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他想做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拜爵封侯,他的腦中不斷想的都是他觀察出來的東西,再把這些東西印刻在腦中。實在沒有腦子去想人情世故,以至於多次去亭長家中蹭吃蹭喝,亭長夫人同他錯峰吃飯他才反應過來不敢去叨擾別人。
想到在暗無天日的宮殿中被宮女扎死,誅三族,韓信痛苦的閉上眼睛,是他過於蠢笨?以至於未來的自己看不出主家是喜是憂?
【但實際上,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其實從未完全信任韓信,後人總結漢高祖三次詐之。】
【漢三年六月,此時韓信已破趙滅代,說降燕國。還未開始奪攻齊地,也未滅殺西楚霸王。因漢高祖在成皋被楚軍圍困,趙王張耳和韓信便往來救援,期間他們平定趙國城池的同時支持漢高祖。
當韓信與其探子頭頭趙王張耳的軍隊在黃河這頭修整時,漢高祖一大早渡過黃河,自稱漢使進入還在床上睡大覺的韓信帳中,奪取韓信的兵符。
然後用旗召集諸將,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去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滅趙手中還有三萬士兵對對一國之兵。
而滅齊時,有人言當時韓信攻打齊國時手中不足萬人,僅有兩千名將士,而齊國有項羽二十萬大軍協助。
面對這種困境腦袋只有打戰的韓信,讓將士們回家帶人,帶十個新兵為什長,帶百人為百夫長,以此類推,最後才成功滅齊。】[1]
【此為第一詐。】
【還記得之前說的圍殺西楚霸王嗎?垓下決戰剛一結束,韓信兵權被奪,漢高祖就將他從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地改封到楚王。】
【此為第二詐。】
【韓信被封楚王后,漢高祖唯恐韓信謀反。於是和謀士定計偽游雲夢,擒獲韓信。】
【此為第三詐。】
【《容齋隨筆》完整講述了漢祖三詐。而最後提到的『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意思就是一個豁達大度的開國君主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韓信終於積怨謀反,看來萌生這種念頭是有原因的。】[3]
【韓信死後,歷史對於他如流星般閃耀卻短暫的一生抱著諸多遺憾。
唐高祖言: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唐太宗在《帝范》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侯之策。
韓信與項羽始終未有一戰,獨垓下一戰,即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韓信在漢朝的功勳可比周公,召公,太公,假使韓信能謙恭退讓,不恃才傲物,後世子孫也可以綿延萬代,不至於誅三族。】
【不過韓信也不孤單,漢高祖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還記得張良在漢高祖彭城兵敗之後,在下邑提到的那三個可以輔佐漢高祖打天下的將士嗎?】
天下人沉默。
然後在腦子裡挖呀挖,終於從犄角里挖到了那點東西。
他們再此看向仙幕說到的那什麼異姓王,諸多百姓把臉皺成包子,大將軍死了,那其他二人……
張良此時也不想說話了,能在那時被他提到的應當都是那漢高祖需要的人才,不會……
【張良提到的三位將領皆是良將,漢高祖能最後奪得天下也有他們的大功勞,在大漢建立,他們依舊是位列諸侯國。
英布獲封淮南王,彭越梁王,韓信獲封齊王后被奪成為楚王,還有其他的如燕王臧荼,韓王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1]】
本來正沉浸於大將軍不得好死這個糟心結局的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乍然聽到仙幕提到自己名字。
未來他們竟然封王了!真威風!
不過想到仙幕接下去可能要說的事情,他們: 「???」
為何會在這時候叫到他們的名字?他們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得到被仙幕提到的『殊榮」啊!
【郡國並行制只是分封制到郡縣制的過渡品,身為過渡品他們的,結局自然是,你們懂的?】
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慾哭無淚,他們不想懂!
【八位異姓王除了趙王張耳因病早亡,長沙王吳芮因近南越,地處偏遠,面積最小,實力最弱得以流傳。
其餘皆不得善終。
有如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被調去戍邊整天被匈奴包圍,只能求和,然後被漢高祖書信多次敲打後叛漢被殺的韓王信。
有別人反,想稱病窩家裡不敢動,漢高祖大怒責備他,兩次被告謀反,最後一次處以醢刑,剁成肉醬分給眾諸侯王食的梁王彭越。《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是的,這個諸侯王死的最慘。
有看韓信,彭越被誅殺,再加之仇人秘密告他謀反,然後慌張反抗被殺的淮南王英布。
有本來沒啥事,但看到一堆人全死了慌不擇路跑到匈奴去的燕王盧綰。
再加之有兵仙神帥之稱的先齊後楚的韓信。
自此各大封國自此轉入劉氏子孫手中。】[1]
【漢十二年,劉邦殺白馬,喋血為盟,與諸將訂下誓約,其核心內容為: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思就是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擊滅。】[1]
咸陽宮中不乏武將,身為一個武將最能感同身受了,他們顫抖著手指著仙幕上漢高祖歃血為盟的景象: 「枉費八大將為你奮勇殺敵,你你你!你竟卸磨殺驢!封不起你別封啊!簡直不可與豎子謀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想到在暗無天日的宮殿中被宮女扎死,誅三族,韓信痛苦的閉上眼睛,是他過於蠢笨?以至於未來的自己看不出主家是喜是憂?
【但實際上,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其實從未完全信任韓信,後人總結漢高祖三次詐之。】
【漢三年六月,此時韓信已破趙滅代,說降燕國。還未開始奪攻齊地,也未滅殺西楚霸王。因漢高祖在成皋被楚軍圍困,趙王張耳和韓信便往來救援,期間他們平定趙國城池的同時支持漢高祖。
當韓信與其探子頭頭趙王張耳的軍隊在黃河這頭修整時,漢高祖一大早渡過黃河,自稱漢使進入還在床上睡大覺的韓信帳中,奪取韓信的兵符。
然後用旗召集諸將,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去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滅趙手中還有三萬士兵對對一國之兵。
而滅齊時,有人言當時韓信攻打齊國時手中不足萬人,僅有兩千名將士,而齊國有項羽二十萬大軍協助。
面對這種困境腦袋只有打戰的韓信,讓將士們回家帶人,帶十個新兵為什長,帶百人為百夫長,以此類推,最後才成功滅齊。】[1]
【此為第一詐。】
【還記得之前說的圍殺西楚霸王嗎?垓下決戰剛一結束,韓信兵權被奪,漢高祖就將他從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地改封到楚王。】
【此為第二詐。】
【韓信被封楚王后,漢高祖唯恐韓信謀反。於是和謀士定計偽游雲夢,擒獲韓信。】
【此為第三詐。】
【《容齋隨筆》完整講述了漢祖三詐。而最後提到的『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意思就是一個豁達大度的開國君主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韓信終於積怨謀反,看來萌生這種念頭是有原因的。】[3]
【韓信死後,歷史對於他如流星般閃耀卻短暫的一生抱著諸多遺憾。
唐高祖言: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唐太宗在《帝范》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侯之策。
韓信與項羽始終未有一戰,獨垓下一戰,即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韓信在漢朝的功勳可比周公,召公,太公,假使韓信能謙恭退讓,不恃才傲物,後世子孫也可以綿延萬代,不至於誅三族。】
【不過韓信也不孤單,漢高祖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還記得張良在漢高祖彭城兵敗之後,在下邑提到的那三個可以輔佐漢高祖打天下的將士嗎?】
天下人沉默。
然後在腦子裡挖呀挖,終於從犄角里挖到了那點東西。
他們再此看向仙幕說到的那什麼異姓王,諸多百姓把臉皺成包子,大將軍死了,那其他二人……
張良此時也不想說話了,能在那時被他提到的應當都是那漢高祖需要的人才,不會……
【張良提到的三位將領皆是良將,漢高祖能最後奪得天下也有他們的大功勞,在大漢建立,他們依舊是位列諸侯國。
英布獲封淮南王,彭越梁王,韓信獲封齊王后被奪成為楚王,還有其他的如燕王臧荼,韓王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1]】
本來正沉浸於大將軍不得好死這個糟心結局的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乍然聽到仙幕提到自己名字。
未來他們竟然封王了!真威風!
不過想到仙幕接下去可能要說的事情,他們: 「???」
為何會在這時候叫到他們的名字?他們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得到被仙幕提到的『殊榮」啊!
【郡國並行制只是分封制到郡縣制的過渡品,身為過渡品他們的,結局自然是,你們懂的?】
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綰等人慾哭無淚,他們不想懂!
【八位異姓王除了趙王張耳因病早亡,長沙王吳芮因近南越,地處偏遠,面積最小,實力最弱得以流傳。
其餘皆不得善終。
有如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被調去戍邊整天被匈奴包圍,只能求和,然後被漢高祖書信多次敲打後叛漢被殺的韓王信。
有別人反,想稱病窩家裡不敢動,漢高祖大怒責備他,兩次被告謀反,最後一次處以醢刑,剁成肉醬分給眾諸侯王食的梁王彭越。《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是的,這個諸侯王死的最慘。
有看韓信,彭越被誅殺,再加之仇人秘密告他謀反,然後慌張反抗被殺的淮南王英布。
有本來沒啥事,但看到一堆人全死了慌不擇路跑到匈奴去的燕王盧綰。
再加之有兵仙神帥之稱的先齊後楚的韓信。
自此各大封國自此轉入劉氏子孫手中。】[1]
【漢十二年,劉邦殺白馬,喋血為盟,與諸將訂下誓約,其核心內容為: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思就是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擊滅。】[1]
咸陽宮中不乏武將,身為一個武將最能感同身受了,他們顫抖著手指著仙幕上漢高祖歃血為盟的景象: 「枉費八大將為你奮勇殺敵,你你你!你竟卸磨殺驢!封不起你別封啊!簡直不可與豎子謀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