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二姑子在家的時候,倆夫妻還因此還鬧過不少小矛盾呢。鄉下大老爺們難以想像,這是一十多歲丫頭片子在背後使壞兒。
總之,大舅媽二舅媽都覺得,二姑子嫁去哪裡都一樣。反倒是三姑子沒啥主見,以前就跟坨麵團似的,心眼不多,心地也不算壞。
卻恰好遇到一厲害婆婆,日子肯定過的煎熬,有怨言也難怪,這才是真正被二姑子與厲害婆婆『帶歪』進溝里去的人。
逢年過節,兩妯娌備年貨,都是悄咪咪偏向三姑子一些,私下也會盡力開導勸慰一下她,有時被感激、有時卻被懟回來。
三姑子就是一矛盾體,變化太快,令人捉摸不透。
大老爺們一個個就是粗心。
三姑子肯送出一罐酸菜,說不定會被她面慈心狠婆婆,罵好幾句。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壓根就沒想來。
如今的她總是太矛盾,令人難以猜測真實心理,也不知她是否看清楚二姑子的真面目。
「梅丫頭以後的婆家,必須在咱家附近,要是不好,就打上門,把她搶回來。這還不如找倒插門女婿呢!」王大舅已經被怒火燒掉理智。
倆夫妻喝口水,平復一下心情,才拿起幾件灰撲撲的舊棉衣,往巷子口走去。傍晚,王大舅準備帶著大妹夫去黑市里轉一圈,葉家則想多囤點鹽巴。
**
提起黑市,老祖宗告訴我們,「天黑、人黑、貨黑、價黑」,黑市是盜賊銷贓的好機會,裡頭有很多大膽的二道販子。
黑市存在歷史無從考證,文人墨客筆記曾有一兩句記載。通常在夜色里,舉著燈籠,提著貨物站在街邊待價而沽,交易時間,黃昏入夜,約定俗成為黎明之前。
從古至今,黑市斷斷續續存在。
而在紅色嚴打時期前,五六十年代,縣城裡自是少不了黑市,哪怕被抓會被批評,私下也偷偷存在。
因為不銷髒,只賣糧食物品,倒是不拘束在晚上,只需要相當隱蔽,還要有人把風,若是被當場抓到,就是投機倒把罪,違法亂紀行為,需要狠批,收糧食,嚴重甚至關籠子。
因此,包括甜妹兒在內,家裡小輩們都被王姥爺,王二舅,倆舅媽,葉三叔,抱著牽著摟著去夜集看戲。
葉爸爸與王大舅換上灰色的補丁棉衣,鞋子換一雙,像是附近來的村民們,他們用圍巾擋著臉,背著背簍,拐七轉八,往彎彎曲曲的小巷子深處走去。
每逢周末,從傍晚到黎明,黑市都有人擺攤,熱鬧有,提心弔膽有。
經不住驚嚇、尋求穩妥的人,只能把糧食東西賣給二手販子,擺攤賣東西的風險更大,賺的錢多,被抓走的也不是沒有。
黑市裡面賣東西給二道販子便宜,買東西卻特別貴。按照黑市價格,玉米一斤四毛錢多到,豬肉一斤在一塊五上下。供銷社裡的商品也不多,芝麻餅一斤在七、八毛左右,還得加兩張糧票才行。
兩人來到一間普通的磚石瓦牆前,院前門掛著一盞紅燈籠,門口排著長龍,都是灰撲撲的打扮,背著挑著提著簍框,在昏暗燈光下,也看不太清楚誰是誰。
就算看清楚,也不會說出來。
「來干哈子?」
守門中年漢子問一句本土方言。
在同一市同一區縣,土話也能聽出區別。
葉爸爸裝啞巴,王大舅笑道:
「進去瞅一瞅。」
看著那一個沉沉的背簍,裡面貨物應不少,守門中年漢子難得微笑,還給兩人指路,哪個方向的二手販子更『厚道』一些。全部都黑,看哪個黑得漂亮一點?
王大舅拱手謝過,扯著葉爸爸進入院門,才發現裡面別有洞天。
巷子裡,總共八、九間房子打通成為一大間,院子連著院子,房子擠著房子,牆靠著牆,彎彎曲曲比巷子還迷。
它面積很大,故意修得跟迷宮一樣,進口雖只有一個,卻有少說二十個黑漆漆出口,特別方便帶貨逃跑。
只要你對它熟悉。
裡頭擺攤賣的人,大多數都是販子,普通人擺攤說話都哆嗦,不清楚價格,也怕胡亂報價壞此地行情。
「你別看著他們家裡頭富點,白天過的隨意,但混這口飯吃也不容易,天天提心弔膽,尋常人是做不得的,還是安安心心種地或幹活比較好。」
這些販子半數都不是本地人,流動的,天天在全市的縣城跑,用的就是獨輪車,睡的是馬車房,幸苦著呢!
王大舅明顯熟悉此地,常來換糧換票,他領著葉爸爸直接去東南方向地盤,在一牆轉角處,見到一四十歲左右普通大叔。
「這位大哥,前些天李大哥跟我介紹,你這價格最公道,看著能不能換點買點賣點吃糧?」
在種花家,姓李的一抓一大把。
其實王大舅不認識此人,直走是因為顯得『有熟人』,問這句話全是為攀拉關係。
普通大叔咧嘴一笑,露出兩顯眼齙牙,點頭附和,「兩位大兄弟,你們算是看對人,我老劉從不轉黑心錢。」
葉爸爸:……您只在黑市賣。
貨物先不不亮出來,兩人開始你來我往試探價格。關於大米、玉米、紅薯、小麥、鹽巴、山鼠肉、麻雀、鹹魚、野雞、糧票鹽票糖票副食票……天南地北,瞎扯一通。
瞎扯中,都是聰明人,雙方基本摸清出對面要買啥換啥,對面有啥。若是雙方皆有心動,再針對價格,唇槍舌戰。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總之,大舅媽二舅媽都覺得,二姑子嫁去哪裡都一樣。反倒是三姑子沒啥主見,以前就跟坨麵團似的,心眼不多,心地也不算壞。
卻恰好遇到一厲害婆婆,日子肯定過的煎熬,有怨言也難怪,這才是真正被二姑子與厲害婆婆『帶歪』進溝里去的人。
逢年過節,兩妯娌備年貨,都是悄咪咪偏向三姑子一些,私下也會盡力開導勸慰一下她,有時被感激、有時卻被懟回來。
三姑子就是一矛盾體,變化太快,令人捉摸不透。
大老爺們一個個就是粗心。
三姑子肯送出一罐酸菜,說不定會被她面慈心狠婆婆,罵好幾句。當然,也有可能是她壓根就沒想來。
如今的她總是太矛盾,令人難以猜測真實心理,也不知她是否看清楚二姑子的真面目。
「梅丫頭以後的婆家,必須在咱家附近,要是不好,就打上門,把她搶回來。這還不如找倒插門女婿呢!」王大舅已經被怒火燒掉理智。
倆夫妻喝口水,平復一下心情,才拿起幾件灰撲撲的舊棉衣,往巷子口走去。傍晚,王大舅準備帶著大妹夫去黑市里轉一圈,葉家則想多囤點鹽巴。
**
提起黑市,老祖宗告訴我們,「天黑、人黑、貨黑、價黑」,黑市是盜賊銷贓的好機會,裡頭有很多大膽的二道販子。
黑市存在歷史無從考證,文人墨客筆記曾有一兩句記載。通常在夜色里,舉著燈籠,提著貨物站在街邊待價而沽,交易時間,黃昏入夜,約定俗成為黎明之前。
從古至今,黑市斷斷續續存在。
而在紅色嚴打時期前,五六十年代,縣城裡自是少不了黑市,哪怕被抓會被批評,私下也偷偷存在。
因為不銷髒,只賣糧食物品,倒是不拘束在晚上,只需要相當隱蔽,還要有人把風,若是被當場抓到,就是投機倒把罪,違法亂紀行為,需要狠批,收糧食,嚴重甚至關籠子。
因此,包括甜妹兒在內,家裡小輩們都被王姥爺,王二舅,倆舅媽,葉三叔,抱著牽著摟著去夜集看戲。
葉爸爸與王大舅換上灰色的補丁棉衣,鞋子換一雙,像是附近來的村民們,他們用圍巾擋著臉,背著背簍,拐七轉八,往彎彎曲曲的小巷子深處走去。
每逢周末,從傍晚到黎明,黑市都有人擺攤,熱鬧有,提心弔膽有。
經不住驚嚇、尋求穩妥的人,只能把糧食東西賣給二手販子,擺攤賣東西的風險更大,賺的錢多,被抓走的也不是沒有。
黑市裡面賣東西給二道販子便宜,買東西卻特別貴。按照黑市價格,玉米一斤四毛錢多到,豬肉一斤在一塊五上下。供銷社裡的商品也不多,芝麻餅一斤在七、八毛左右,還得加兩張糧票才行。
兩人來到一間普通的磚石瓦牆前,院前門掛著一盞紅燈籠,門口排著長龍,都是灰撲撲的打扮,背著挑著提著簍框,在昏暗燈光下,也看不太清楚誰是誰。
就算看清楚,也不會說出來。
「來干哈子?」
守門中年漢子問一句本土方言。
在同一市同一區縣,土話也能聽出區別。
葉爸爸裝啞巴,王大舅笑道:
「進去瞅一瞅。」
看著那一個沉沉的背簍,裡面貨物應不少,守門中年漢子難得微笑,還給兩人指路,哪個方向的二手販子更『厚道』一些。全部都黑,看哪個黑得漂亮一點?
王大舅拱手謝過,扯著葉爸爸進入院門,才發現裡面別有洞天。
巷子裡,總共八、九間房子打通成為一大間,院子連著院子,房子擠著房子,牆靠著牆,彎彎曲曲比巷子還迷。
它面積很大,故意修得跟迷宮一樣,進口雖只有一個,卻有少說二十個黑漆漆出口,特別方便帶貨逃跑。
只要你對它熟悉。
裡頭擺攤賣的人,大多數都是販子,普通人擺攤說話都哆嗦,不清楚價格,也怕胡亂報價壞此地行情。
「你別看著他們家裡頭富點,白天過的隨意,但混這口飯吃也不容易,天天提心弔膽,尋常人是做不得的,還是安安心心種地或幹活比較好。」
這些販子半數都不是本地人,流動的,天天在全市的縣城跑,用的就是獨輪車,睡的是馬車房,幸苦著呢!
王大舅明顯熟悉此地,常來換糧換票,他領著葉爸爸直接去東南方向地盤,在一牆轉角處,見到一四十歲左右普通大叔。
「這位大哥,前些天李大哥跟我介紹,你這價格最公道,看著能不能換點買點賣點吃糧?」
在種花家,姓李的一抓一大把。
其實王大舅不認識此人,直走是因為顯得『有熟人』,問這句話全是為攀拉關係。
普通大叔咧嘴一笑,露出兩顯眼齙牙,點頭附和,「兩位大兄弟,你們算是看對人,我老劉從不轉黑心錢。」
葉爸爸:……您只在黑市賣。
貨物先不不亮出來,兩人開始你來我往試探價格。關於大米、玉米、紅薯、小麥、鹽巴、山鼠肉、麻雀、鹹魚、野雞、糧票鹽票糖票副食票……天南地北,瞎扯一通。
瞎扯中,都是聰明人,雙方基本摸清出對面要買啥換啥,對面有啥。若是雙方皆有心動,再針對價格,唇槍舌戰。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