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陳諾辯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知道,若此去長安而留守諸將不和,那將會發生何等嚴重的後果!這是陳諾所不敢想像的。趙雪不在,不能讓她留營,而他又不能不去長安,所能考慮的潘、朱二將又不和,陳諾別無他法,只好兵行險招,讓典韋出馬。

  在陳諾的思維中,典韋能打,而潘、朱二人又是粗猛之人,打不過當然也只能服輸。所謂文人相輕,武人相重,古人豪傑之氣不外乎如此。以陳諾的意思,為了後方的安穩,他也只能是舍典韋在營為留營司馬,節制潘、朱二將,方能保住後方無事。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打算,而如今,既然潘璋、朱靈二將都自知錯誤,這個安排可不必要了。

  陳諾眼見潘璋、朱靈二將皆拜伏在地,且都有悔過之意,陳諾乃心大慰。他走上前兩步,一手拉起一人,左右看了一眼,哈哈而笑,說道:「古人有云,十步殺一人,事了拂衣去。我輩出身軍伍,一言不和、拔刀相向乃是家常便飯,何足道哉?可若在此一仗後,能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真本事,且見識到自己的不足,亦可謂『好學也矣』!二位白天一仗,可從對方身上學到哪些優點?又且見識到自身哪些不足呢?」

  陳諾這話可謂是避重就輕,也不過問他們打架的目的,更不論他們之間以前的嫌隙,只將此事當做軍官之間正常的較量,可說是有意替他二人說項開罪了。潘璋、朱靈二人身子皆是一震,面上羞愧之色更甚,對陳諾的敬佩之心更是大增。

  潘璋此來本有悔過之意,聽陳諾一說,更不忍隱瞞此事真相,乃將身一震,退後兩步,拱手道:「將軍!說來慚愧,這件事情實不是將軍所想像的那樣。其實,璋與朱將軍斗仗並非為了什麼切磋之類,也並不是為了一口鐵鍋那麼簡單。此事說來……璋實有愧!」

  潘璋說到這裡,臉上一紅,看了朱靈一眼,方才繼續說道,「說來,璋先時因朱將軍身無寸功,且有廣川城外被困之辱,卻能一入軍營便在璋之上,璋心實是不服,故而有意要找茬,才藉此事發作,現在想來,璋實不該!」

  陳諾聽潘璋一說,也即明白了。

  他口裡所謂的鐵鍋事件,陳諾也已經從典韋那裡了解到。

  原來自陳諾進入河陽城後,潘璋、朱靈二將也已指揮將士在城外繼續安營紮寨,且因天色不早了,便即埋鍋造飯。只是,朱靈所部缺了一口鐵鍋,故而遣人去找潘璋借。只是,潘璋營內雖然是有多餘的一口,奈何此時被用來燒水,潘璋自然沒得借。

  而朱靈,因為想到潘璋平時里對自己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就誤以為此事是潘璋故意刁難,且在下屬的慫恿下,乃親自上潘璋營內,找潘璋要。潘璋呢,有一種被人信不過的感覺,內心憤恨,加上平日積怨,故而有意說他營內實多出一口鐵鍋,但就是不借。

  朱靈這人與潘璋一樣,都是火暴脾氣,但他在對待下屬方面卻很是遷就,以至於他有時說話,下屬都不當做一回事,如今日這般,若就此悶氣吞聲的走了,只怕他的那幫下屬就更加瞧不起他了。或許正是為了爭這口惡氣,朱靈於是不分好歹的就跟潘璋幹了起來。

  這些都是表面的衝突,而此仗的真實誘因,正如潘璋所說的那樣,這兩人都是平日積怨太深,只不過今日是借了機會一股腦兒全發作了出來。

  陳諾一時不說話,再看朱靈,卻是老臉紫漲。想來朱靈也是很無辜,躺著也能中槍。只怕朱靈會在心裡嘀咕著,想不到他潘璋之所以平日對他倨傲不理,原來是因為小看了他,又且一上來就在他上面了,是以對他不服。

  朱靈正要開口,被陳諾搶先。陳諾哈哈一笑,拍了拍朱靈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卻對著潘璋說道:「大丈夫志在四方,平生所願唯建功立業爾,文珪你有這個不服的想法實在怪不得你。老實說吧,當初我在任命文珪你為馬弓手時,你以為誰都服了你?你自己想必最是清楚,我任命一下,典君就表示反對,何則?因無人識爾!因此,這才不得已讓你跟典君比試一番,以讓典君以及其他諸人心服口服。而這場比試後,試問還有誰人認為你不適合擔任這馬弓手一職?」

  潘璋聽來默然,心知陳諾說的在理。仔細回想,他雖然在武藝上不及典韋,但好歹在馬術上勝過了他,也是可喜了。他想至此,不由身子一振,不無自豪之感。

  陳諾頓了頓,接著道:「文珪你先前說道,如文博一上來就在你輩之上,你心不服。其實這也難怪,就如文珪你說的,文博在入我本部之初,就曾在廣川城外被公孫范的人馬困住,吃了個大敗仗,你之對他不屑也是很正常。

  但文珪你想過沒有,當時文博所部不過千人,且都是步卒,而他所面對的是幽州精騎!更重要的一點,當時清河相姚貢雖然表面上支持我取修縣,但暗地裡他為了防止我趁機奪取兵權,收攏了他的士卒,故而將些老弱婦孺之輩全數調了過來。

  想當時,文博帶了一群毫無戰力可言的步卒,面對的是數以千計的公孫范幽州精騎,且又是在歸途之中懈怠之心難免,遽然遭此大戰,能保住士卒性命,龜縮於廣川城外不讓公孫范悉數殲滅已經很是不錯了,我輩還能指責文博什麼?」

  當時修縣之戰,陳諾是不費一兵一卒取了其城,隨後因為修縣暫無大敵,而姚貢又怕陳諾吞併了朱靈一部,故而急招朱靈回城。朱靈後在途中遭遇了公孫范的幽州精騎,慘敗,龜縮於廣川城外的土山之中。而潘璋是在這之後到的,也聽說過此事,但傳話之人只說結果和經過的慘烈,卻斷然不會深究朱靈之所以慘敗的原因。故而潘璋之於朱靈,是已經有了先入為主之感,在朱靈突然駕臨於其上時,不忿不服之心實是難免。

  潘璋此時聽陳諾稍加分析,也即恍然明白過來,不禁是羞愧難當,這件事情卻是魯莽了!

  而朱靈呢,則是不由泫然而涕。

  朱靈這人雖粗猛,但相較於潘璋來說,實在是遜色了點。或者說他的粗猛,正是表現於行軍打仗上,但對於人事上,卻未免有點多愁善感的意味。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他對待下屬上看出。他的下屬可以在大仗時跟著他不計生死的衝鋒陷陣,但在日常方面,卻少有敬重朱靈的味道。

  對於廣川城外一戰,朱靈其實也很是糾結,也正是因為此一戰的敗績,害得他的下屬對他更加輕視,且有好多不明就裡的下屬,更是在此戰後離開了朱靈。而朱靈,平時在郡內所積攢的聲望,在此一戰後,一掃而空。

  也正是這一點,朱靈就算有了後來協助陳諾守城之功,但在袁紹等眼裡仍是被貶得一文不值,將其部納入陳諾營中,很是不看好他。雖然在外人看來,這不過是平級調動,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朱靈卻因袁紹這一安排,已不能再單獨建制,從此受制於陳諾之下。就算朱靈對陳諾再加敬重,那心裏面的一道坎兒卻是怎麼也輕易邁不過去的。

  當然,在後來的數戰中,朱靈隨著陳諾每戰必克,士氣升騰,對於袁紹所給予的『羞辱』,也已經不再在意了,甚至有時想想,能跟著陳諾,其實遠好過於自己沒頭沒腦的在清河獨闖。想縱然當初袁紹論功行賞,將他提拔為清河郡尉什麼的,但若是公孫瓚領兵前來,說不定在界橋之戰前他就已經身死被俘了,更別說這之後的富貴了,所以他對於陳諾是更多的敬重。

  而此時,對於廣川一戰的敗績,在潘璋,在天下人都給予不理解的時候,獨有陳諾出來為他辯解,且能精闢入微,如其肺腑之言,感觸頗深。不為陳諾為他辯解,乃喜世人皆以我為非,獨陳諾以我為是,陳諾乃知我之人也!古有鍾子期,今有陳然之,何其之幸哉!

  朱靈啼泣不止,拜服於地,有言無以表。

  旁邊潘璋既然聽陳諾解釋清楚了,也深悔自己對於朱靈的誤會實在是不察之失,不無羞愧。再一想,朱靈入陳諾營為司馬,乃是平級調動,且他原來就有戰績,能不在他之上麼?可是,當時我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想法呢?我怎麼不好好細想想!原來那些所謂的嫉妒,不過是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錯覺,以至於其他一切,卻已是不論是非了,實在是魯莽愚蠢!

  潘璋痛責至此,頭下垂,昂藏男兒撩起袍服,七尺身軀望著朱靈跟前納頭就拜,一面說道:「璋知錯了,還請朱將軍原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