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頁
蕭明徹不置可否,緩聲道:「六弟封王已有時日,按照朝廷慣例,的確是該回封地了。」
「徹兒,你說,他回了封地,身子能養好嗎?」皇帝沉目問。
這話說得意味深長。
蕭明徹神情無波,恭敬道:「兒臣以為,只要他安心靜養,假以時日,定是能養好。」
第318章 喜事將近
「那就儘快讓他回封地養病吧,徹兒,此事朕交給你辦。」皇帝眼神冷凝。
「兒臣遵旨,」蕭明徹答得恭敬,令皇帝又挑不出什麼錯。
經歷了這麼多事,皇帝固然對蕭明徹不滿,但昨夜起事的人畢竟是梁王,與蕭明徹無關。
至於姚妃……昨夜出事時蕭明恆和蕭妙瑜都在她的身邊,倘若蕭明徹真的有殺意,當時便一起動手了。
他疼愛蕭明恆,卻很清楚,蕭明恆懦弱膽小,難堪大任,回到封地做一個閒王便是最好的結局。
皇帝心念及此,又想到了梁王。
「蕭明宜被錦衣衛收監了?」
「是,昨夜是錦衣衛將他和韓江生擒的,受了輕傷,並無大礙。錦衣衛還等著父皇示下,看是把他們交到大理寺還是刑部去?」
「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理?」皇帝沉沉反問道。
蕭明徹知道皇帝此時已有不快,很有眼色地垂眸道,「兒臣不知,一切聽從父皇安排。」
「朕問得就是你。」皇帝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逼人的威壓。
當然,蕭明徹並無半分慌亂。
他知道皇帝既要保康王,對梁王也心存不忍。
「四弟死在天牢里的事,不過數月,倘若再把二哥打入天牢,於溫貴妃而言,恐怕是天大的打擊。」
「所以呢?」
「兒臣希望父皇能看在溫貴妃多年殷勤侍奉的份上,留下二哥的性命。」
他不說是為了皇帝,只說是為了溫貴妃。
「留?怎麼留?他和韓江公然謀反,逼朕遜位,宮中那麼多雙眼睛盯著,朕難道只處死韓江嗎?」
「二哥前幾年身體抱恙,在王府閉門不出,安心靜養,是盡人皆知的事情。這兩年他看起來好些了,父皇才委以重任,把朝政託付給他,誰知引得他舊病復發,心智失常,犯下如此滔天大錯。父皇仁慈,念在他身患重疾的份上,將他幽禁。」
皇帝的臉色終於在此時微微動容。
當初決定殺蕭明承的時候,他曾猶豫過,終歸還是下定了決心。
只不過,在得知蕭明承的死訊之後,皇帝接連數日不得安穩,深深後悔沒有保住他的性命。
相較蕭明承當初私鑄兵器、蓄養私兵的罪過,梁王當然罪責更重。
因有蕭明承的前車之鑑,皇帝徹夜未眠,到天明時已經決定要保住蕭明宜的性命。
他雖有長子,但長子早夭,蕭明宜其實是他真正養大的長子。
回憶從前的點滴,父子之間有許多天倫之樂。
一想起這些,皇帝愈發不忍殺他。
但蕭明宜公然造反,實在是難以遮掩。
「王子犯法,應與庶民同罪,韓江縱然罪大惡極,他畢竟不是首惡,怎麼只處置韓江?」
梁王公然勾結禁軍逼宮,根本無需審問,即刻便可處死。
若皇帝保下樑王,其他人……
蕭明徹道:「禁軍謀逆,原是該罪加一等。韓江等人跟隨二哥起事前應該就已經料到失敗後的結果。不過,父皇既然對二哥網開一面,不妨也對他們略施恩德?」
「你要朕也饒了他們性命?」皇帝怒道。
對皇帝而言,謀逆是頭等大罪,敢謀逆的人,怎麼可能留下性命?
蕭明徹道:「謀逆原是該誅滅九族的,兒臣懇請父皇饒過他們族人性命。」
皇帝的確不是那等嗜殺之人。
造反禁軍有數百人之多,倘若盡數誅滅九族,要殺的人的確太多。
「徹兒,你想得很周全。此事,就交由你來辦吧。」
「兒臣遵旨,不過兒臣不知,該把二哥幽禁在何處?」
皇帝沉吟片刻:「要放在你的眼皮子底下,讓他永遠不能再作亂。」
「兒臣會好好斟酌。」
說到這裡,皇帝早已精疲力盡,抬抬手道,「徹兒,朕已心力交瘁,實在難以支撐,近日朝堂的事你跟崔相商量著辦,不必事事都來問我。」
蕭明徹看著皇帝的滿臉疲態,心中多少有些難過。
皇帝好色,年紀越大,越發不加節制,前世便是突然中風而亡。
這一世因著幾個兒子出了這麼多事,怕是提前發作出來。
只是身為兒子,又怎麼能提醒自己的父親修身自養?
想了想,蕭明徹道:「父皇龍體要緊,一定要聽御醫的話。」
皇帝看著蕭明徹,緩緩笑了笑,「你早些娶妻,讓朕含飴弄孫,身體定然好些。」
蕭明徹神情微動。
娶沈雨燃的事,他並未立即打算告訴皇帝,原想著等皇后幫忙做好準備後,再由皇后來提。
皇帝既然問到這裡了,蕭明徹覺得此刻是個好時機。
「父皇,兒臣的確有娶妻的打算,只是宮中發生這麼多的事,兒臣本不想提起的。」
「發生再多的事,跟你婚事又有什麼關係?」皇帝聽到他有意娶妻,神情總算鬆快了幾分,「朕很好奇,到底是哪一家的貴女能入你的眼?」
「徹兒,你說,他回了封地,身子能養好嗎?」皇帝沉目問。
這話說得意味深長。
蕭明徹神情無波,恭敬道:「兒臣以為,只要他安心靜養,假以時日,定是能養好。」
第318章 喜事將近
「那就儘快讓他回封地養病吧,徹兒,此事朕交給你辦。」皇帝眼神冷凝。
「兒臣遵旨,」蕭明徹答得恭敬,令皇帝又挑不出什麼錯。
經歷了這麼多事,皇帝固然對蕭明徹不滿,但昨夜起事的人畢竟是梁王,與蕭明徹無關。
至於姚妃……昨夜出事時蕭明恆和蕭妙瑜都在她的身邊,倘若蕭明徹真的有殺意,當時便一起動手了。
他疼愛蕭明恆,卻很清楚,蕭明恆懦弱膽小,難堪大任,回到封地做一個閒王便是最好的結局。
皇帝心念及此,又想到了梁王。
「蕭明宜被錦衣衛收監了?」
「是,昨夜是錦衣衛將他和韓江生擒的,受了輕傷,並無大礙。錦衣衛還等著父皇示下,看是把他們交到大理寺還是刑部去?」
「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理?」皇帝沉沉反問道。
蕭明徹知道皇帝此時已有不快,很有眼色地垂眸道,「兒臣不知,一切聽從父皇安排。」
「朕問得就是你。」皇帝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逼人的威壓。
當然,蕭明徹並無半分慌亂。
他知道皇帝既要保康王,對梁王也心存不忍。
「四弟死在天牢里的事,不過數月,倘若再把二哥打入天牢,於溫貴妃而言,恐怕是天大的打擊。」
「所以呢?」
「兒臣希望父皇能看在溫貴妃多年殷勤侍奉的份上,留下二哥的性命。」
他不說是為了皇帝,只說是為了溫貴妃。
「留?怎麼留?他和韓江公然謀反,逼朕遜位,宮中那麼多雙眼睛盯著,朕難道只處死韓江嗎?」
「二哥前幾年身體抱恙,在王府閉門不出,安心靜養,是盡人皆知的事情。這兩年他看起來好些了,父皇才委以重任,把朝政託付給他,誰知引得他舊病復發,心智失常,犯下如此滔天大錯。父皇仁慈,念在他身患重疾的份上,將他幽禁。」
皇帝的臉色終於在此時微微動容。
當初決定殺蕭明承的時候,他曾猶豫過,終歸還是下定了決心。
只不過,在得知蕭明承的死訊之後,皇帝接連數日不得安穩,深深後悔沒有保住他的性命。
相較蕭明承當初私鑄兵器、蓄養私兵的罪過,梁王當然罪責更重。
因有蕭明承的前車之鑑,皇帝徹夜未眠,到天明時已經決定要保住蕭明宜的性命。
他雖有長子,但長子早夭,蕭明宜其實是他真正養大的長子。
回憶從前的點滴,父子之間有許多天倫之樂。
一想起這些,皇帝愈發不忍殺他。
但蕭明宜公然造反,實在是難以遮掩。
「王子犯法,應與庶民同罪,韓江縱然罪大惡極,他畢竟不是首惡,怎麼只處置韓江?」
梁王公然勾結禁軍逼宮,根本無需審問,即刻便可處死。
若皇帝保下樑王,其他人……
蕭明徹道:「禁軍謀逆,原是該罪加一等。韓江等人跟隨二哥起事前應該就已經料到失敗後的結果。不過,父皇既然對二哥網開一面,不妨也對他們略施恩德?」
「你要朕也饒了他們性命?」皇帝怒道。
對皇帝而言,謀逆是頭等大罪,敢謀逆的人,怎麼可能留下性命?
蕭明徹道:「謀逆原是該誅滅九族的,兒臣懇請父皇饒過他們族人性命。」
皇帝的確不是那等嗜殺之人。
造反禁軍有數百人之多,倘若盡數誅滅九族,要殺的人的確太多。
「徹兒,你想得很周全。此事,就交由你來辦吧。」
「兒臣遵旨,不過兒臣不知,該把二哥幽禁在何處?」
皇帝沉吟片刻:「要放在你的眼皮子底下,讓他永遠不能再作亂。」
「兒臣會好好斟酌。」
說到這裡,皇帝早已精疲力盡,抬抬手道,「徹兒,朕已心力交瘁,實在難以支撐,近日朝堂的事你跟崔相商量著辦,不必事事都來問我。」
蕭明徹看著皇帝的滿臉疲態,心中多少有些難過。
皇帝好色,年紀越大,越發不加節制,前世便是突然中風而亡。
這一世因著幾個兒子出了這麼多事,怕是提前發作出來。
只是身為兒子,又怎麼能提醒自己的父親修身自養?
想了想,蕭明徹道:「父皇龍體要緊,一定要聽御醫的話。」
皇帝看著蕭明徹,緩緩笑了笑,「你早些娶妻,讓朕含飴弄孫,身體定然好些。」
蕭明徹神情微動。
娶沈雨燃的事,他並未立即打算告訴皇帝,原想著等皇后幫忙做好準備後,再由皇后來提。
皇帝既然問到這裡了,蕭明徹覺得此刻是個好時機。
「父皇,兒臣的確有娶妻的打算,只是宮中發生這麼多的事,兒臣本不想提起的。」
「發生再多的事,跟你婚事又有什麼關係?」皇帝聽到他有意娶妻,神情總算鬆快了幾分,「朕很好奇,到底是哪一家的貴女能入你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