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頁
寧王是皇親,喪儀之事本該由宗正院過問。
可前任宗正令剛被李從舟斬殺,即便他勾結西戎叛國謀逆、貪墨官銀的證據確鑿,大宗正院的官員也對李從舟敬而遠之、害怕推脫。
如此,寧王的喪儀是李從舟自己辦的。
王妃早年間給自己和丈夫都準備過先行的妝裹,墓地也一早看好了兩塊在杭城青山裡的,她和寧王喜歡江南山水,總盼著有一日能了卻俗務到江南平凡度日。
原本若無李從舟在認祖歸宗大典上鬧那檔子事,寧王和王妃是必須葬在京城的,但李從舟發瘋殺了一回人,反倒讓言官御史忌憚七分。
而王妃病逝半年,喪儀全由王爺主持,本該早早下葬,但由於李從舟殺人牽扯出來許多舊案,寧王最終還是妥協、給妻子葬在了京中。
現在既是李從舟主持,那他決計給王妃也挪出來、跟寧王一樣葬到江南的墓冢里,也算是他這做兒子的最後一點兒孝心。
——畢竟西戎滅、荷娜王妃還朝,最後要對付的人就是已經從西南拔旗出征北上的襄平侯。
李從舟那時候是抱定必死決心,所以操辦爹娘的喪儀也跟辦報國寺師父、師兄一樣——只求亡者安心,不在乎旁人如何看。
可是在挪動王妃棺槨的時候,他卻在墓冢里發現了附葬在王妃棺材旁邊的一副棺槨,棺木的用料也很足,還有一對金絲籠、一頂鑲滿了珍珠的寶冠。
那寶冠的形制模樣特別,不像是中原用物,李從舟雖然不知道這棺槨里的人是誰,但想著既是王妃隨葬,便也一併遷到江南去。
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寧王的神志好像也不清楚:
疼了多年的兒子並非親生、愛妻病逝,找回來兒子又瘋病纏身,多重打擊下,寧王那是哀莫大於心死。
所以前世入殮時,那幾名殮師才會驚呼連連,說以寧王身上的傷口看,他根本不可能活著撐到西戎王庭,但偏偏是撐著最後一口氣等到勝利。
李從舟嘆了一口氣,聯想到今生——
他被認回王府後,寧王和王妃並沒有因為找回了血親對他特別殷勤,更多時候明明是在考慮雲秋的感受。
比起那些只重視血脈嫡子的大家族,這兩位一看就更重情。
可也因為重情,這兩人在面對他的時候,總懷有謹慎和不安,那是一種很矛盾的感情:
明明是親生子,卻陌生得仿佛初見之客。
想靠近又覺虧欠,太殷勤顯得諂媚、太疏離又顯得漠視。
王爺和王妃彆扭了一段時間後,最終選擇了順其自然、不再強求。
同時,李從舟也在學著去習慣有爹娘照管的日子、學著成為王府世子,他們仨是磨合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找到如今這樣的相處之道。
想到一年前他剛回府時,王妃待他總是小心翼翼的,如今卻也會拿起藤條、叉腰對他說出那句:「我要審你」。
李從舟揉揉雲秋腦袋,又寬慰他道:
「爹娘也不是聖賢,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有時候也會近鄉情怯、有時候也會逃避問題。」
情怯逃避?
雲秋慢慢抬起頭,哭得一圈紅的眼睛緩緩合攏又睜開。
「不過是夢,」李從舟親昵地用鼻尖蹭蹭他的,「別這麼難過。」
雲秋卻因他這句話心裡猛然豁亮——
所以前世,爹娘並非是避他如蛇蠍,而是近鄉情怯、一時不知如何面對,這樣的態度傳出來,又被二門那些蛇鼠小人誤會、才會造成惡果。
心結紓解,他緊繃的情緒也放鬆下來,抬頭橫了李從舟一眼後,抿抿嘴小聲嘟噥了一句,「我……才沒難過……」
咔嚓他腦袋這人都稀里糊塗被他誆到手了,他都能當今生的李從舟和前世是兩個人,那爹娘那邊……也便是兩世人吧?
這樣,應該也挺好。
見雲秋眼珠滴溜溜轉著不知道又在想什麼,李從舟實在怕他鑽什麼牛角尖又給自己弄哭了,所以屈起手指敲敲雲秋藏在衣襟里的木匣子。
「那這個呢,你會收下吧?」李從舟勾著嘴角。
雲秋橫他一眼,抱緊那個匣子轉身從他腿上跳下去就跑。
李從舟愣了愣,卻見雲秋也沒跑遠——
他蹬蹬跑到床邊踢掉鞋子,翻身上去後抱起枕頭來就給匣子塞到了枕頭裡面,然後,人一歪腦袋枕到了枕頭上、拉高被子蒙住頭。
李從舟:「……」
這時,點心也辦完了雲秋交待的事,正帶著小田上來請他們下去用午飯,咚咚兩響敲門聲,點心在外喚了聲公子,小田也跟著喊世子爺。
李從舟還沒開口,窩在被子里的雲秋就先開了口,聲音悶悶的:
「……沒有公子了,公子睡覺了。」
門外的點心和小田面面相覷,半晌後點心悄悄推開門進來,先看了一眼李從舟後,又擔憂地跑到床邊,「公子您怎麼了?」
小田站在門口呆了一會兒,然後選擇走過去站在李從舟身後。
捂在被子里的雲秋:「……」
他深深嘆了一口氣,慢慢從被子里冒出半個腦袋,「沒怎麼……」
可前任宗正令剛被李從舟斬殺,即便他勾結西戎叛國謀逆、貪墨官銀的證據確鑿,大宗正院的官員也對李從舟敬而遠之、害怕推脫。
如此,寧王的喪儀是李從舟自己辦的。
王妃早年間給自己和丈夫都準備過先行的妝裹,墓地也一早看好了兩塊在杭城青山裡的,她和寧王喜歡江南山水,總盼著有一日能了卻俗務到江南平凡度日。
原本若無李從舟在認祖歸宗大典上鬧那檔子事,寧王和王妃是必須葬在京城的,但李從舟發瘋殺了一回人,反倒讓言官御史忌憚七分。
而王妃病逝半年,喪儀全由王爺主持,本該早早下葬,但由於李從舟殺人牽扯出來許多舊案,寧王最終還是妥協、給妻子葬在了京中。
現在既是李從舟主持,那他決計給王妃也挪出來、跟寧王一樣葬到江南的墓冢里,也算是他這做兒子的最後一點兒孝心。
——畢竟西戎滅、荷娜王妃還朝,最後要對付的人就是已經從西南拔旗出征北上的襄平侯。
李從舟那時候是抱定必死決心,所以操辦爹娘的喪儀也跟辦報國寺師父、師兄一樣——只求亡者安心,不在乎旁人如何看。
可是在挪動王妃棺槨的時候,他卻在墓冢里發現了附葬在王妃棺材旁邊的一副棺槨,棺木的用料也很足,還有一對金絲籠、一頂鑲滿了珍珠的寶冠。
那寶冠的形制模樣特別,不像是中原用物,李從舟雖然不知道這棺槨里的人是誰,但想著既是王妃隨葬,便也一併遷到江南去。
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寧王的神志好像也不清楚:
疼了多年的兒子並非親生、愛妻病逝,找回來兒子又瘋病纏身,多重打擊下,寧王那是哀莫大於心死。
所以前世入殮時,那幾名殮師才會驚呼連連,說以寧王身上的傷口看,他根本不可能活著撐到西戎王庭,但偏偏是撐著最後一口氣等到勝利。
李從舟嘆了一口氣,聯想到今生——
他被認回王府後,寧王和王妃並沒有因為找回了血親對他特別殷勤,更多時候明明是在考慮雲秋的感受。
比起那些只重視血脈嫡子的大家族,這兩位一看就更重情。
可也因為重情,這兩人在面對他的時候,總懷有謹慎和不安,那是一種很矛盾的感情:
明明是親生子,卻陌生得仿佛初見之客。
想靠近又覺虧欠,太殷勤顯得諂媚、太疏離又顯得漠視。
王爺和王妃彆扭了一段時間後,最終選擇了順其自然、不再強求。
同時,李從舟也在學著去習慣有爹娘照管的日子、學著成為王府世子,他們仨是磨合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找到如今這樣的相處之道。
想到一年前他剛回府時,王妃待他總是小心翼翼的,如今卻也會拿起藤條、叉腰對他說出那句:「我要審你」。
李從舟揉揉雲秋腦袋,又寬慰他道:
「爹娘也不是聖賢,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有時候也會近鄉情怯、有時候也會逃避問題。」
情怯逃避?
雲秋慢慢抬起頭,哭得一圈紅的眼睛緩緩合攏又睜開。
「不過是夢,」李從舟親昵地用鼻尖蹭蹭他的,「別這麼難過。」
雲秋卻因他這句話心裡猛然豁亮——
所以前世,爹娘並非是避他如蛇蠍,而是近鄉情怯、一時不知如何面對,這樣的態度傳出來,又被二門那些蛇鼠小人誤會、才會造成惡果。
心結紓解,他緊繃的情緒也放鬆下來,抬頭橫了李從舟一眼後,抿抿嘴小聲嘟噥了一句,「我……才沒難過……」
咔嚓他腦袋這人都稀里糊塗被他誆到手了,他都能當今生的李從舟和前世是兩個人,那爹娘那邊……也便是兩世人吧?
這樣,應該也挺好。
見雲秋眼珠滴溜溜轉著不知道又在想什麼,李從舟實在怕他鑽什麼牛角尖又給自己弄哭了,所以屈起手指敲敲雲秋藏在衣襟里的木匣子。
「那這個呢,你會收下吧?」李從舟勾著嘴角。
雲秋橫他一眼,抱緊那個匣子轉身從他腿上跳下去就跑。
李從舟愣了愣,卻見雲秋也沒跑遠——
他蹬蹬跑到床邊踢掉鞋子,翻身上去後抱起枕頭來就給匣子塞到了枕頭裡面,然後,人一歪腦袋枕到了枕頭上、拉高被子蒙住頭。
李從舟:「……」
這時,點心也辦完了雲秋交待的事,正帶著小田上來請他們下去用午飯,咚咚兩響敲門聲,點心在外喚了聲公子,小田也跟著喊世子爺。
李從舟還沒開口,窩在被子里的雲秋就先開了口,聲音悶悶的:
「……沒有公子了,公子睡覺了。」
門外的點心和小田面面相覷,半晌後點心悄悄推開門進來,先看了一眼李從舟後,又擔憂地跑到床邊,「公子您怎麼了?」
小田站在門口呆了一會兒,然後選擇走過去站在李從舟身後。
捂在被子里的雲秋:「……」
他深深嘆了一口氣,慢慢從被子里冒出半個腦袋,「沒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