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頁
這話一出,舒黨和文黨的臉色都不好看。
尤其是舒大學士,他和文太傅交換眼神——這樣大的事,他們怎麼從未聽說?
朝臣們正議論紛紛,那邊三陽公公又往外呼喊,宣了太子、戶部的林瑕,以及一應江南官員上殿。
這下,舒大學士沉不住氣了,他轉頭看向文太傅,聲音壓得很低,「太子回來了?怎麼您沒告訴我?!」
文太傅掩口咳了兩聲,臉色更白,他搖搖頭,表示自己也不知情,卻因牽動了病勢,咳喘更急。
太子大踏步走進來,先帶著一眾官員跪下給天子行了叩拜大禮,然後才轉頭看了文太傅一眼:
「太傅沉疴如此,倒不如跟龔相一般,早些回鄉修養。以免勞心傷神,折在朝堂之上。」
文太傅原本只是掩口嗆咳,聽見他這話,因病深陷的眼眶裡、那雙渾濁的眼眸倏然瞪大,他顫抖起來,滿面不可置信。
太子說完這句話後,卻再不看他一眼,徑直再拜叩首,「父皇,兒臣幸不辱命,在江南查到了這些年朝廷修繕錢款的去向以及貪墨眾多官員名錄。」
「還有,水源中的蠱蟲問題,也已經得到控制和解決,這些是整理好的證據和奏疏,還請父皇過目。」
三陽公公立刻派了小太監給那些東西都帶上來,呈到御案上。
皇帝看見兒子回來,而且瞧他眼神鋒利、言辭間大有和文黨、舒黨割席的姿態,便明白——太子經過這一番歷練,已經有所割捨、成長。
「皇兒辛苦了,快起來——」
皇帝起身繞過御案,親自下來給太子扶起,然後又讓太子身後的隨臣平身。
「兒子不辛苦,林大人才是真正的辛苦,他不良於行,卻堅持親自到田間山林窪地沼澤,好幾次涉險。」
「還有江南許多位大人,他們都幫了我很多、教會我很多。只是孩兒不孝,父皇病了、兒子星夜兼程,卻沒能近前侍奉……」
皇帝擺擺手,看著兒子很是欣慰,「小病,不妨,皇兒在江南替父親看顧百姓,才是要緊事。」
他們父子倆相扶到御案前,皇帝又按著兒子肩膀上下給人一個打量——
先帝愛面子,而他盲目的仁善間接害死了許多人。原本他還覺得自己這個兒子文弱、沒有決斷,總是被文太傅這個舅舅用親情左右。
如今看來,太子去一趟江南當真是跟換了個人似的,竟能一反常態當眾諷刺文太傅。
從前看這孩子,皇帝只覺他仁善過度、昏懦有餘,無勇謀、不善斷,若不加歷練,將來很容易被外戚控制。
只是凌予檀是他和昭敬皇后文氏唯一留下來的孩子,也是他僅剩的嫡子,太子之位,他還不想許給別人。
如此一拖再拖,再想著用帝王心術御下,最終至於寧王和他之間僅剩君臣,文家、舒家更自詡「太子黨」,在許多朝政要務上造成了阻礙。
如今太子既然回來了,他也便正好將朝政大事交給太子處理,去江南一趟他已經有了名望,如今,也該是立威的階段。
想清楚這些,皇帝拍拍太子的肩膀,讓他坐到御案下首,然後讓三陽公公繼續宣讀聖旨:
宰相龔世增告老,特地寫了一封密折給皇帝,向他分析了朝堂之上的利弊,說需要有人來革除朋黨舊弊。
此人的人品不一定要太貴重,甚至不需要是什麼老臣、德高望重之輩,關鍵要不畏強權、敢於使用非常手段。
龔世增說他年老,門下的門生也多少參與了朋黨,他思來想去,向皇帝推薦了戶部正二品司長蘇馳。
自然,他也在信中坦言——雖然蘇馳確實在他家長大,但後來他去西北所行的一切事,宰相併不知情。
而且龔世增也給皇帝點出了戶部的局勢——戶部尚書之位空缺,蘇馳和林瑕的才能都不小,只是林瑕主持籍冊改革,更適合戶部主政。
蘇馳年輕,做宰相位本來不能服眾,可他要戰功有戰功,要文才有文才,而且人機敏又辯才無礙,正好能彈壓朝堂上所謂「太子|黨」。
皇帝思量再三,最後遵循了老宰相的建議,給蘇馳拔擢為正一品當朝宰相,統管文武百官;而林瑕因其在江南的建樹,升遷為戶部尚書。
文太傅等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太子就給出建議,說太傅病重、多年也未能料理六部,重新推舉了一位在納言閣的寒門宿儒來繼任。
至於納言閣這邊,太子根據在江南查到的線索順藤摸瓜,也一應裁撤了一批涉事官員。
雖說明面上是因為江南河道工事貪墨案牽扯導致的罷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批官員里,可有非常多舒家的黨羽。
後來,七月份,有人看見舒大學士怒氣沖沖被拒之青宮之外,而文府也並未許他進門。
在太子成婚一年後,青宮裡終於傳出喜訊——正妃嚴氏有孕,而皇帝也在同日罪己、告病,將幾乎所有的朝政大權交給了太子來處理。
有太子監國,以蘇馳為相的這班朝堂算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特殊時期,世家子弟不再如從前那般高高在上,寒門清流也能與之分庭抗禮。
襄平侯,或者說方錦弦和他的殘黨,也由太子主理,給出了相應的處罰——
尤其是舒大學士,他和文太傅交換眼神——這樣大的事,他們怎麼從未聽說?
朝臣們正議論紛紛,那邊三陽公公又往外呼喊,宣了太子、戶部的林瑕,以及一應江南官員上殿。
這下,舒大學士沉不住氣了,他轉頭看向文太傅,聲音壓得很低,「太子回來了?怎麼您沒告訴我?!」
文太傅掩口咳了兩聲,臉色更白,他搖搖頭,表示自己也不知情,卻因牽動了病勢,咳喘更急。
太子大踏步走進來,先帶著一眾官員跪下給天子行了叩拜大禮,然後才轉頭看了文太傅一眼:
「太傅沉疴如此,倒不如跟龔相一般,早些回鄉修養。以免勞心傷神,折在朝堂之上。」
文太傅原本只是掩口嗆咳,聽見他這話,因病深陷的眼眶裡、那雙渾濁的眼眸倏然瞪大,他顫抖起來,滿面不可置信。
太子說完這句話後,卻再不看他一眼,徑直再拜叩首,「父皇,兒臣幸不辱命,在江南查到了這些年朝廷修繕錢款的去向以及貪墨眾多官員名錄。」
「還有,水源中的蠱蟲問題,也已經得到控制和解決,這些是整理好的證據和奏疏,還請父皇過目。」
三陽公公立刻派了小太監給那些東西都帶上來,呈到御案上。
皇帝看見兒子回來,而且瞧他眼神鋒利、言辭間大有和文黨、舒黨割席的姿態,便明白——太子經過這一番歷練,已經有所割捨、成長。
「皇兒辛苦了,快起來——」
皇帝起身繞過御案,親自下來給太子扶起,然後又讓太子身後的隨臣平身。
「兒子不辛苦,林大人才是真正的辛苦,他不良於行,卻堅持親自到田間山林窪地沼澤,好幾次涉險。」
「還有江南許多位大人,他們都幫了我很多、教會我很多。只是孩兒不孝,父皇病了、兒子星夜兼程,卻沒能近前侍奉……」
皇帝擺擺手,看著兒子很是欣慰,「小病,不妨,皇兒在江南替父親看顧百姓,才是要緊事。」
他們父子倆相扶到御案前,皇帝又按著兒子肩膀上下給人一個打量——
先帝愛面子,而他盲目的仁善間接害死了許多人。原本他還覺得自己這個兒子文弱、沒有決斷,總是被文太傅這個舅舅用親情左右。
如今看來,太子去一趟江南當真是跟換了個人似的,竟能一反常態當眾諷刺文太傅。
從前看這孩子,皇帝只覺他仁善過度、昏懦有餘,無勇謀、不善斷,若不加歷練,將來很容易被外戚控制。
只是凌予檀是他和昭敬皇后文氏唯一留下來的孩子,也是他僅剩的嫡子,太子之位,他還不想許給別人。
如此一拖再拖,再想著用帝王心術御下,最終至於寧王和他之間僅剩君臣,文家、舒家更自詡「太子黨」,在許多朝政要務上造成了阻礙。
如今太子既然回來了,他也便正好將朝政大事交給太子處理,去江南一趟他已經有了名望,如今,也該是立威的階段。
想清楚這些,皇帝拍拍太子的肩膀,讓他坐到御案下首,然後讓三陽公公繼續宣讀聖旨:
宰相龔世增告老,特地寫了一封密折給皇帝,向他分析了朝堂之上的利弊,說需要有人來革除朋黨舊弊。
此人的人品不一定要太貴重,甚至不需要是什麼老臣、德高望重之輩,關鍵要不畏強權、敢於使用非常手段。
龔世增說他年老,門下的門生也多少參與了朋黨,他思來想去,向皇帝推薦了戶部正二品司長蘇馳。
自然,他也在信中坦言——雖然蘇馳確實在他家長大,但後來他去西北所行的一切事,宰相併不知情。
而且龔世增也給皇帝點出了戶部的局勢——戶部尚書之位空缺,蘇馳和林瑕的才能都不小,只是林瑕主持籍冊改革,更適合戶部主政。
蘇馳年輕,做宰相位本來不能服眾,可他要戰功有戰功,要文才有文才,而且人機敏又辯才無礙,正好能彈壓朝堂上所謂「太子|黨」。
皇帝思量再三,最後遵循了老宰相的建議,給蘇馳拔擢為正一品當朝宰相,統管文武百官;而林瑕因其在江南的建樹,升遷為戶部尚書。
文太傅等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太子就給出建議,說太傅病重、多年也未能料理六部,重新推舉了一位在納言閣的寒門宿儒來繼任。
至於納言閣這邊,太子根據在江南查到的線索順藤摸瓜,也一應裁撤了一批涉事官員。
雖說明面上是因為江南河道工事貪墨案牽扯導致的罷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批官員里,可有非常多舒家的黨羽。
後來,七月份,有人看見舒大學士怒氣沖沖被拒之青宮之外,而文府也並未許他進門。
在太子成婚一年後,青宮裡終於傳出喜訊——正妃嚴氏有孕,而皇帝也在同日罪己、告病,將幾乎所有的朝政大權交給了太子來處理。
有太子監國,以蘇馳為相的這班朝堂算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特殊時期,世家子弟不再如從前那般高高在上,寒門清流也能與之分庭抗禮。
襄平侯,或者說方錦弦和他的殘黨,也由太子主理,給出了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