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頁
——原來如此。
原來是這樣。
門外三衙的人根本不要緊,這群人算計他和若雲公主,就是為了讓牆後面的皇帝親耳聽見他們的對話。
方錦弦怒極反笑,要不是這回他才是那個被算計的人,他都忍不住要鼓掌:
真是好計謀、好手段,知道這件事最關鍵的人是誰,一針見血、懂得往最痛的痛腳上紮下去。
他能保全至今,全仰賴的是皇帝顧念舊情,若是皇帝親耳聽見他算計自己的女兒,那他——
蹬蹬腳步聲,皇帝終於在三陽公公和寧王的攙扶下來到了書畫社這邊。
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方錦弦,還有站在一旁一言不發的若雲公主,他面色鐵青,緩緩抬手指著他們,半晌也沒能吐出一句話。
倒是大理寺卿和另外兩位拱手,說襄平侯的罪狀罄竹難書,「陛下,此人謀圖大統,如今人證物證俱在,斷不可再輕輕放過了!」
皇帝其實早看過楊參的供述,他只是不願相信——先帝的一念之仁,自己的一夕念舊,竟然讓那麼多人無辜喪命。
若真是襄平侯,那西南三個苗寨的百姓、江南眾多的百姓,還有西北大營那些犧牲的士兵……
虧他即位後一直勵精圖治、勤勉於政,雖說做不到比肩秦皇漢武,卻也自詡能做個守成之君。
熟料,私下裡,竟然是被女兒和外孫背棄;與兄弟離心、陷入朝臣的算計,還被方錦弦……耍的團團轉。
他咬咬牙,最終閉上眼,事實如此,已經不容他再替自己、替方錦弦分辨什麼。
皇帝頹然後退兩步,抬手捂住額頭,聲音是前所未有的虛弱,「……按律,該怎麼辦便怎麼辦吧。」
得了皇帝金口玉言,三衙首領皆是長舒一口氣,紛紛拜下叩首領命——
方錦弦圖謀大統,若非是顧及他先帝第五子的身份,早就當推出去處以極刑。
雖說處以怎樣的極刑還需皇帝陛下最終定奪——是梟首示眾還是戮刑剮刑,但死罪肯定是免不了。
三衙首領正準備給人帶回去,簽字畫押認罪,青平館樓下卻又傳來一陣嘈雜,不多時,馮太后由身邊嬤嬤扶著走上樓來。
方錦弦遠遠看到她,眼裡閃過的是十二分的怨毒——就是這個老妖婦,害死了他的母親。
皇帝對於太后會來此地已經不意外了,畢竟能將若雲公主從湖心島帶出來的,除了他的口諭,就是太后的懿旨。
他遙遙看著走上來的母親,心中難免生出些許的怨憤——他的母親永遠偏疼弟弟,即便他是九五之尊,當年如此、而今也是如此。
這皇位,他本不想要。
若不是貞康皇后和嫡子先後離世,皇位本來也輪不上他們兄弟倆,他們還可以如往常一般外出狩獵、煮茶對弈。
偏偏命運弄人,奪嫡爭儲的事明明發生在四皇子和五皇子之間,最後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卻給他推上了皇位。
皇帝本想著擔起長兄之責,可知道母妃和容妃之間的宮闈鬥爭後,卻對自己身處的皇室產生了莫大的厭惡。
以至於他常常羨慕能得出嗣的凌錚——弟弟幾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彼此真心相待的妻子,可愛乖巧的兒子,沒有宮闈里各方算計的外戚勢力,也不用應付那麼多政事。
寧王府里女主人就是徐宜,她活得和做定國公府二小姐時一樣瀟灑快樂,時至今日,身上還有些小女兒的嬌憨任性。
而他呢,他的妻子呢?
他眼睜睜看著文氏接連失女失子,又看著她被迫將當親生女兒疼愛的若雲公主遠嫁,而後病痛纏身。
生前被家族門楣逼迫,生後更是成了外戚利用的對象,動不動就要被人提及利用。
而且,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迎娶徐密入府做側妃,後來攝六宮事成為貴妃。
他知道徐密本有意中人,這些年也多是為了責任才留在宮內,至於其他女人——不是為家族逼迫淪為棋子,就是選秀入宮、不得不留。
她們身不由己,他也常常迷惑不解:
一邊是帝王權責,一邊卻是他曾經的理想——帶著愛人隱居田園,一生一代一雙人、彈琴和長歌。
他很矛盾,所以在繼位之後也曾勵精圖治,也用心鑽營帝王權術,極力平衡後宮前朝各方勢力。
然而,這一切在昭敬皇后故世後,開始出現崩解。
文太傅、舒大學士開始朋黨朝堂,表意維護太子,實際上卻是利用他對皇后的情分,謀取私利。
而他明明知道寧王、徐家不會對太子做出什麼,但對於他們的維護也並不盡心盡力。
他是弄了權,想要借寧王和徐家的力量來平衡舒家和文家。而對於兩個兒子,他其實一直屬意太子,但卻不敢明確表態,因為他害怕這樣——會反而害了老四。
只能儘量用天子威嚴和模稜兩可的態度,儘量維繫著朝堂上各黨之間微妙的平衡,以及……
他或多或少都藏了那麼一點點的私心,他嫉妒寧王,嫉妒他家庭美滿、妻兒平安。
他嫉妒弟弟得到了母后無條件的保護,讓他遠離了朝堂紛爭,最後全身而退。
原來是這樣。
門外三衙的人根本不要緊,這群人算計他和若雲公主,就是為了讓牆後面的皇帝親耳聽見他們的對話。
方錦弦怒極反笑,要不是這回他才是那個被算計的人,他都忍不住要鼓掌:
真是好計謀、好手段,知道這件事最關鍵的人是誰,一針見血、懂得往最痛的痛腳上紮下去。
他能保全至今,全仰賴的是皇帝顧念舊情,若是皇帝親耳聽見他算計自己的女兒,那他——
蹬蹬腳步聲,皇帝終於在三陽公公和寧王的攙扶下來到了書畫社這邊。
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方錦弦,還有站在一旁一言不發的若雲公主,他面色鐵青,緩緩抬手指著他們,半晌也沒能吐出一句話。
倒是大理寺卿和另外兩位拱手,說襄平侯的罪狀罄竹難書,「陛下,此人謀圖大統,如今人證物證俱在,斷不可再輕輕放過了!」
皇帝其實早看過楊參的供述,他只是不願相信——先帝的一念之仁,自己的一夕念舊,竟然讓那麼多人無辜喪命。
若真是襄平侯,那西南三個苗寨的百姓、江南眾多的百姓,還有西北大營那些犧牲的士兵……
虧他即位後一直勵精圖治、勤勉於政,雖說做不到比肩秦皇漢武,卻也自詡能做個守成之君。
熟料,私下裡,竟然是被女兒和外孫背棄;與兄弟離心、陷入朝臣的算計,還被方錦弦……耍的團團轉。
他咬咬牙,最終閉上眼,事實如此,已經不容他再替自己、替方錦弦分辨什麼。
皇帝頹然後退兩步,抬手捂住額頭,聲音是前所未有的虛弱,「……按律,該怎麼辦便怎麼辦吧。」
得了皇帝金口玉言,三衙首領皆是長舒一口氣,紛紛拜下叩首領命——
方錦弦圖謀大統,若非是顧及他先帝第五子的身份,早就當推出去處以極刑。
雖說處以怎樣的極刑還需皇帝陛下最終定奪——是梟首示眾還是戮刑剮刑,但死罪肯定是免不了。
三衙首領正準備給人帶回去,簽字畫押認罪,青平館樓下卻又傳來一陣嘈雜,不多時,馮太后由身邊嬤嬤扶著走上樓來。
方錦弦遠遠看到她,眼裡閃過的是十二分的怨毒——就是這個老妖婦,害死了他的母親。
皇帝對於太后會來此地已經不意外了,畢竟能將若雲公主從湖心島帶出來的,除了他的口諭,就是太后的懿旨。
他遙遙看著走上來的母親,心中難免生出些許的怨憤——他的母親永遠偏疼弟弟,即便他是九五之尊,當年如此、而今也是如此。
這皇位,他本不想要。
若不是貞康皇后和嫡子先後離世,皇位本來也輪不上他們兄弟倆,他們還可以如往常一般外出狩獵、煮茶對弈。
偏偏命運弄人,奪嫡爭儲的事明明發生在四皇子和五皇子之間,最後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卻給他推上了皇位。
皇帝本想著擔起長兄之責,可知道母妃和容妃之間的宮闈鬥爭後,卻對自己身處的皇室產生了莫大的厭惡。
以至於他常常羨慕能得出嗣的凌錚——弟弟幾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彼此真心相待的妻子,可愛乖巧的兒子,沒有宮闈里各方算計的外戚勢力,也不用應付那麼多政事。
寧王府里女主人就是徐宜,她活得和做定國公府二小姐時一樣瀟灑快樂,時至今日,身上還有些小女兒的嬌憨任性。
而他呢,他的妻子呢?
他眼睜睜看著文氏接連失女失子,又看著她被迫將當親生女兒疼愛的若雲公主遠嫁,而後病痛纏身。
生前被家族門楣逼迫,生後更是成了外戚利用的對象,動不動就要被人提及利用。
而且,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迎娶徐密入府做側妃,後來攝六宮事成為貴妃。
他知道徐密本有意中人,這些年也多是為了責任才留在宮內,至於其他女人——不是為家族逼迫淪為棋子,就是選秀入宮、不得不留。
她們身不由己,他也常常迷惑不解:
一邊是帝王權責,一邊卻是他曾經的理想——帶著愛人隱居田園,一生一代一雙人、彈琴和長歌。
他很矛盾,所以在繼位之後也曾勵精圖治,也用心鑽營帝王權術,極力平衡後宮前朝各方勢力。
然而,這一切在昭敬皇后故世後,開始出現崩解。
文太傅、舒大學士開始朋黨朝堂,表意維護太子,實際上卻是利用他對皇后的情分,謀取私利。
而他明明知道寧王、徐家不會對太子做出什麼,但對於他們的維護也並不盡心盡力。
他是弄了權,想要借寧王和徐家的力量來平衡舒家和文家。而對於兩個兒子,他其實一直屬意太子,但卻不敢明確表態,因為他害怕這樣——會反而害了老四。
只能儘量用天子威嚴和模稜兩可的態度,儘量維繫著朝堂上各黨之間微妙的平衡,以及……
他或多或少都藏了那麼一點點的私心,他嫉妒寧王,嫉妒他家庭美滿、妻兒平安。
他嫉妒弟弟得到了母后無條件的保護,讓他遠離了朝堂紛爭,最後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