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209章 惡人惡報
原是這回事,「沒有,就說了那一句。」
蘇希錦八卦地湊過去,「師父,你說趙王不是賢妃的孩子,誰才是?」
「想知道?」
她點頭,「想知道。」
「你附耳過來。」
「是誰……哎喲!」
剛伸過頭就被他賞了一個爆栗,蘇希錦捂著頭痛呼。
韓國棟冷笑,「教了你這麼多年的書法,三年就全還給了我。」
蘇希錦懷疑他在公報私仇,但她沒有證據。
「上茶。」
「是,」雙手捧杯,狗腿地奉上。
韓國棟敞開腿,優哉游哉,「你遞的信我看了,想法是好的,只還得各位將軍從長計議。」
「這些年不打仗,軍中配給充足。一但打仗,這些東西還是得備上。」
什麼炊事班、醫療兵,前者還行,後者需要時間來培養。
「至於蔬菜,」他拉長聲音,似在思考,「非必要東西,行軍打仗需簡裝出行,若真想吃,就地擰兩把野菜就是了。環境好,還能與附近的農家購買。」
蔬菜自然重要,不過能吃飽更重要,蘇希錦明白他心中所想,「其實可以將菜風乾,等到冬日時泡上就可以吃。」
只不過條件艱難,軍隊需求大,究竟適不適合,還得實驗過了才知道。
見他沒有其他要說的,蘇希錦便告辭離去,走到門口,又聽他言,「你如今回京,多方人馬盯著,要多加謹慎,凡事多考慮一二。」
估計是怕她貿然去查賢妃之事,叮囑兩句。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不嘉樂公主就為她的惡行付出了代價。
這日早朝,眾人例行稟告公事,鴻臚寺卿突然記出一則信:吐蕃主動與陳國交好,點名道姓讓嘉樂公主和親。
信一念完,眾人就暗道吐蕃皇室不要臉,平日裡騷擾邊境不說,現在還要陛下送最疼愛的閨女伺候他們。真是無下限。
眾人屏息,沒有人敢頭鐵地主動發言,都等著周武煦點名。
周武煦面色平靜一如往常,眼神從眾人身上一掃而過,最後停在幾個兒子身上。
「昔年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唯有吐蕃時擾邊境。而今吐蕃要求聯姻,你們幾個如何看?」
這是陛下第一次明面直問幾個兒子,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心中的考量。
陛下登基十三年,至今未立太子,如今陛下年過不惑,是不是終於鬆口了?
底下眾人均蠢蠢欲動。
身為老大的吳王,想著周武煦素日對和親的態度,心裡有了一番計較。
遂第一個站出來為幾個弟弟打樣,「回父皇,兒臣以為不可允吐蕃之求。吐蕃目中無人,常年擾我陳之邊界,若允其所求,必然助長其氣焰,此其一。其二,嘉樂自幼在庵里長大,好不容易才有機會承歡膝下。吐蕃之舉,有奪父皇所好,挑釁於陳的意味。」
周武煦點了點頭,「你以為該當如何?」
「安能看親妹妹遠嫁?兒臣願帶兵前往隴右,平定吐蕃,揚我國威。」
吳王大義凜然,中氣十足。一番話不違其仁義之名,但他忘了自己根本不會布陣打仗。
周武煦又點了點頭,示意他退下,看向楚王,「馹兒,你以為如何?」
「兒臣與皇兄有不同見解,」楚王肅目,「大丈夫志在四方,當能屈能伸。兒臣以為可另封公主,應吐蕃和親。再趁機滅了吐蕃,迎回公主,厚待與她,為她另外擇婿。」
「殺伐果決,不錯。」周武煦仍是點頭。
吳王神色微變,心道不好。
「老五,你以為呢?」
這邊,周武煦換了個兒子繼續詢問。
五皇子不知說啥,正抬頭望天,突然被點名,憋了半天道:「兒臣,兒臣都聽父皇和皇兄的,左右……左右有父皇和皇兄在,吃……吃穿不愁,能守著江山就行。」
滿朝文武一陣汗顏,讓你說和親看法,沒讓你說真實想法。平日裡混吃等死就算了,竟然混到陛下面前來。
這五皇子難當大任。
再觀一旁三位兄弟,楚王心有縱容,吳王眼露鄙夷,六皇子個子小,身量板正,跟個小老頭似的。
「聽話……有孝心,兄友弟恭,甚好。」出乎所有人意料,周武煦竟然滿口稱讚,他拍了拍手,「五皇子性情平和,孝悌忠信,賜海棠園。」
海棠園是京中數一數二的好地方,占地面積極大。眾人心生艷羨:果真是傻人有傻福。
蘇希錦嘴角抽搐,猜不透陛下想法。
三個哥哥都已答完,該說的也說了,留給六皇子的話語空間所剩無幾。
當周武煦將目光轉向他時,小傢伙挺著胸脯,睜著那雙黑白分明的眼睛,一本正經,「兒臣以為吐蕃此番在探虛實,並非誠心交好。」
「哦?」
吳王、楚王心猛烈跳動,目光凌厲。五皇子憨憨傻傻,被天降大餅砸暈了頭,還沒反應過來。
六皇子道:「自古兩國建交,使臣、奉品缺一不可,吐蕃此次只是寫信一封,交給鴻臚寺,與當初的高麗一樣無誠心。」
「有理,」周武煦認同,大臣們跟著附和,「所以你以為如何?」
「兒臣不想公主重蹈覆轍,亦不忍百姓遭遇戰火,願拖延時間,派人前往一探虛實。」
周武煦敲了敲龍鳳案,不說好,也不說不好。最後只揮了揮手讓他退下。
殿中人莫不一頭霧水,拿不準他的態度,因此也不敢說話。
出了福寧殿,一群大臣成三結隊離去,腦中猶如灌滿銀水,沉重迷惑。
方才朝堂之上,吳王得了個點頭,楚王得了句「甚好」,五皇子得了個「極好」並賜海棠園。至於六皇子,小小年紀見解不凡,為幾人中說得最好的。但似乎並不得帝心。
所以陛下這是怎麼一回事?
不管怎麼一回事,反正團結低調,跟五皇子一樣與世無爭就對了。
芙蓉苑,六皇子與韓韞玉並肩而行,一高一矮兩個人,看那姿勢神態,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只不過一個僵硬刻板,一個隨心隨意。
「夫子,方才朝堂之上,本宮是不是太過鋒芒畢露了?」六皇子仿佛犯錯了一般,求問韓韞玉。
後者停下,與他對視,「陛下當有自己的決斷,不必事事求問臣下。若判斷失誤,則勇力承擔,反省改正;若判斷正確,則欣然接受,再接再厲。」
六皇子羞愧低頭,眉心漸漸鎖起。
兩人一起往景福殿去,突然在路上遇到嘉樂公主。說來也奇怪,一向看見韓韞玉就走不動路的嘉樂公主,此刻竟然有多遠躲多遠。
直到嘉樂公主長了麻子的消息傳遍宮中,又傳出宮外。
許多人直言可惜,受她恩惠的宮女太監們托其貼身婢女,表達自己的關心。
「大人,你知道嗎?嘉樂公主臉上長麻子了。」報信小官偷偷對蘇希錦說,語氣不乏幸災樂禍。
「非議皇室,是為不敬。」她俯頭,專心致志工作。
小官雙手捂嘴,驚慌離去。
待入了馬車,花狸烹茶,鐵靈巡視,蘇希錦闔眼休息。
「讓她說大人壞話,罪有應得。」鐵靈小聲嘀咕。
花狸覷著主人反應,示意她小聲些,別打擾大人休息。
「你什麼時候學會用成語了?」蘇希錦突然睜眼。
鐵靈呆愣地,「啊?」
蘇希錦搖頭,感情是瞎貓撞上死耗子,「她倒是消息靈通。」
鐵靈:「啊?」
花狸秒懂,「大人說的嘉樂公主。」
前頭吐蕃點名道姓和親,後頭公主就臉上長麻子,哪有那麼巧的事?
嘉樂公主擅長用藥,誰知裡頭是怎麼回事。只不過可惜了剛到手的「第一美人」稱號。
要不說惡人有惡報呢。
周武煦最終接受了六皇子建議,拖著時間與吐蕃周璇,一探虛實。
而臨近婚期,蘇希錦與韓韞玉各自忙了起來,一個忙著出嫁,一個忙著娶妻。兩邊府上人口俱增,來往眾多。
林氏憂心完這頭,又憂心那頭,最近又一直擔心嫁衣。
「娘,別擔心,韓大哥已經備好了。」
林氏道,「娘自然知曉,只不早點拿過來試試,娘親總歸不放心。成親在即,萬一大了小了,咱們也好改。」
蘇希錦這才想起忘記告訴她,自己已試過婚服。
「娘不必擔心,上次有嬤嬤去戶部量了女兒尺寸,不會出錯。」
林氏納悶,「韓大人平日裡周全細緻,怎讓人去戶部量尺寸?」
蘇希錦心虛接過商梨懷中的兒子,口裡直喊「詞哥兒。」
詞哥九個月大,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因長期被蘇希錦捏臉,嘴角掛滿了口水。
他甚是喜歡蘇希錦,見著她就往懷裡撲。
「大人,表公子送嫁妝來了。」
「什麼嫁妝?」蘇希錦回頭,「之前不是送過了嗎?」
她回京時,郡王府就將當初的嫁妝給了她。
「新的嫁妝,」白荷回,「表公子說重新備的。」
屋裡頭一陣微妙,蘇希錦將詞哥兒交給商梨,嘴裡問,「表哥人呢?我出去看看。」
自然是沒見著的,林舒正沒有親自前來。
滿屋子奇珍異寶,瞧著那數量,估計是按著一百二十八抬來備的。
「這……都要裝上嗎?」林氏啞然。
蘇希錦搖頭,「不妥。」
三年前她的嫁妝就有一百二十八抬,而今他又送來這多些,其風頭早就蓋過皇室公主。
蘇家做官不過十載,根基淺。如此風光,只怕樹大招風。
「先按著之前的嫁妝單子走,剩下的這些,」她想了想,「娘親和大嫂看著留不留,若不留,則後面再慢慢帶過去。」
總之不能寫在嫁妝單子上。
「你表哥對你的心意,我們留著做甚?」商梨沒好氣白了她一眼,「趕緊收起來,等我想辦法給你弄過去。」
八月初,離兩人成婚還有十七天。估計是嫌他們婚事不夠熱鬧,有人上趕著炫技表演。
謝二公子與吳王側妃私通。
關於此事,坊間有兩種說法,一說吳王喝醉酒了酒,當眾強迫側妃;一說側妃故意約謝二公子出來,主動勾引。
皇室妃嬪與大臣之子有染,這是破天荒第一糟醜事。與之一比,聶吟霜與吳王,韓珠玉與聶二公子的未婚苟合,仿佛算不得什麼。
遠在福寧殿的吳王,被天降一頂鋼盔綠帽,砸暈了頭,只覺眼冒金星,又怒又氣。
未婚苟合有他,頭頂冒綠光的有他,自己身不正,活該後宅不寧。
不光彩的往事被提及,聶吟霜氣得七竅生煙。吳王妃鄭曲兒安頓好一對雙生子,又去勸解哭哭啼啼的側妃。
對方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說嘉樂公主約她看首飾,到了包間沒見著人。剛出房門就遇到謝二公子,上來抱著她就啃。
「妹妹別擔心,」鄭曲兒看著她紅腫的唇,以及脖子肩處的曖昧痕跡,忍不住側過身,「左右殿下最疼愛你,想來是沒事的。」
如何沒事?被當眾分配一頂綠帽,吳王連殺人的心都有了。
「賤婦,」他踢門而入,青筋暴起,咬牙切齒罵,「枉費本王一片情誼。」
側妃不停叩首,釵發散亂,蹂躪之態更甚,吳王氣不過,舉刀要殺了她泄憤。
眼見著場面失控,謝太師悄然請見吳王。
「太師一個人來的,」報信的人說,「交代王爺莫要驚擾眾人。」
吳王正在氣頭上,被外家撬了牆角,還明目張胆招搖過市,如何肯見?
「太師說此事關係重大,影響王爺繼承大統。」
吳王妃連忙勸解,好說好歹勸走了他。
一進門,謝太師「撲通」一聲給他跪下,大有負荊請罪之意。
吳王嚇了一大跳,到底是自己的外祖父,如何狠得下心?
「王爺先彆氣,側妃那邊怎麼說?」
「說是嘉樂公主所約。」
「此事有異,遠兒也說有人約他前去,他喝醉酒,認錯了人。」
至於認錯了誰,兩人心裡跟明鏡似的。
明眼人都知道此事有異。但問題已經發生,被戴綠帽子的是自己,吳王氣鬱難消,任太師如何說,也不鬆口。
他勢必讓謝二公子付出代價。
蘇希錦八卦地湊過去,「師父,你說趙王不是賢妃的孩子,誰才是?」
「想知道?」
她點頭,「想知道。」
「你附耳過來。」
「是誰……哎喲!」
剛伸過頭就被他賞了一個爆栗,蘇希錦捂著頭痛呼。
韓國棟冷笑,「教了你這麼多年的書法,三年就全還給了我。」
蘇希錦懷疑他在公報私仇,但她沒有證據。
「上茶。」
「是,」雙手捧杯,狗腿地奉上。
韓國棟敞開腿,優哉游哉,「你遞的信我看了,想法是好的,只還得各位將軍從長計議。」
「這些年不打仗,軍中配給充足。一但打仗,這些東西還是得備上。」
什麼炊事班、醫療兵,前者還行,後者需要時間來培養。
「至於蔬菜,」他拉長聲音,似在思考,「非必要東西,行軍打仗需簡裝出行,若真想吃,就地擰兩把野菜就是了。環境好,還能與附近的農家購買。」
蔬菜自然重要,不過能吃飽更重要,蘇希錦明白他心中所想,「其實可以將菜風乾,等到冬日時泡上就可以吃。」
只不過條件艱難,軍隊需求大,究竟適不適合,還得實驗過了才知道。
見他沒有其他要說的,蘇希錦便告辭離去,走到門口,又聽他言,「你如今回京,多方人馬盯著,要多加謹慎,凡事多考慮一二。」
估計是怕她貿然去查賢妃之事,叮囑兩句。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不嘉樂公主就為她的惡行付出了代價。
這日早朝,眾人例行稟告公事,鴻臚寺卿突然記出一則信:吐蕃主動與陳國交好,點名道姓讓嘉樂公主和親。
信一念完,眾人就暗道吐蕃皇室不要臉,平日裡騷擾邊境不說,現在還要陛下送最疼愛的閨女伺候他們。真是無下限。
眾人屏息,沒有人敢頭鐵地主動發言,都等著周武煦點名。
周武煦面色平靜一如往常,眼神從眾人身上一掃而過,最後停在幾個兒子身上。
「昔年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唯有吐蕃時擾邊境。而今吐蕃要求聯姻,你們幾個如何看?」
這是陛下第一次明面直問幾個兒子,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他心中的考量。
陛下登基十三年,至今未立太子,如今陛下年過不惑,是不是終於鬆口了?
底下眾人均蠢蠢欲動。
身為老大的吳王,想著周武煦素日對和親的態度,心裡有了一番計較。
遂第一個站出來為幾個弟弟打樣,「回父皇,兒臣以為不可允吐蕃之求。吐蕃目中無人,常年擾我陳之邊界,若允其所求,必然助長其氣焰,此其一。其二,嘉樂自幼在庵里長大,好不容易才有機會承歡膝下。吐蕃之舉,有奪父皇所好,挑釁於陳的意味。」
周武煦點了點頭,「你以為該當如何?」
「安能看親妹妹遠嫁?兒臣願帶兵前往隴右,平定吐蕃,揚我國威。」
吳王大義凜然,中氣十足。一番話不違其仁義之名,但他忘了自己根本不會布陣打仗。
周武煦又點了點頭,示意他退下,看向楚王,「馹兒,你以為如何?」
「兒臣與皇兄有不同見解,」楚王肅目,「大丈夫志在四方,當能屈能伸。兒臣以為可另封公主,應吐蕃和親。再趁機滅了吐蕃,迎回公主,厚待與她,為她另外擇婿。」
「殺伐果決,不錯。」周武煦仍是點頭。
吳王神色微變,心道不好。
「老五,你以為呢?」
這邊,周武煦換了個兒子繼續詢問。
五皇子不知說啥,正抬頭望天,突然被點名,憋了半天道:「兒臣,兒臣都聽父皇和皇兄的,左右……左右有父皇和皇兄在,吃……吃穿不愁,能守著江山就行。」
滿朝文武一陣汗顏,讓你說和親看法,沒讓你說真實想法。平日裡混吃等死就算了,竟然混到陛下面前來。
這五皇子難當大任。
再觀一旁三位兄弟,楚王心有縱容,吳王眼露鄙夷,六皇子個子小,身量板正,跟個小老頭似的。
「聽話……有孝心,兄友弟恭,甚好。」出乎所有人意料,周武煦竟然滿口稱讚,他拍了拍手,「五皇子性情平和,孝悌忠信,賜海棠園。」
海棠園是京中數一數二的好地方,占地面積極大。眾人心生艷羨:果真是傻人有傻福。
蘇希錦嘴角抽搐,猜不透陛下想法。
三個哥哥都已答完,該說的也說了,留給六皇子的話語空間所剩無幾。
當周武煦將目光轉向他時,小傢伙挺著胸脯,睜著那雙黑白分明的眼睛,一本正經,「兒臣以為吐蕃此番在探虛實,並非誠心交好。」
「哦?」
吳王、楚王心猛烈跳動,目光凌厲。五皇子憨憨傻傻,被天降大餅砸暈了頭,還沒反應過來。
六皇子道:「自古兩國建交,使臣、奉品缺一不可,吐蕃此次只是寫信一封,交給鴻臚寺,與當初的高麗一樣無誠心。」
「有理,」周武煦認同,大臣們跟著附和,「所以你以為如何?」
「兒臣不想公主重蹈覆轍,亦不忍百姓遭遇戰火,願拖延時間,派人前往一探虛實。」
周武煦敲了敲龍鳳案,不說好,也不說不好。最後只揮了揮手讓他退下。
殿中人莫不一頭霧水,拿不準他的態度,因此也不敢說話。
出了福寧殿,一群大臣成三結隊離去,腦中猶如灌滿銀水,沉重迷惑。
方才朝堂之上,吳王得了個點頭,楚王得了句「甚好」,五皇子得了個「極好」並賜海棠園。至於六皇子,小小年紀見解不凡,為幾人中說得最好的。但似乎並不得帝心。
所以陛下這是怎麼一回事?
不管怎麼一回事,反正團結低調,跟五皇子一樣與世無爭就對了。
芙蓉苑,六皇子與韓韞玉並肩而行,一高一矮兩個人,看那姿勢神態,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只不過一個僵硬刻板,一個隨心隨意。
「夫子,方才朝堂之上,本宮是不是太過鋒芒畢露了?」六皇子仿佛犯錯了一般,求問韓韞玉。
後者停下,與他對視,「陛下當有自己的決斷,不必事事求問臣下。若判斷失誤,則勇力承擔,反省改正;若判斷正確,則欣然接受,再接再厲。」
六皇子羞愧低頭,眉心漸漸鎖起。
兩人一起往景福殿去,突然在路上遇到嘉樂公主。說來也奇怪,一向看見韓韞玉就走不動路的嘉樂公主,此刻竟然有多遠躲多遠。
直到嘉樂公主長了麻子的消息傳遍宮中,又傳出宮外。
許多人直言可惜,受她恩惠的宮女太監們托其貼身婢女,表達自己的關心。
「大人,你知道嗎?嘉樂公主臉上長麻子了。」報信小官偷偷對蘇希錦說,語氣不乏幸災樂禍。
「非議皇室,是為不敬。」她俯頭,專心致志工作。
小官雙手捂嘴,驚慌離去。
待入了馬車,花狸烹茶,鐵靈巡視,蘇希錦闔眼休息。
「讓她說大人壞話,罪有應得。」鐵靈小聲嘀咕。
花狸覷著主人反應,示意她小聲些,別打擾大人休息。
「你什麼時候學會用成語了?」蘇希錦突然睜眼。
鐵靈呆愣地,「啊?」
蘇希錦搖頭,感情是瞎貓撞上死耗子,「她倒是消息靈通。」
鐵靈:「啊?」
花狸秒懂,「大人說的嘉樂公主。」
前頭吐蕃點名道姓和親,後頭公主就臉上長麻子,哪有那麼巧的事?
嘉樂公主擅長用藥,誰知裡頭是怎麼回事。只不過可惜了剛到手的「第一美人」稱號。
要不說惡人有惡報呢。
周武煦最終接受了六皇子建議,拖著時間與吐蕃周璇,一探虛實。
而臨近婚期,蘇希錦與韓韞玉各自忙了起來,一個忙著出嫁,一個忙著娶妻。兩邊府上人口俱增,來往眾多。
林氏憂心完這頭,又憂心那頭,最近又一直擔心嫁衣。
「娘,別擔心,韓大哥已經備好了。」
林氏道,「娘自然知曉,只不早點拿過來試試,娘親總歸不放心。成親在即,萬一大了小了,咱們也好改。」
蘇希錦這才想起忘記告訴她,自己已試過婚服。
「娘不必擔心,上次有嬤嬤去戶部量了女兒尺寸,不會出錯。」
林氏納悶,「韓大人平日裡周全細緻,怎讓人去戶部量尺寸?」
蘇希錦心虛接過商梨懷中的兒子,口裡直喊「詞哥兒。」
詞哥九個月大,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因長期被蘇希錦捏臉,嘴角掛滿了口水。
他甚是喜歡蘇希錦,見著她就往懷裡撲。
「大人,表公子送嫁妝來了。」
「什麼嫁妝?」蘇希錦回頭,「之前不是送過了嗎?」
她回京時,郡王府就將當初的嫁妝給了她。
「新的嫁妝,」白荷回,「表公子說重新備的。」
屋裡頭一陣微妙,蘇希錦將詞哥兒交給商梨,嘴裡問,「表哥人呢?我出去看看。」
自然是沒見著的,林舒正沒有親自前來。
滿屋子奇珍異寶,瞧著那數量,估計是按著一百二十八抬來備的。
「這……都要裝上嗎?」林氏啞然。
蘇希錦搖頭,「不妥。」
三年前她的嫁妝就有一百二十八抬,而今他又送來這多些,其風頭早就蓋過皇室公主。
蘇家做官不過十載,根基淺。如此風光,只怕樹大招風。
「先按著之前的嫁妝單子走,剩下的這些,」她想了想,「娘親和大嫂看著留不留,若不留,則後面再慢慢帶過去。」
總之不能寫在嫁妝單子上。
「你表哥對你的心意,我們留著做甚?」商梨沒好氣白了她一眼,「趕緊收起來,等我想辦法給你弄過去。」
八月初,離兩人成婚還有十七天。估計是嫌他們婚事不夠熱鬧,有人上趕著炫技表演。
謝二公子與吳王側妃私通。
關於此事,坊間有兩種說法,一說吳王喝醉酒了酒,當眾強迫側妃;一說側妃故意約謝二公子出來,主動勾引。
皇室妃嬪與大臣之子有染,這是破天荒第一糟醜事。與之一比,聶吟霜與吳王,韓珠玉與聶二公子的未婚苟合,仿佛算不得什麼。
遠在福寧殿的吳王,被天降一頂鋼盔綠帽,砸暈了頭,只覺眼冒金星,又怒又氣。
未婚苟合有他,頭頂冒綠光的有他,自己身不正,活該後宅不寧。
不光彩的往事被提及,聶吟霜氣得七竅生煙。吳王妃鄭曲兒安頓好一對雙生子,又去勸解哭哭啼啼的側妃。
對方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說嘉樂公主約她看首飾,到了包間沒見著人。剛出房門就遇到謝二公子,上來抱著她就啃。
「妹妹別擔心,」鄭曲兒看著她紅腫的唇,以及脖子肩處的曖昧痕跡,忍不住側過身,「左右殿下最疼愛你,想來是沒事的。」
如何沒事?被當眾分配一頂綠帽,吳王連殺人的心都有了。
「賤婦,」他踢門而入,青筋暴起,咬牙切齒罵,「枉費本王一片情誼。」
側妃不停叩首,釵發散亂,蹂躪之態更甚,吳王氣不過,舉刀要殺了她泄憤。
眼見著場面失控,謝太師悄然請見吳王。
「太師一個人來的,」報信的人說,「交代王爺莫要驚擾眾人。」
吳王正在氣頭上,被外家撬了牆角,還明目張胆招搖過市,如何肯見?
「太師說此事關係重大,影響王爺繼承大統。」
吳王妃連忙勸解,好說好歹勸走了他。
一進門,謝太師「撲通」一聲給他跪下,大有負荊請罪之意。
吳王嚇了一大跳,到底是自己的外祖父,如何狠得下心?
「王爺先彆氣,側妃那邊怎麼說?」
「說是嘉樂公主所約。」
「此事有異,遠兒也說有人約他前去,他喝醉酒,認錯了人。」
至於認錯了誰,兩人心裡跟明鏡似的。
明眼人都知道此事有異。但問題已經發生,被戴綠帽子的是自己,吳王氣鬱難消,任太師如何說,也不鬆口。
他勢必讓謝二公子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