?」
恍然: 「!」
「均田制!」
李世民謙虛道: 「哎,對對對,咱們的田制實在是太優秀了,土地國有,均分田地,禁止買賣,可不是沒有任何兼併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