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野王一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在此前,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刺奸也已送回來新的消息,劉瑩、趙雪一行從茅津渡河,已到達弘農地界,距離長安越來越近了。而陳諾這邊,既然結交張楊的目的已經達到,便不再耽擱,趕緊啟程。

  出發前,張楊為表示感激,手執陳諾出了野王城,那城內百姓皆是沿途相送,恐不及者。也無怪百姓莽撞,本來早在陳諾入野王前他們對陳諾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神秘感,此刻又已聽說這次白波賊入侵多虧了陳諾幫忙,聯合張楊擊退賊寇,不然此刻野王城早已為賊人所攻破,那城內的老弱婦孺只怕也因此跟著喪命了,陳諾此舉猶如他們的再生之父母,他們對陳諾由崇敬而感激也是很好理解。

  眼看一路到了南城門這裡了,那沿路相送的百姓最遠的也已經徒步了數里路了,但百姓的熱心仍是不減,且興致高昂,一時南城門這邊有如東市一般熱鬧,人山人海。

  陳諾望著這些百姓,心裡也是一陣激盪,沒想到他能得野王百姓如此之愛戴,就算為其戰死又如何?陳諾偷偷抹了把眼睛,好在他還能自制,沒有讓淚水淌下。

  不過,他心裡也很奇怪,自與那個老者生死一別後,他覺得自己是不是開始『多愁善感』了起來了?昨晚入睡前,老者那句『小友,你我今日就此別矣』,不時就在耳邊迴蕩著。這淡淡的一聲『別矣』,就好像他們之間不過是幾個月不見面而已。想老者在死亡面前尚且能看得如此淡然,陳諾思之再三,卻是不忍讀懂。午夜夢回,也終於明白,這『別矣』,是真正的永不再見面,不管世上千年萬年,不管滄海輪迴桑田重生,從此再無此人矣,不禁是泫然涕下。

  這句話說得容易,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看得透呢?

  當然,他『多愁善感』的同時,他也深刻的明白,在此亂世之秋,人命如草芥,你若不強大,神仙也保護不了你!至於『多愁善感』,實在不是身懷王霸之氣的陳諾該有的。

  陳諾呵然一笑,對張楊道:「張將軍送鄙人至此,鄙人感激不盡,不如將軍讓百姓別再跟著了,將軍你我也就此別過吧。」

  陳諾昨天幫了張楊一個大忙,張楊當時還要求讓陳諾和他的三千人馬全都入城,但陳諾深刻明白此中的大忌,就算張楊心思單純,但不保他的那些部下也是跟他一個心思,也就一口笑拒了。故而,戰後,他們之間還是按照原來的『規矩』,陳諾只單單帶了典韋的十幾人入城,其餘人等皆都讓朱靈和潘璋帶著回了原來紮營的地方安歇。

  只是,這次張楊雖然沒有說動陳諾將人馬帶入城內,但畢竟野王城得以安如磐石,陳諾功不可沒。既然他不願意將人馬帶入城內,也只好由著他了,但犒勞的牛羊水酒不能少,且還送了陳諾三千人馬一個月的糧草,算是給陳諾的報酬。

  糧草的問題,當然是一支軍隊所要考慮的大問題。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不能不考慮的。且,陳諾這次是遠行西征,雖然是得到了袁紹的同意,那麼也就不怕袁紹不保證後續糧草的供給問題,可這個問題當然也沒有表面這麼簡單,還是不能看得太過樂觀。

  袁紹什麼人,陳諾是知道的,袁紹能放他西征,那是因為受到當前形勢所迫,巴不得陳諾離開。可若是陳諾在宛洛站穩了腳跟,脫離了他的掌控,那麼袁紹也必將忌憚陳諾三分,為了牽制陳諾,那肯定是要在糧草上做做小動作的。只要袁紹斷了陳諾三千大軍一天的糧草,雖然不至於讓陳諾三千大軍就此解散,也必是不小的威脅,人心上必然難穩。

  要知道,當年呂布與曹操相鬥於兗州,雙方手上各有數萬的人馬,但因為當年蝗災肆虐,導致顆粒無收,雙方的數萬人馬頃刻間是就地哄散,直等到有了糧草的接濟,那些逃散的士兵這才重歸於隊列。由此可見,糧草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相當於軍隊的命脈,是不可以輕易讓人掐住的。

  雖然陳諾深刻的明白這個道理,也有心要改變這個狀況,但就目前來說,他卻又是一時無可奈何。他雖然身兼渤海太守,那也只是『遙領』而已,沒有土地自然無糧可產。而為了養活這三千的士卒,當然不能不暫時仰袁紹之鼻息,卻也是無可奈何的現實。

  這點,正如當初袁紹覬覦冀州時的狀況一樣。當時袁紹使人來逼奪冀州,韓馥尚且在要不要讓出冀州上做了長久的掙扎,當時就有深見的謀士向韓馥建議,讓韓馥不要讓出冀州,因何?冀州糧草豐厚,而袁紹雖然有人馬,奈何他的糧草供應還要仰賴於冀州,若將糧草供應切斷,那譬如嬰兒之如母乳,絕其乳汁,嬰兒斷難再活,是立即可以扼殺的。只可惜韓馥庸碌鼠輩,未能明白這一點,因而冀州最終會被陳諾施壓在其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給壓垮,其實也已經是命中注定的了。

  既然陳諾深刻明白這個道理,當然不會讓這種低級而致命的錯誤發生在他的身上,故而,在臨走之前,他也有了一定的安排。他先是從郭嘉那裡討教此去宛洛的策略,接著拜訪了袁譚。袁譚雖然因為三弟袁尚奪去了他父帥袁紹對他的寵愛,一時不得歡心,但畢竟人皆有護犢之心,對袁譚,袁紹在某些方面還是得遷就的。

  陳諾當時找他,他是懇請袁譚不論何時務必要時刻督促,保證他三千人馬在外的糧草供應。而袁譚,他的命都是陳諾在黑山上給救回來的,且對陳諾多少有些依賴之心,想要陳諾今後幫助他在青州立足,故而對於陳諾這點小小請求肯定是得答應的。單單是這點承諾還不行,陳諾又問他,若是袁將軍要斷他糧草,你當如何,袁譚則願意以自己軍中糧草以做接濟,斷不會斷陳諾糧草,請陳諾放心,陳諾這才辭別袁譚,從鄴城啟程。

  不過,對於袁譚給他的承諾,陳諾還並不是很放心。他不擔心袁譚失言,他擔心是他終非袁紹,若袁紹對他真的起了忌憚之心,死活不讓給糧,只怕到時想哭都來不及了,故而他不得不做好二手準備。正好,此時張楊既然願意白白送給他三千軍隊一月之糧,豈有不收的道理?

  陳諾一路出城而來,當然也不是瞎子,對於那些緊隨而來的百姓,以及他們的一舉一動是全看在眼裡的。他們一路而來,每人身上或肩挑或背扛,三斤五斤的糧食拿在手上,蘿蔔白菜挽在腋下,富裕些的,甚至拉了活羊抱著鵝鴨之類的在懷中。他們這樣一路送出來,到了南城門這邊聚集,雞講鴨叫的,加上人流攢動,還真像是熱鬧的東市搬了過來了。

  當然,陳諾很是清楚,他們帶來的這些東西,自然是準備送給他的。在未得到陳諾的准許前,有的百姓甚至已經開始往這些親兵衛手上堆了。若非是紀律嚴明,這些親兵衛只怕此刻早被百姓的熱情給埋汰了。

  不過,陳諾深刻的明白,張楊的東西他可以收,但百姓的東西,他卻不能要。這一點,不單單是操守的問題,還在於主客的厲害關係。陳諾入野王城,能得到野王城幾乎全城百姓之愛戴已經很是讓張楊那幫部下眼紅了,若再收這些百姓的東西,勢必會引起張楊部下的反感。是反客為主,乃處世之大忌,更何況是在此敏銳時刻。

  而張楊這人,雖然是個老好人,也不會因此而忌憚陳諾,但他要想與部下之間搞好關係,有時是不得不權從的。若因為此事而迫得張楊從此與他陳諾翻臉,是因小害大,是必將對他今後的大計有深刻的影響。而陳諾,他斷然是不會因此一點小小的疏忽,而將昨日好不容易從張楊那裡爭取的一點信任而輕易給抹殺掉的。

  故而,在清楚了這點後,陳諾立即刻意提醒張楊一句,讓百姓都回去,讓他也就送到這裡。

  他此時也已經注意到,由於百姓過火的舉動,又出現了他第一次進入野王城時的那種狀況,害得張楊那些部下跟著緊張了起來。若非是陳諾昨天還幫助過他們擊退了白波軍,心裡尚對陳諾等存了感激之心,只怕此刻臉色老難看了。雖然這次張楊的那幫部下已沒有上次那樣明目張胆的阻撓百姓,但有些士卒也已經跟百姓起了衝突,將百姓的視線攔了下來。南城門下,一時人頭竄竄。

  那張楊好像還未明白過來,還想再讓百姓跟隨他送他出南城門,陳諾當然為了將來好見面,只能是斷然拒絕。只要張楊不再離城,那些百姓自然不能跟著出來,那樣也就無形中謝絕了百姓的好心。

  南城門外數里處,朱靈、潘璋等早已經將三千人馬集聚在此,專候陳諾等一起動身。

  「張將軍保重,諸位將軍大人保重!」

  陳諾一拱手,飛身上馬。張楊走上前兩步,想要追趕已自不及,也連忙與部下等對陳諾道了聲保重。可憐那些百姓還想要出來將東西親手交給陳諾的部下們,奈何道路被阻,陳諾等也已相繼上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