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蕭太清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蕭亦蓮,品貌皆殊,性情淑和,為大殿下昭王側妃。
昭王乃皇后所生,又是大皇子,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之選,只可惜,兩年前昭王在射獵之時,不慎墜馬,傷了身子,至今仍是不能行走。
雖說大殿下眾望所歸,但一國儲君自然不能是個殘疾之人,這才痛失了太子之位。
衛玉為蕭亦茹擦了擦淚,細心安撫。
蕭二姑娘天真爛漫,很快轉憂為喜,便開始問衛玉在外頭如何之類。
女眷們說了半天話,衛玉才問道:「老師沒在府里?」
盧夫人道:「聽說先前進宮去了。不急,既然你回來了,索性今兒就歇在府里,等他回來了再見不遲。」
衛玉這麼快來蕭府,一則是因為跟蕭府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來拜是理所應當。
但另一方面,她也想詢問蕭太清,林遵到底是犯了何事……為什麼處罰如此之重。
如今蕭相不在,衛玉心裡惦記著阿芒,何況自己才回來,只怕李星淵也未必願意她先留在蕭府。於是道:「殿下那裡只怕還有吩咐,我索性明兒再來就是了。」
盧夫人知道正事要緊,不便勉強。
衛玉又略坐片刻,起身告辭,盧夫人跟蕭亦茹送她到了門口,臨別之時,二姑娘對衛玉道:「玉哥哥,好不容易回來了,改日得閒,咱們去看看大姐姐吧?她也很惦記著你呢。」
衛玉也答應了。
直到進了東宮,阿芒仍未回來。
而東宮上下見了衛玉,卻是一片歡喜,那些在的學士,司議,詹士,幕僚眾人,紛紛過來相見接迎。
待跟眾人寒暄完了,想到阿芒,未免有些忐忑,才要催侍衛再去看看,便有宮人報說太子殿下回宮。
衛玉只得先去迎駕,才轉到堂前,就見李星淵一行人從外走了進來。
太子殿下腳步不停,經過衛玉身旁向她簡單地一招手,衛玉會意跟上。
到了內堂,李星淵身旁只有崔公公跟衛玉跟隨,其他侍從內衛都立在堂下。
宮人送了茶上來,崔公公剛要去接,忽然看向衛玉。
衛玉上前一步接了過來,奉給太子。
李星淵接在手裡,先問衛玉道:「臉色為何如此之差?」
「啊,有麼?」衛玉摸了摸臉。
「神頭鬼臉的,」太子慢慢吃了口茶,遞給衛玉:「你也喝一口。」
衛玉就著喝了口參茶,振作精神問道:「殿下進宮可還順利?」
李星淵道:「尚可,幸而蕭相他們也在,正商議南邊稅上的事兒,皇上也並未細問玉津觀之類。」
衛玉聽見稅上的事,便道:「對了,另派了人往南邊去了麼?」
她先前出事之時,正是拿著御史巡檢的令牌奉命往南邊巡查的,可惜中途生出意外。
李星淵「嗯」了聲,望著她端茶的樣子,道:「你猜是誰?」
衛玉略一想,道:「譚震?」
李星淵搖了搖頭,衛玉把杯子放下,有點意外:「那麼……就是楊勇了。」
譚御史公正嚴明,楊勇精明強幹,原先朝廷就在他們兩人跟衛玉之間擇選過,最終定了衛玉。
有人說是皇帝的意思,畢竟衛玉是李星淵的人,皇上想重用衛玉,也是為了給太子「立功」,畢竟譚御史不屬於任何一派,至於楊勇楊御史,則是人盡皆知的二殿下靖王的人。
先前大皇子墜馬之後,靖王一派自以為得勢,行事未免有些張狂,貴妃在宮內更是氣焰滔天。
誰知道最後卻是給紀王撿了個大便宜,貴妃跟靖王簡直都要氣瘋了,但卻無計可施。
紀王雖然沒有顯赫的母族,但他在朝廷中卻也不是沒有人的,畢竟蕭太清蕭丞相,是紀王的老師。
最重要的是,紀王得到了皇后一派的支持。
這也是紀王能夠上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皇后寧肯扶持紀王,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貴妃騎在自己頭上。
先前衛玉路上出事,人人以為譚震會頂上,誰知派去的竟然是楊勇。
太子見衛玉蹙眉,他卻一笑:「罷了,你也不用多操心,橫豎沒什麼比你安然無恙更重要的了。」
衛玉愧疚:「殿下說這話,讓我心裡更不好受了……耽誤了殿下的大事,是我之罪。」
李星淵道:「胡說,豈不聞禍兮福之所倚?若不是經歷此劫,又怎會提醒到本王……」
衛玉抬眸。
李星淵輕輕地一敲桌子,道:「總之你不必掛懷,一切自有安排。」他說了這句,道:「你去過蕭府了?」
「是,本是要跟老師報一聲平安,誰知他也進了宮。」
李星淵點頭道:「改日再去也就罷了。還有,聽說你跟阿芒鬧了彆扭,是怎麼樣?」
衛玉嘀咕道:「殿下怎麼什麼都知道。」
「只是好奇,」李星淵似笑非笑地說:「平日裡沒有比你更疼他的,別人就算對他稍微不好,你還要發脾氣護著他,今日是怎麼了?」
衛玉揣著手,見太子笑微微地,她便哼道:「殿下還說這話,那先前為什麼趁我不在的時候又打他?」
太子殿下忍不住輕笑了幾聲:「哦,你也說是『趁你不在的時候』,虧你還敢問,若不是你不在,他怎會挨打?」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昭王乃皇后所生,又是大皇子,是當仁不讓的太子之選,只可惜,兩年前昭王在射獵之時,不慎墜馬,傷了身子,至今仍是不能行走。
雖說大殿下眾望所歸,但一國儲君自然不能是個殘疾之人,這才痛失了太子之位。
衛玉為蕭亦茹擦了擦淚,細心安撫。
蕭二姑娘天真爛漫,很快轉憂為喜,便開始問衛玉在外頭如何之類。
女眷們說了半天話,衛玉才問道:「老師沒在府里?」
盧夫人道:「聽說先前進宮去了。不急,既然你回來了,索性今兒就歇在府里,等他回來了再見不遲。」
衛玉這麼快來蕭府,一則是因為跟蕭府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來拜是理所應當。
但另一方面,她也想詢問蕭太清,林遵到底是犯了何事……為什麼處罰如此之重。
如今蕭相不在,衛玉心裡惦記著阿芒,何況自己才回來,只怕李星淵也未必願意她先留在蕭府。於是道:「殿下那裡只怕還有吩咐,我索性明兒再來就是了。」
盧夫人知道正事要緊,不便勉強。
衛玉又略坐片刻,起身告辭,盧夫人跟蕭亦茹送她到了門口,臨別之時,二姑娘對衛玉道:「玉哥哥,好不容易回來了,改日得閒,咱們去看看大姐姐吧?她也很惦記著你呢。」
衛玉也答應了。
直到進了東宮,阿芒仍未回來。
而東宮上下見了衛玉,卻是一片歡喜,那些在的學士,司議,詹士,幕僚眾人,紛紛過來相見接迎。
待跟眾人寒暄完了,想到阿芒,未免有些忐忑,才要催侍衛再去看看,便有宮人報說太子殿下回宮。
衛玉只得先去迎駕,才轉到堂前,就見李星淵一行人從外走了進來。
太子殿下腳步不停,經過衛玉身旁向她簡單地一招手,衛玉會意跟上。
到了內堂,李星淵身旁只有崔公公跟衛玉跟隨,其他侍從內衛都立在堂下。
宮人送了茶上來,崔公公剛要去接,忽然看向衛玉。
衛玉上前一步接了過來,奉給太子。
李星淵接在手裡,先問衛玉道:「臉色為何如此之差?」
「啊,有麼?」衛玉摸了摸臉。
「神頭鬼臉的,」太子慢慢吃了口茶,遞給衛玉:「你也喝一口。」
衛玉就著喝了口參茶,振作精神問道:「殿下進宮可還順利?」
李星淵道:「尚可,幸而蕭相他們也在,正商議南邊稅上的事兒,皇上也並未細問玉津觀之類。」
衛玉聽見稅上的事,便道:「對了,另派了人往南邊去了麼?」
她先前出事之時,正是拿著御史巡檢的令牌奉命往南邊巡查的,可惜中途生出意外。
李星淵「嗯」了聲,望著她端茶的樣子,道:「你猜是誰?」
衛玉略一想,道:「譚震?」
李星淵搖了搖頭,衛玉把杯子放下,有點意外:「那麼……就是楊勇了。」
譚御史公正嚴明,楊勇精明強幹,原先朝廷就在他們兩人跟衛玉之間擇選過,最終定了衛玉。
有人說是皇帝的意思,畢竟衛玉是李星淵的人,皇上想重用衛玉,也是為了給太子「立功」,畢竟譚御史不屬於任何一派,至於楊勇楊御史,則是人盡皆知的二殿下靖王的人。
先前大皇子墜馬之後,靖王一派自以為得勢,行事未免有些張狂,貴妃在宮內更是氣焰滔天。
誰知道最後卻是給紀王撿了個大便宜,貴妃跟靖王簡直都要氣瘋了,但卻無計可施。
紀王雖然沒有顯赫的母族,但他在朝廷中卻也不是沒有人的,畢竟蕭太清蕭丞相,是紀王的老師。
最重要的是,紀王得到了皇后一派的支持。
這也是紀王能夠上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皇后寧肯扶持紀王,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貴妃騎在自己頭上。
先前衛玉路上出事,人人以為譚震會頂上,誰知派去的竟然是楊勇。
太子見衛玉蹙眉,他卻一笑:「罷了,你也不用多操心,橫豎沒什麼比你安然無恙更重要的了。」
衛玉愧疚:「殿下說這話,讓我心裡更不好受了……耽誤了殿下的大事,是我之罪。」
李星淵道:「胡說,豈不聞禍兮福之所倚?若不是經歷此劫,又怎會提醒到本王……」
衛玉抬眸。
李星淵輕輕地一敲桌子,道:「總之你不必掛懷,一切自有安排。」他說了這句,道:「你去過蕭府了?」
「是,本是要跟老師報一聲平安,誰知他也進了宮。」
李星淵點頭道:「改日再去也就罷了。還有,聽說你跟阿芒鬧了彆扭,是怎麼樣?」
衛玉嘀咕道:「殿下怎麼什麼都知道。」
「只是好奇,」李星淵似笑非笑地說:「平日裡沒有比你更疼他的,別人就算對他稍微不好,你還要發脾氣護著他,今日是怎麼了?」
衛玉揣著手,見太子笑微微地,她便哼道:「殿下還說這話,那先前為什麼趁我不在的時候又打他?」
太子殿下忍不住輕笑了幾聲:「哦,你也說是『趁你不在的時候』,虧你還敢問,若不是你不在,他怎會挨打?」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