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
這個轉折令賓客們始料未及,沒想到王爺的話題既沒拐到謀反上去,還誇了一句王長子,這輩子誰聽過安化王夸王長子的?怕是連王府中人自己都難有過吧?
朱台漣坐在次席上,只低眉斂目地聽著,並不出聲。安化王接著道:「這些年,安化王府的內外事務皆由王長子照管,安化地界不敢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至少可也稱得上太平祥和,城內城外沒有盜匪出沒,寒冬臘月也沒有貧民凍餓而死,更沒有貪官污吏敢明目張胆禍害百姓,這其中有多少是我兒的功勞,相信諸位心中也都有個數。」
安化王向朱台漣望了一眼,他這番話稱得上發自肺腑,對這個兒子,他很早以前就不喜歡,只因覺得兒子脾氣太不馴服,想法也都與自己不一致,可他心裡同樣有桿秤,清楚這個兒子的人品與做派都很端正,遠比自己其餘子女都好得多。
榮熙郡主說「秦兒是個好孩子」,他雖然嘴上從未附和,其實心裡也都是認可的。這些年來兒子替他盡了多少責任,擋了多少麻煩,安化王同樣心裡有數。
於是這一次聽朱台漣述說了前因後果,安化王憤慨之餘,也真心心疼兒子年紀輕輕就擔下了這許多重擔。
「我是躲了清閒,不過有我兒替我行了這些善事,我也甚感欣慰,覺得自己縱使稱不上賢王,好歹也算守了本分,沒有白糟蹋了朝廷發下來的祿米。只是……沒想到啊,」安化王冷笑了一聲,語調之中陡然透出了憤恨之意,「沒想到縱是如此,我們經還會被小人算計了去!」
一語既出,眾賓客之中不明內情者都紛紛臉上變色,心中比之之前更加迷惑不解。
安化王語調鏗鏘:「近年來朝廷中事,相信諸位大人都比我這個閒散郡王要了解得多,那邊如何黨派分明,紛爭不斷,誰是誰非,我一概鬧不清楚。不過我要說的是正因我不問朝政,我才是忠君!
諸位大人有文有武,心裡都明白,說到忠君,文官便該清廉無私,勤政愛民,武將便該衝鋒陷陣,殺敵衛國,可我們宗室中人想要忠君,就該淡泊功利,不問朝政!
朝廷之中不論是政通人和,還是奸佞當道,都沒有我們宗室中人的責任,都不該由我們過問。我朱便說句不敬的話,縱是天下大亂,國朝危殆,但凡皇上不來開親自金口叫我們出手相助,我們也只該恪守本分,作壁上觀,沒有什麼妄自以天下為己任、便去插手朝政的道理。
這,就是我們宗室中人的忠君之道!
可是,就偏偏有那奸佞小人,為了對付政敵,竟然想要我們去做出頭鳥,想要我們違背忠君之道,替他們的黨派之爭打頭陣,而且是慫恿不成,便要栽贓陷害!」
聽到這裡,眾官員心裡終於都有了些眉目,不禁一齊暗嘆一聲:原來如此!
原來是這樣,原來不是安化王府自己要謀反,而是有人要慫恿他們,利用他們,借他們謀反的機會打擊政敵。
這事乍聽之下聳人聽聞,在場卻幾乎沒什麼人懷疑,因為誰都明白,對宗室而言最需要避諱的話題莫過於謀反,即使是被慫恿,被栽贓,也沒人會主動往那個敏感話題上挨。倘若沒有那麼回事,安化王才不會無中生有。而安化王倘若真有反心,又絕不會另闢這麼一條蹊徑,先從外人慫恿說起,那樣對他也沒什麼好處。他既這麼說了,就一定確有其事。
眾人一時間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如此,我們所聞所見安化王府的謀反跡象都是假的,要麼是外人蓄意安排的,要麼是安化王府因體察到了自己被算計、暫時做出假象去迷惑敵人的,總之都不是安化王府真的要謀反就是了。
至於所謂的奸佞小人對付政敵,具體是何樣目的,這些人也都可以輕易猜想得到藩王謀反最慣常使用的口號就是「清君側」,在這當口慫恿藩王謀反,想清的是誰,還不好猜麼?
明白了這些,眾官員的心情就不盡相同了。有平日反劉瑾反得張揚些的不免會嘀咕,安化王口中的主使人會不會是自己過從甚密的某位同僚,這件事被人家揭發出來,會不會令自己也受到連累。畢竟事涉謀反,沾上一點點邊就是了不得的大罪,再輕也是丟官。
而劉瑾一派如李增等人頓時就挺起了腰杆:原來是有人想要利用王爺謀反對付劉公公,這還了得?如今王爺既已洞察了他們的詭計,我們勢必要叫那些不長眼的全都死無葬身之地!
這時安化王已直身站起,環顧四周,肅然說道:「我今日請來諸位大人,就是想請你們來為我安化王府主持公道,現今有人蓄謀栽贓安化王府謀反,要逼我全家人死於非命還背上反賊罵名,這事該當如何了斷?」
鎮守太監李增霍然站起,昂然道:「王爺,究竟是何人如此膽大包天,您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天理昭昭,有諸位大人在此見證,咱們決不能輕饒了他!」
眾位官員也都站起,紛紛附和,其中除了少數劉瑾一派是真心附和之外,其餘縱是往日對劉瑾痛恨至極的,也都加入了附和之列。謀反是十惡之首,栽贓別人謀反也不會是什麼可以輕判的罪名,這些人都巴不得儘快撇清自己,不招惹上一丁點的嫌疑。
在眾人嘈雜的附和聲中,朱台漣抬起一直低垂著的眼睛,朝眾人掃了一遍,唇角浮上一絲微不可查的笑意。
第103章 黃雀在後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朱台漣坐在次席上,只低眉斂目地聽著,並不出聲。安化王接著道:「這些年,安化王府的內外事務皆由王長子照管,安化地界不敢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至少可也稱得上太平祥和,城內城外沒有盜匪出沒,寒冬臘月也沒有貧民凍餓而死,更沒有貪官污吏敢明目張胆禍害百姓,這其中有多少是我兒的功勞,相信諸位心中也都有個數。」
安化王向朱台漣望了一眼,他這番話稱得上發自肺腑,對這個兒子,他很早以前就不喜歡,只因覺得兒子脾氣太不馴服,想法也都與自己不一致,可他心裡同樣有桿秤,清楚這個兒子的人品與做派都很端正,遠比自己其餘子女都好得多。
榮熙郡主說「秦兒是個好孩子」,他雖然嘴上從未附和,其實心裡也都是認可的。這些年來兒子替他盡了多少責任,擋了多少麻煩,安化王同樣心裡有數。
於是這一次聽朱台漣述說了前因後果,安化王憤慨之餘,也真心心疼兒子年紀輕輕就擔下了這許多重擔。
「我是躲了清閒,不過有我兒替我行了這些善事,我也甚感欣慰,覺得自己縱使稱不上賢王,好歹也算守了本分,沒有白糟蹋了朝廷發下來的祿米。只是……沒想到啊,」安化王冷笑了一聲,語調之中陡然透出了憤恨之意,「沒想到縱是如此,我們經還會被小人算計了去!」
一語既出,眾賓客之中不明內情者都紛紛臉上變色,心中比之之前更加迷惑不解。
安化王語調鏗鏘:「近年來朝廷中事,相信諸位大人都比我這個閒散郡王要了解得多,那邊如何黨派分明,紛爭不斷,誰是誰非,我一概鬧不清楚。不過我要說的是正因我不問朝政,我才是忠君!
諸位大人有文有武,心裡都明白,說到忠君,文官便該清廉無私,勤政愛民,武將便該衝鋒陷陣,殺敵衛國,可我們宗室中人想要忠君,就該淡泊功利,不問朝政!
朝廷之中不論是政通人和,還是奸佞當道,都沒有我們宗室中人的責任,都不該由我們過問。我朱便說句不敬的話,縱是天下大亂,國朝危殆,但凡皇上不來開親自金口叫我們出手相助,我們也只該恪守本分,作壁上觀,沒有什麼妄自以天下為己任、便去插手朝政的道理。
這,就是我們宗室中人的忠君之道!
可是,就偏偏有那奸佞小人,為了對付政敵,竟然想要我們去做出頭鳥,想要我們違背忠君之道,替他們的黨派之爭打頭陣,而且是慫恿不成,便要栽贓陷害!」
聽到這裡,眾官員心裡終於都有了些眉目,不禁一齊暗嘆一聲:原來如此!
原來是這樣,原來不是安化王府自己要謀反,而是有人要慫恿他們,利用他們,借他們謀反的機會打擊政敵。
這事乍聽之下聳人聽聞,在場卻幾乎沒什麼人懷疑,因為誰都明白,對宗室而言最需要避諱的話題莫過於謀反,即使是被慫恿,被栽贓,也沒人會主動往那個敏感話題上挨。倘若沒有那麼回事,安化王才不會無中生有。而安化王倘若真有反心,又絕不會另闢這麼一條蹊徑,先從外人慫恿說起,那樣對他也沒什麼好處。他既這麼說了,就一定確有其事。
眾人一時間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如此,我們所聞所見安化王府的謀反跡象都是假的,要麼是外人蓄意安排的,要麼是安化王府因體察到了自己被算計、暫時做出假象去迷惑敵人的,總之都不是安化王府真的要謀反就是了。
至於所謂的奸佞小人對付政敵,具體是何樣目的,這些人也都可以輕易猜想得到藩王謀反最慣常使用的口號就是「清君側」,在這當口慫恿藩王謀反,想清的是誰,還不好猜麼?
明白了這些,眾官員的心情就不盡相同了。有平日反劉瑾反得張揚些的不免會嘀咕,安化王口中的主使人會不會是自己過從甚密的某位同僚,這件事被人家揭發出來,會不會令自己也受到連累。畢竟事涉謀反,沾上一點點邊就是了不得的大罪,再輕也是丟官。
而劉瑾一派如李增等人頓時就挺起了腰杆:原來是有人想要利用王爺謀反對付劉公公,這還了得?如今王爺既已洞察了他們的詭計,我們勢必要叫那些不長眼的全都死無葬身之地!
這時安化王已直身站起,環顧四周,肅然說道:「我今日請來諸位大人,就是想請你們來為我安化王府主持公道,現今有人蓄謀栽贓安化王府謀反,要逼我全家人死於非命還背上反賊罵名,這事該當如何了斷?」
鎮守太監李增霍然站起,昂然道:「王爺,究竟是何人如此膽大包天,您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天理昭昭,有諸位大人在此見證,咱們決不能輕饒了他!」
眾位官員也都站起,紛紛附和,其中除了少數劉瑾一派是真心附和之外,其餘縱是往日對劉瑾痛恨至極的,也都加入了附和之列。謀反是十惡之首,栽贓別人謀反也不會是什麼可以輕判的罪名,這些人都巴不得儘快撇清自己,不招惹上一丁點的嫌疑。
在眾人嘈雜的附和聲中,朱台漣抬起一直低垂著的眼睛,朝眾人掃了一遍,唇角浮上一絲微不可查的笑意。
第103章 黃雀在後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