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頁
這種行為極大地損害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中國應該受到嚴厲制裁。
一時間,新八國聯軍迅速達成合作,帶著全世界人民的嫉恨,磨刀霍霍向東來。
為了應對這次危機,官方緊急抹消《圓明園日記》,禁止任何人公開談論,但因為前期傳播太廣泛,越禁越火,只好改變策略,刪減日記中的事業線,只保留情感糾葛,重新上架,大面積鋪開。
從那之後十幾年裡,《圓明園日記》變成了一本純粹旖旎的愛情小說。
在公眾視角中,新八國的制裁計劃也隨之淪為一個無恥的陰謀。
再加上國家在某些關鍵技術上的讓渡、經濟利益上的輸出,總算有驚無險地度過這次危機。
可惜,葛忱在激烈的國際爭端中犧牲了。
被外國特工抓走後,為了保證歷史秩序不被進一步破壞,他咬舌自盡,把時間穿梭的機密帶進了墳墓。
他曾經的學生、後來的同事,原本研究另一個方向的常黎,又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才破解這個複雜的機密,並繼承他的遺願,回到大清把秋童帶了回來。
近幾年,新八國在中國的幫助下蓬勃發展,歐洲人又開始推崇秋童,到處挖掘她的功績,把她塑造成促進人類進步的偉人。
她的故事不斷被搬上螢屏,連帶著配合她進行一些列改革的康熙和雍正也蜚聲國際。尤其是雍正。英明神武、痴情霸氣的形象深入人心,全是好評。
乾隆皇帝則是褒貶參半。
雖然他抹去了秋童的名字,但秋童在大清搭建的框架,都被完好地延續下來。
那些政策和文化經過乾隆朝六十年的發展,早已像奔流不息的黃河,無人可擋。
世界發展進程由此加快了至少一百年。
儘管如此,仍有很多極端分子仇恨中國、仇恨秋童。
其中就包括大量滿清遺老——根據權威清史專家推算,清政府的終結至少被提前了八十年。
若讓這些極端分子知道秋童回來了,必會給國家和圍繞在秋童身邊的這些家族帶來數不盡的危機。
溫肆解釋道:「我只是想問,這盛世已經如你所願,往後你想做什麼呢?」
秋童道:「什麼都不做,享受勞動成果。」
溫肆似乎不信,「當真?你真能閒得住?據我了解,這十幾年你一直在整合資源,難道不是想幹什麼大事兒?」
秋童理解年輕人的野心,在她當權的那些年,朝堂內外很多年輕人前赴後繼地往她身上撲。
或許溫肆也是被權力迷了眼。
她再次訓誡道:「幹大事,要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戰鬥狀態,如果沒有理想做信念,是很難長久支撐的。我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回不到那種狀態了。你爸爸的資源,足夠支撐你奮發向上。與其在我這里下功夫,不如在他面前好好表現,讓他多活些年。」
溫肆搖搖頭:「我也累了。」
「你是在健身房累到的嗎?」雷喧鄙夷地嘖了一聲,悠悠嘲諷:「你該不是想說,我不想奮鬥了姐姐養我吧?」
溫肆根本沒理他,只是深深看了秋童一眼,小心地問:「你……你……你已經放下廖志遠,準備接納新人了嗎?」
「廖志遠?」雷喧看他沒反應,又往前湊了一步,納悶道:「廖志遠就是個單箭頭,從來也沒被拿起來,何談放下?你看的是哪個版本的《圓明園日記》?你姐心裡以前只有雍正,現在只有我!」
秋童卻沒說話。
成年後的溫肆和小時候很不一樣。
小時候的他很像弘旺,淘氣,但真摯。
現在的他,偶爾會給秋童特別熟悉的感覺,像故人歸來,但更多時候,像一團迷霧,根本看不透。
譬如剛才那句沒首沒尾的話,就很詭異。
在已經公開的三本日記中,廖志遠從來不算『男主角』。
恐怕大部分讀者都認為,他和秋童心裡的位置,不僅沒法和雍正相提並論,可能還不及十四爺、居生靠前。
雍正登基後,他被派往廣東,雖然最後成了大權在握的封疆大吏,卻極少入京,更沒機會和秋童親近。
變化發生在雍正十年,但那些內容在第四本日記里。
溫肆應該沒看過。
她以審視的目光看著他。
溫肆從容而傷感,「你的新名字,溫恆遠,難道不是為他起的?」
雷喧不以為然道:「恆遠,是恆久不變,源遠流長的意思,你過度解讀了吧?」
不是。
起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廖志遠。
秋童眼前浮現出漫天白雪和一地血河。
在那個地獄般的場景中,斷成兩截的廖志遠拖著腸子努力朝她爬來。
那張早已被歲月侵蝕的華麗容顏上掛著癲狂的笑,「姐姐,你別哭。我不怕死,我只想讓你永遠記住我。」
這是他最後的遺願。
第249章
1733年3月26日 雍正十年正月廿一 小雪
「秋中堂, 怡親王剛逝,皇上又病倒,國事只能仰賴你我裁奪, 請你體諒我年事已高,把精力往朝堂上多放些。」
張廷玉親自來內園入口處攔截我, 只因皇上吐血昏迷後, 我已經半個月沒在前朝露面,所有事兒都壓在他一人身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一時間,新八國聯軍迅速達成合作,帶著全世界人民的嫉恨,磨刀霍霍向東來。
為了應對這次危機,官方緊急抹消《圓明園日記》,禁止任何人公開談論,但因為前期傳播太廣泛,越禁越火,只好改變策略,刪減日記中的事業線,只保留情感糾葛,重新上架,大面積鋪開。
從那之後十幾年裡,《圓明園日記》變成了一本純粹旖旎的愛情小說。
在公眾視角中,新八國的制裁計劃也隨之淪為一個無恥的陰謀。
再加上國家在某些關鍵技術上的讓渡、經濟利益上的輸出,總算有驚無險地度過這次危機。
可惜,葛忱在激烈的國際爭端中犧牲了。
被外國特工抓走後,為了保證歷史秩序不被進一步破壞,他咬舌自盡,把時間穿梭的機密帶進了墳墓。
他曾經的學生、後來的同事,原本研究另一個方向的常黎,又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才破解這個複雜的機密,並繼承他的遺願,回到大清把秋童帶了回來。
近幾年,新八國在中國的幫助下蓬勃發展,歐洲人又開始推崇秋童,到處挖掘她的功績,把她塑造成促進人類進步的偉人。
她的故事不斷被搬上螢屏,連帶著配合她進行一些列改革的康熙和雍正也蜚聲國際。尤其是雍正。英明神武、痴情霸氣的形象深入人心,全是好評。
乾隆皇帝則是褒貶參半。
雖然他抹去了秋童的名字,但秋童在大清搭建的框架,都被完好地延續下來。
那些政策和文化經過乾隆朝六十年的發展,早已像奔流不息的黃河,無人可擋。
世界發展進程由此加快了至少一百年。
儘管如此,仍有很多極端分子仇恨中國、仇恨秋童。
其中就包括大量滿清遺老——根據權威清史專家推算,清政府的終結至少被提前了八十年。
若讓這些極端分子知道秋童回來了,必會給國家和圍繞在秋童身邊的這些家族帶來數不盡的危機。
溫肆解釋道:「我只是想問,這盛世已經如你所願,往後你想做什麼呢?」
秋童道:「什麼都不做,享受勞動成果。」
溫肆似乎不信,「當真?你真能閒得住?據我了解,這十幾年你一直在整合資源,難道不是想幹什麼大事兒?」
秋童理解年輕人的野心,在她當權的那些年,朝堂內外很多年輕人前赴後繼地往她身上撲。
或許溫肆也是被權力迷了眼。
她再次訓誡道:「幹大事,要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戰鬥狀態,如果沒有理想做信念,是很難長久支撐的。我的理想已經實現了,回不到那種狀態了。你爸爸的資源,足夠支撐你奮發向上。與其在我這里下功夫,不如在他面前好好表現,讓他多活些年。」
溫肆搖搖頭:「我也累了。」
「你是在健身房累到的嗎?」雷喧鄙夷地嘖了一聲,悠悠嘲諷:「你該不是想說,我不想奮鬥了姐姐養我吧?」
溫肆根本沒理他,只是深深看了秋童一眼,小心地問:「你……你……你已經放下廖志遠,準備接納新人了嗎?」
「廖志遠?」雷喧看他沒反應,又往前湊了一步,納悶道:「廖志遠就是個單箭頭,從來也沒被拿起來,何談放下?你看的是哪個版本的《圓明園日記》?你姐心裡以前只有雍正,現在只有我!」
秋童卻沒說話。
成年後的溫肆和小時候很不一樣。
小時候的他很像弘旺,淘氣,但真摯。
現在的他,偶爾會給秋童特別熟悉的感覺,像故人歸來,但更多時候,像一團迷霧,根本看不透。
譬如剛才那句沒首沒尾的話,就很詭異。
在已經公開的三本日記中,廖志遠從來不算『男主角』。
恐怕大部分讀者都認為,他和秋童心裡的位置,不僅沒法和雍正相提並論,可能還不及十四爺、居生靠前。
雍正登基後,他被派往廣東,雖然最後成了大權在握的封疆大吏,卻極少入京,更沒機會和秋童親近。
變化發生在雍正十年,但那些內容在第四本日記里。
溫肆應該沒看過。
她以審視的目光看著他。
溫肆從容而傷感,「你的新名字,溫恆遠,難道不是為他起的?」
雷喧不以為然道:「恆遠,是恆久不變,源遠流長的意思,你過度解讀了吧?」
不是。
起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廖志遠。
秋童眼前浮現出漫天白雪和一地血河。
在那個地獄般的場景中,斷成兩截的廖志遠拖著腸子努力朝她爬來。
那張早已被歲月侵蝕的華麗容顏上掛著癲狂的笑,「姐姐,你別哭。我不怕死,我只想讓你永遠記住我。」
這是他最後的遺願。
第249章
1733年3月26日 雍正十年正月廿一 小雪
「秋中堂, 怡親王剛逝,皇上又病倒,國事只能仰賴你我裁奪, 請你體諒我年事已高,把精力往朝堂上多放些。」
張廷玉親自來內園入口處攔截我, 只因皇上吐血昏迷後, 我已經半個月沒在前朝露面,所有事兒都壓在他一人身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