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頁
雲秋揉揉眉心,心情矛盾、喜憂參半。
憂的是怕曲懷玉又著了人家的道,不知陷入什麼地方上的陰謀里;喜的是這樣他就可以在江南和小和尚多待一段時間,說不定還能一起過個年。
「那……勞您同我細說說?」雲秋道。
張伯捋了下鬍子,最後長嘆一聲道:「這事說來話長,要說,就要從去年年初說起了——」
去歲初,杭城新來了一夥秦州的布商,他們一改杭城商販直接向百姓收購生絲的舊俗,而是採用了他們秦州的「放貸生產法」。
此法先給錢,後收布,即:年初向織戶放款以保證經營,到夏秋時節再來收取絲布直接販賣。
這辦法優於杭城原本收買生絲那套流程,能很大程度上保證織戶的穩定。畢竟原本杭城布商收絲,是到夏秋奔走各鄉上收買的。
織戶每年生產的布匹、絲綢數量不定,成色也不統一,所以每年布商在夏秋兩季要走壞好幾雙鞋,有時甚至還收不到絲。
即便是合作了經年的老織戶,也會因天災人禍導致家里不再從事織業,或者織出來的布匹不夠足數。
相反,放貸生產法就是先與那些織戶足量的銀子,約定到時來收多少數量的布,即便不數,也可寫明欠債,明年照樣能繼續合作。
如此,織戶們先拿著銀子保證了自家生活,也不用擔心織出來的布賣不掉,往往是比往年更賣力氣幹活,大多搭了秦州布商線的織戶,產出都比過去多。
只是半年時間,崇安、安樂和金溪鄉上六成的織戶就投了秦州布商,杭城本地如曾泰這般的大商人,因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杭城也有布業行會,會長在龔州、利州還有產業,所以對這事並不太上心,倒是作為副會長的曾泰十分著急。
同業中,一部分人認為應當聯合起來給秦州這批人趕出杭城,一部分人卻認為應當學習秦州的放貸生產法、進而保障生絲的穩定。
兩方爭論不休,會長不想蹚渾水,就讓他們雙方都去試試看。
結果想趕人的沒趕成、自己的生意反被攪得一塌糊塗,想嘗試的試過以後也沒能搶到更多的織戶,如此,杭州的布商才真的慌了。
「唉……那老會長還有退路,始終不願摻和他們這些喊打喊殺的事,去年底,就給會長之位讓賢給了這曾泰。」
「曾泰『新官上任』,自然是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向各同業舉了大筆的債,又以一半家產大量收購生絲——」
「而且是不論成色、不論多少,一律高價進購,最後是贖買到了生絲、布麻數百萬擔,幾乎給這杭城附近都買空了,算是占盡上風。」
「那伙秦州的布商無法,只能放棄杭城轉下龔州。然而,就在曾泰和杭城眾同業準備擺酒慶賀的時候,天又有不測風雲……」
說到這兒,張伯頓了頓,抬頭看雲秋一眼,還是忍不住囑咐道:「小雲老闆,小老兒這話只是與您隨便說說,倒是萬沒指摘朝廷的意思。」
雲秋眨了眨眼,恍然頓悟:「所以是織染署?!」
織染署是朝廷設在江南的官署布行,掌織維色染等職,本來是專司皇帝、太子及百官的冕服、官服製作印染的,這些年也有了布行之用。
有時國庫有動靜,也會向民間收生絲、賣庫積,所以張伯這麼說的話,一定是事情牽扯到了織染署。
「您放心,小瑾是我的知交好友,您又是他身邊重要的大管事,什麼話我都會放在肚子裡,至於世子——」
雲秋嘿嘿一樂,衝著老人家俏皮地眨了眨眼,「他聽我的。」
張伯一愣,而後也笑了,他點點頭,「是織染署忽然在這節骨眼上放出了一批積年的存庫,您想呀——皇家御貢的東西,就算是兩三年前的舊存,那質量也是一等一的好,杭城生絲的價格因而暴跌、曾泰也就陷入了苦局。」
「所以,他就找到了小瑾?」
「唉,是啊,」張伯現在想來也覺得後悔,「為了趕走秦州那一夥布商,曾泰收絲的價格是高於市價三四成的。」
「織染署那邊一放布,市價一夜之間就賤了兩成還多,其他布商紛紛來找曾泰要銀子,他幾乎是舍了一半的家產才勉強穩住同業,因而那時才會四處找人買絲。」
雲秋皺皺眉,「可是……這樣算起來,小瑾按低於市價兩成的價格收入,曾泰不也還賺一成麼?」
「那沒有那沒有!」張伯連連擺手,「所謂的低於市價是暴跌之後的市價,那時候的曾老闆您是沒瞧見,到處都是找他討債的,所以小少爺才會著急這筆買賣。」
低於暴跌之後的市價一成……?
那雲秋多少是明白了,曾泰當時和曲懷玉談的時候,是他人在困窘之中,幾乎捉襟見肘、家業將近的情況下。
如今看曾府那樣兒,很可能是資金周轉緩過勁來,看著那三千匹生絲心疼,一時想要反悔,又或者找到了出價更高的買主,所以才有剛才那出。
可張伯聽完了雲秋的分析,他也只是沉默良久後,嘆了一口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商道上截胡好貨,從來是價高者得……」
憂的是怕曲懷玉又著了人家的道,不知陷入什麼地方上的陰謀里;喜的是這樣他就可以在江南和小和尚多待一段時間,說不定還能一起過個年。
「那……勞您同我細說說?」雲秋道。
張伯捋了下鬍子,最後長嘆一聲道:「這事說來話長,要說,就要從去年年初說起了——」
去歲初,杭城新來了一夥秦州的布商,他們一改杭城商販直接向百姓收購生絲的舊俗,而是採用了他們秦州的「放貸生產法」。
此法先給錢,後收布,即:年初向織戶放款以保證經營,到夏秋時節再來收取絲布直接販賣。
這辦法優於杭城原本收買生絲那套流程,能很大程度上保證織戶的穩定。畢竟原本杭城布商收絲,是到夏秋奔走各鄉上收買的。
織戶每年生產的布匹、絲綢數量不定,成色也不統一,所以每年布商在夏秋兩季要走壞好幾雙鞋,有時甚至還收不到絲。
即便是合作了經年的老織戶,也會因天災人禍導致家里不再從事織業,或者織出來的布匹不夠足數。
相反,放貸生產法就是先與那些織戶足量的銀子,約定到時來收多少數量的布,即便不數,也可寫明欠債,明年照樣能繼續合作。
如此,織戶們先拿著銀子保證了自家生活,也不用擔心織出來的布賣不掉,往往是比往年更賣力氣幹活,大多搭了秦州布商線的織戶,產出都比過去多。
只是半年時間,崇安、安樂和金溪鄉上六成的織戶就投了秦州布商,杭城本地如曾泰這般的大商人,因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杭城也有布業行會,會長在龔州、利州還有產業,所以對這事並不太上心,倒是作為副會長的曾泰十分著急。
同業中,一部分人認為應當聯合起來給秦州這批人趕出杭城,一部分人卻認為應當學習秦州的放貸生產法、進而保障生絲的穩定。
兩方爭論不休,會長不想蹚渾水,就讓他們雙方都去試試看。
結果想趕人的沒趕成、自己的生意反被攪得一塌糊塗,想嘗試的試過以後也沒能搶到更多的織戶,如此,杭州的布商才真的慌了。
「唉……那老會長還有退路,始終不願摻和他們這些喊打喊殺的事,去年底,就給會長之位讓賢給了這曾泰。」
「曾泰『新官上任』,自然是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向各同業舉了大筆的債,又以一半家產大量收購生絲——」
「而且是不論成色、不論多少,一律高價進購,最後是贖買到了生絲、布麻數百萬擔,幾乎給這杭城附近都買空了,算是占盡上風。」
「那伙秦州的布商無法,只能放棄杭城轉下龔州。然而,就在曾泰和杭城眾同業準備擺酒慶賀的時候,天又有不測風雲……」
說到這兒,張伯頓了頓,抬頭看雲秋一眼,還是忍不住囑咐道:「小雲老闆,小老兒這話只是與您隨便說說,倒是萬沒指摘朝廷的意思。」
雲秋眨了眨眼,恍然頓悟:「所以是織染署?!」
織染署是朝廷設在江南的官署布行,掌織維色染等職,本來是專司皇帝、太子及百官的冕服、官服製作印染的,這些年也有了布行之用。
有時國庫有動靜,也會向民間收生絲、賣庫積,所以張伯這麼說的話,一定是事情牽扯到了織染署。
「您放心,小瑾是我的知交好友,您又是他身邊重要的大管事,什麼話我都會放在肚子裡,至於世子——」
雲秋嘿嘿一樂,衝著老人家俏皮地眨了眨眼,「他聽我的。」
張伯一愣,而後也笑了,他點點頭,「是織染署忽然在這節骨眼上放出了一批積年的存庫,您想呀——皇家御貢的東西,就算是兩三年前的舊存,那質量也是一等一的好,杭城生絲的價格因而暴跌、曾泰也就陷入了苦局。」
「所以,他就找到了小瑾?」
「唉,是啊,」張伯現在想來也覺得後悔,「為了趕走秦州那一夥布商,曾泰收絲的價格是高於市價三四成的。」
「織染署那邊一放布,市價一夜之間就賤了兩成還多,其他布商紛紛來找曾泰要銀子,他幾乎是舍了一半的家產才勉強穩住同業,因而那時才會四處找人買絲。」
雲秋皺皺眉,「可是……這樣算起來,小瑾按低於市價兩成的價格收入,曾泰不也還賺一成麼?」
「那沒有那沒有!」張伯連連擺手,「所謂的低於市價是暴跌之後的市價,那時候的曾老闆您是沒瞧見,到處都是找他討債的,所以小少爺才會著急這筆買賣。」
低於暴跌之後的市價一成……?
那雲秋多少是明白了,曾泰當時和曲懷玉談的時候,是他人在困窘之中,幾乎捉襟見肘、家業將近的情況下。
如今看曾府那樣兒,很可能是資金周轉緩過勁來,看著那三千匹生絲心疼,一時想要反悔,又或者找到了出價更高的買主,所以才有剛才那出。
可張伯聽完了雲秋的分析,他也只是沉默良久後,嘆了一口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商道上截胡好貨,從來是價高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