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頁
寺監在旁邊,也看出來事情不對勁,他連忙驅散了旁邊圍觀的眾人,只留下那個闖禍的小沙彌在身邊,然後兩人遠遠退到月洞門處,將空間都留給那兩位。
雲秋的手顫了顫,和李從舟對視一眼後,小心翼翼拆掉上面纏繞的棉線後,打開了那個油紙包。
油紙包里,是一沓年份久遠的信箋,信箋外皮上,寫的全是:「楊營騎大人台企」和「方先生親攬」。
李從舟駭然愣住,雲秋的信也砰砰直跳,慌忙給那些信箋分了一半給李從舟。
即便字跡潦草,雲秋也看懂了其中內容:
這是多年前方錦弦和楊參的部分來往書信,聊的,正是三個苗寨的「叛亂」以及京中那場三年的大疫。
「……」雲秋的手顫了顫,猛然抬頭看李從舟。
李從舟也難得渾身顫抖、看著他紅了眼睛。
——方錦弦一直說他們沒有證據。
這便是能夠定他死罪的、最直接的證據:京城三年大疫,昭敬皇后和八皇子的死……
皇帝深愛昭敬皇后,這回知道真相,李從舟倒要看看,方錦弦這小人還如何死里求活?!
雲秋給那些信箋都交給李從舟,他吸了吸鼻子,又要哭又要笑——他的爹娘,原來就是因為這些身故的。
李從舟給那些信箋收收好,怕雲秋情緒過於激動傷身,俯身在他頭頂吻了吻:
「這是爹娘在天上幫我們呢。」
雲秋看看這九曲橋,點點頭——他重生之後,在這裡錯給了小和尚桂花糕,如今,又是在這裡——
被冒失的小沙彌撞到,這才發現了月琴里的秘密。
或許冥冥之中真有天註定,像是月娘他輾轉來了報國寺,像是他和李從舟倒錯兩輩子的人生。
像是如今,他們終於有了可以扳倒惡人的證據。
雲秋吸吸鼻子,抬袖子一抹臉,吩咐點心好生給月娘的遺物收起來,到時候找巧匠修復。
然後,他拽住李從舟袖子,「走,我們去找阿爹,我想到一個法子,能讓那方錦弦沒法兒再狡辯。」
第111章
襄平侯的案子, 大理寺獄審理的並不順利:
一則這位名義上姓方,實際上人人都知道他是先帝和容妃的兒子,也是當今皇帝的兄弟, 從不敢用刑。
二則他們請來楊參、柏夫人等人與他對峙,方錦弦巧舌如簧, 總能裝不知情、反污楊參、柏氏信口開河。
西南苗寨的「叛亂」,方錦弦說他和中間人從未聯繫過,也不知道那中間人為什麼會死。
苗人自己起來鬧事,怎麼能怪到他頭上?
至於楊參的證詞, 方錦弦更是否認了個徹底, 說他只是不願見到將才被辱沒, 隨口推薦了一句——
「楊將軍您這就不地道了, 查明白當地苗亂到底何為, 這不是您和地方官吏的責任麼?怎麼反怪本侯起來, 難道本侯保舉您, 還錯了?」
柏氏就更說不過他,方錦弦張口就用她苗女的身份說事, 說她是貪戀榮華、不同漢人官話。
「各位大人,她一心想要研究黑苗巫術才花言巧語、騙我娶她的。你們不知道她身邊多少恐怖的毒物毒蟲, 我一個廢人,怎麼反抗得了?」
「還有你們說的什麼江南蠱蟲、西戎蠱蟲,多半是這女人搞出來的, 我——我腿都成這樣了, 我能做這麼多事麼?」
大理寺卿被他這一套強詞奪理鬧得頭疼,刑部的郎官和大宗政令兩個也是面面相覷。
至於綁架准世子妃一項, 方錦弦說那更是無稽之談,「我給人請到府上做客, 他們就非說我是綁架。」
「我好吃好喝地待著,還給他買了不少書籍字畫擺件,府上的下人都是隨他調遣,他們倒好——裡應外合燒我的府邸。」
楊參在旁邊,對他這般顛倒是非的本事嘆為觀止。
柏氏有孕、身上沒有重枷,倒對他這樣早有所料——即便真是被眾人指認,襄平侯也還能拿大疫解方說事。
三衙會審實在難斷,大理寺卿多次上書皇帝,言辭委婉,意思請皇帝親審——他們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但與此同時,朝堂之上蘇馳和舒黨、文黨是爭鋒相對,他一人往兩班朝臣中間一立,便是什麼都敢說、什麼人都敢諷。
御史台那些跟隨舒大學士的御史被他堵得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有好幾個還當場被氣得犯了心症。
文太傅一看這狀況就照舊稱病不出,舒大學士也好幾次被他氣得急了眼、摔了笏板,反而又被清流的御史記上一筆彈劾,說他殿前失儀。
舒大學士自忖體面,是不會像蘇馳那樣當庭與御史分辨,事後還專門寫摺子與對方分條別類地爭鋒相對。
以至於每次爭論起來都是舒黨、文黨輸,而且是輸的一塌糊塗、非常難看,最後實在吵不過,也只能是搬出昭敬皇后。
不過這樣的戲碼看多了,皇帝也嫌煩。
倒是蘇馳這言辭激辯、不畏強權的模樣,讓皇帝想起了從前的龔相,想起了登基之初群臣共襄國是的太平模樣。
如今愛妻故去,朝臣朋黨,總是為了大統和權勢爭來打去,皇帝也覺得無趣,堅持了幾日後,他乾脆以頭痛為由罷了朝。
雲秋的手顫了顫,和李從舟對視一眼後,小心翼翼拆掉上面纏繞的棉線後,打開了那個油紙包。
油紙包里,是一沓年份久遠的信箋,信箋外皮上,寫的全是:「楊營騎大人台企」和「方先生親攬」。
李從舟駭然愣住,雲秋的信也砰砰直跳,慌忙給那些信箋分了一半給李從舟。
即便字跡潦草,雲秋也看懂了其中內容:
這是多年前方錦弦和楊參的部分來往書信,聊的,正是三個苗寨的「叛亂」以及京中那場三年的大疫。
「……」雲秋的手顫了顫,猛然抬頭看李從舟。
李從舟也難得渾身顫抖、看著他紅了眼睛。
——方錦弦一直說他們沒有證據。
這便是能夠定他死罪的、最直接的證據:京城三年大疫,昭敬皇后和八皇子的死……
皇帝深愛昭敬皇后,這回知道真相,李從舟倒要看看,方錦弦這小人還如何死里求活?!
雲秋給那些信箋都交給李從舟,他吸了吸鼻子,又要哭又要笑——他的爹娘,原來就是因為這些身故的。
李從舟給那些信箋收收好,怕雲秋情緒過於激動傷身,俯身在他頭頂吻了吻:
「這是爹娘在天上幫我們呢。」
雲秋看看這九曲橋,點點頭——他重生之後,在這裡錯給了小和尚桂花糕,如今,又是在這裡——
被冒失的小沙彌撞到,這才發現了月琴里的秘密。
或許冥冥之中真有天註定,像是月娘他輾轉來了報國寺,像是他和李從舟倒錯兩輩子的人生。
像是如今,他們終於有了可以扳倒惡人的證據。
雲秋吸吸鼻子,抬袖子一抹臉,吩咐點心好生給月娘的遺物收起來,到時候找巧匠修復。
然後,他拽住李從舟袖子,「走,我們去找阿爹,我想到一個法子,能讓那方錦弦沒法兒再狡辯。」
第111章
襄平侯的案子, 大理寺獄審理的並不順利:
一則這位名義上姓方,實際上人人都知道他是先帝和容妃的兒子,也是當今皇帝的兄弟, 從不敢用刑。
二則他們請來楊參、柏夫人等人與他對峙,方錦弦巧舌如簧, 總能裝不知情、反污楊參、柏氏信口開河。
西南苗寨的「叛亂」,方錦弦說他和中間人從未聯繫過,也不知道那中間人為什麼會死。
苗人自己起來鬧事,怎麼能怪到他頭上?
至於楊參的證詞, 方錦弦更是否認了個徹底, 說他只是不願見到將才被辱沒, 隨口推薦了一句——
「楊將軍您這就不地道了, 查明白當地苗亂到底何為, 這不是您和地方官吏的責任麼?怎麼反怪本侯起來, 難道本侯保舉您, 還錯了?」
柏氏就更說不過他,方錦弦張口就用她苗女的身份說事, 說她是貪戀榮華、不同漢人官話。
「各位大人,她一心想要研究黑苗巫術才花言巧語、騙我娶她的。你們不知道她身邊多少恐怖的毒物毒蟲, 我一個廢人,怎麼反抗得了?」
「還有你們說的什麼江南蠱蟲、西戎蠱蟲,多半是這女人搞出來的, 我——我腿都成這樣了, 我能做這麼多事麼?」
大理寺卿被他這一套強詞奪理鬧得頭疼,刑部的郎官和大宗政令兩個也是面面相覷。
至於綁架准世子妃一項, 方錦弦說那更是無稽之談,「我給人請到府上做客, 他們就非說我是綁架。」
「我好吃好喝地待著,還給他買了不少書籍字畫擺件,府上的下人都是隨他調遣,他們倒好——裡應外合燒我的府邸。」
楊參在旁邊,對他這般顛倒是非的本事嘆為觀止。
柏氏有孕、身上沒有重枷,倒對他這樣早有所料——即便真是被眾人指認,襄平侯也還能拿大疫解方說事。
三衙會審實在難斷,大理寺卿多次上書皇帝,言辭委婉,意思請皇帝親審——他們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但與此同時,朝堂之上蘇馳和舒黨、文黨是爭鋒相對,他一人往兩班朝臣中間一立,便是什麼都敢說、什麼人都敢諷。
御史台那些跟隨舒大學士的御史被他堵得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有好幾個還當場被氣得犯了心症。
文太傅一看這狀況就照舊稱病不出,舒大學士也好幾次被他氣得急了眼、摔了笏板,反而又被清流的御史記上一筆彈劾,說他殿前失儀。
舒大學士自忖體面,是不會像蘇馳那樣當庭與御史分辨,事後還專門寫摺子與對方分條別類地爭鋒相對。
以至於每次爭論起來都是舒黨、文黨輸,而且是輸的一塌糊塗、非常難看,最後實在吵不過,也只能是搬出昭敬皇后。
不過這樣的戲碼看多了,皇帝也嫌煩。
倒是蘇馳這言辭激辯、不畏強權的模樣,讓皇帝想起了從前的龔相,想起了登基之初群臣共襄國是的太平模樣。
如今愛妻故去,朝臣朋黨,總是為了大統和權勢爭來打去,皇帝也覺得無趣,堅持了幾日後,他乾脆以頭痛為由罷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