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頁
聽他這麼說,趙王頓時感動不已:「多謝先生冒險前來告知,朕必定不會辜負先生的期盼!」
聽他這麼說,晏青心滿意足地提出離開:「陛下想清楚就好。我是偷偷從隊伍溜出來的,如今目的已經達到,還需快些回去,如果被人發現我偷跑出來,恐怕會橫生枝節。」
趙王本來還想派人送他一程,聞言頓時歇了心思,只吩咐人備了一箱子黃金送給他,目送他離開了趙國。
那天出使越國的使者,也就是趙國的客卿姜函聽聞此事,連忙進宮勸說趙王:「齊王的使者不懷好意,必然是離間您和越國,趙、魏、越三國結盟,本來就是為了共同抵禦齊國,如今自己內訌起來,豈不是正如了齊王的意?」
誰知趙王根本聽不進去他的話:「晏卿千里迢迢來通知朕,冒著極大的風險,怎麼可能是在騙朕?」
「前些日子結盟的時候越王還收了朕好大一座城池,越王定然和晏卿說的一般,早就對趙國虎視眈眈!」
眼見他無論如何都說不通,姜函急得滿頭大汗,又引經據典,舉了無數例子想要證明齊王是意圖分裂他們,可趙王滿腦子都是晏青洗腦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而那邊晏青離開趙國之後,卻並沒有如他同趙王所說的那樣匆匆回到隊伍,反而腳步一轉又來到了魏國。
他把同趙王那番說辭如數說給魏國聽,又根據衛國國君的性格稍微將語言潤色了一番,成功說動了魏王。
於是越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被這兩個國家暗戳戳針對了。
此時也正應了晏青剛到越國時的那番說辭,趙王魏王聯合起來,想打越國的主意。
第230章 第二百三十章 山河在7
晏青不愧是齊王手裡最厲害的外交官,僅憑三言兩語就勾得三個剛剛結盟的國家反目。
明遙派去的人還沒到達趙國和魏國的王宮,那邊趙魏二國私下出兵想要攻打越國的消息已經傳到了他耳中。
他本意是想讓趙王和魏王警惕晏青,誰知派去的人遲了一步,竟叫這兩個國家被成功策反。
朝臣勸他們,說此時出兵攻打越國是在助長齊國的氣焰,倘若他們當真聽信晏青的話對越國出手,定會失去一大臂膀。
只可惜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趙王和魏王一意孤行,認為只要自己吞併了越國的領地必定可以增強國力,到時候齊國對他們出手,也不是不能反抗。
那些大臣可太清楚自家君王的能力了,他們是萬萬比不上將越國經營得蒸蒸日上的越王,只可惜趙王和魏王自認為了不得,絲毫不將他們的勸告放在眼裡。
本來明遙還派人前去想再談談,勸告二人不要中了齊王的詭計,甚至把利益剖開給他們看,誰知趙王仿佛腦子有疾,一根筋認定了越國暗中和齊王勾結想對趙國不利。
魏王比他好些,但偏生又是個耳根子軟的,被趙王一通勸說,竟也咬著越國不放。
明遙縱使脾氣再好也被他們逼出幾分真火,當即將鑄造出來的武器送往邊關,又讓戶部準備好糧食,靠著木牛流馬源源不斷輸送過去。
如此一來二去打了好幾場,雙方人馬傷亡不少,縱使兩方想要收手,也不能了。
泥人尚且有三分火氣,如今越國不缺糧食,不必再從外面進口,就不必受趙、魏掣肘,一戰又何妨?!
這場仗一打,就打了一年多。
明遐生日當天,他收到了施慈送來的武器,是一把刀身刻著鳥圖騰的刀,十八歲生日一過,他便自請鎮守邊關了。
最近趙國和魏國像是得到了高人指點,再不復以往莽夫一樣的打法,一時之間竟叫越國連失五座城池!
明遐再也不能坐在王宮,眼睜睜看著戰敗的消息傳來。
他披上鎧甲,雖然武藝不及明遙,卻能在他坐鎮後方的時候衝鋒陷陣。
明遐帶上施慈送來的刀,領了新征的五萬兵馬來到邊關,從一心在劍廬鑄刀的少年成長為了可靠的青年。
軍中已損失了一位大將,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明遐來得剛剛好,抵禦住趙、魏聯軍的攻擊,還成功扳回一城。
那把刀他用得格外順手,如臂驅使,也讓他在戰場上猶如一個可怕的人命收割機。
他的到來止住了趙魏聯軍的勢頭,甚至掛出免戰牌,趙魏二國卻並非怕了他們,而是在暗中醞釀一場新的陰謀。
晏青順利摸到了聯軍中,還得了個軍師的名頭,趙王和魏王都對他無比信任,絲毫不知道自己做了別人手中的刀。
為了讓他們攻打越國的心思更堅定,晏青特意送了幾個人到大臣們家中當了謀士,鼓動他們反對趙王和魏王的決策,還將利害關係一一說明。
另一邊,他又派人去吹趙王和魏王的耳邊風,直言他們乃是一國之君,底下的臣子竟敢當眾反駁他們,簡直不將國君放在眼裡。
晏青激化了君王和臣子的矛盾,也越發叫趙王和魏王要用這場戰役來表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攻打越國,儼然成了皇權和朝臣的博弈。
局勢到了如今,誰都無法輕易抽身。
-------------------------------------
夜涼如水,晏青坐在趙魏聯軍的大帳中,帳外巡邏的士兵來來去去,透過大帳沒有捂嚴實的縫隙,依稀能看到布滿星星的天空。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聽他這麼說,晏青心滿意足地提出離開:「陛下想清楚就好。我是偷偷從隊伍溜出來的,如今目的已經達到,還需快些回去,如果被人發現我偷跑出來,恐怕會橫生枝節。」
趙王本來還想派人送他一程,聞言頓時歇了心思,只吩咐人備了一箱子黃金送給他,目送他離開了趙國。
那天出使越國的使者,也就是趙國的客卿姜函聽聞此事,連忙進宮勸說趙王:「齊王的使者不懷好意,必然是離間您和越國,趙、魏、越三國結盟,本來就是為了共同抵禦齊國,如今自己內訌起來,豈不是正如了齊王的意?」
誰知趙王根本聽不進去他的話:「晏卿千里迢迢來通知朕,冒著極大的風險,怎麼可能是在騙朕?」
「前些日子結盟的時候越王還收了朕好大一座城池,越王定然和晏卿說的一般,早就對趙國虎視眈眈!」
眼見他無論如何都說不通,姜函急得滿頭大汗,又引經據典,舉了無數例子想要證明齊王是意圖分裂他們,可趙王滿腦子都是晏青洗腦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而那邊晏青離開趙國之後,卻並沒有如他同趙王所說的那樣匆匆回到隊伍,反而腳步一轉又來到了魏國。
他把同趙王那番說辭如數說給魏國聽,又根據衛國國君的性格稍微將語言潤色了一番,成功說動了魏王。
於是越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被這兩個國家暗戳戳針對了。
此時也正應了晏青剛到越國時的那番說辭,趙王魏王聯合起來,想打越國的主意。
第230章 第二百三十章 山河在7
晏青不愧是齊王手裡最厲害的外交官,僅憑三言兩語就勾得三個剛剛結盟的國家反目。
明遙派去的人還沒到達趙國和魏國的王宮,那邊趙魏二國私下出兵想要攻打越國的消息已經傳到了他耳中。
他本意是想讓趙王和魏王警惕晏青,誰知派去的人遲了一步,竟叫這兩個國家被成功策反。
朝臣勸他們,說此時出兵攻打越國是在助長齊國的氣焰,倘若他們當真聽信晏青的話對越國出手,定會失去一大臂膀。
只可惜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趙王和魏王一意孤行,認為只要自己吞併了越國的領地必定可以增強國力,到時候齊國對他們出手,也不是不能反抗。
那些大臣可太清楚自家君王的能力了,他們是萬萬比不上將越國經營得蒸蒸日上的越王,只可惜趙王和魏王自認為了不得,絲毫不將他們的勸告放在眼裡。
本來明遙還派人前去想再談談,勸告二人不要中了齊王的詭計,甚至把利益剖開給他們看,誰知趙王仿佛腦子有疾,一根筋認定了越國暗中和齊王勾結想對趙國不利。
魏王比他好些,但偏生又是個耳根子軟的,被趙王一通勸說,竟也咬著越國不放。
明遙縱使脾氣再好也被他們逼出幾分真火,當即將鑄造出來的武器送往邊關,又讓戶部準備好糧食,靠著木牛流馬源源不斷輸送過去。
如此一來二去打了好幾場,雙方人馬傷亡不少,縱使兩方想要收手,也不能了。
泥人尚且有三分火氣,如今越國不缺糧食,不必再從外面進口,就不必受趙、魏掣肘,一戰又何妨?!
這場仗一打,就打了一年多。
明遐生日當天,他收到了施慈送來的武器,是一把刀身刻著鳥圖騰的刀,十八歲生日一過,他便自請鎮守邊關了。
最近趙國和魏國像是得到了高人指點,再不復以往莽夫一樣的打法,一時之間竟叫越國連失五座城池!
明遐再也不能坐在王宮,眼睜睜看著戰敗的消息傳來。
他披上鎧甲,雖然武藝不及明遙,卻能在他坐鎮後方的時候衝鋒陷陣。
明遐帶上施慈送來的刀,領了新征的五萬兵馬來到邊關,從一心在劍廬鑄刀的少年成長為了可靠的青年。
軍中已損失了一位大將,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明遐來得剛剛好,抵禦住趙、魏聯軍的攻擊,還成功扳回一城。
那把刀他用得格外順手,如臂驅使,也讓他在戰場上猶如一個可怕的人命收割機。
他的到來止住了趙魏聯軍的勢頭,甚至掛出免戰牌,趙魏二國卻並非怕了他們,而是在暗中醞釀一場新的陰謀。
晏青順利摸到了聯軍中,還得了個軍師的名頭,趙王和魏王都對他無比信任,絲毫不知道自己做了別人手中的刀。
為了讓他們攻打越國的心思更堅定,晏青特意送了幾個人到大臣們家中當了謀士,鼓動他們反對趙王和魏王的決策,還將利害關係一一說明。
另一邊,他又派人去吹趙王和魏王的耳邊風,直言他們乃是一國之君,底下的臣子竟敢當眾反駁他們,簡直不將國君放在眼裡。
晏青激化了君王和臣子的矛盾,也越發叫趙王和魏王要用這場戰役來表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攻打越國,儼然成了皇權和朝臣的博弈。
局勢到了如今,誰都無法輕易抽身。
-------------------------------------
夜涼如水,晏青坐在趙魏聯軍的大帳中,帳外巡邏的士兵來來去去,透過大帳沒有捂嚴實的縫隙,依稀能看到布滿星星的天空。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