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一開始,包大也知道村里人是妒忌。
他是灰戶,家中沒什麼田地需要顧,每日上山挖石頭、砍樹,回來燒成石灰就能賺錢,而且還能賺很多錢。
桃花關百姓一年的開銷是三兩半錢,他這兒燒石灰去賣、單稅錢就是三兩半,所以百姓挑著他這個「富戶」說兩句閒話也沒什麼。
可一回兩回能揮著斧頭警告對方,等說得人多了,也就有點三人成虎的意思,包大心裡也生出一點懷疑。
懷疑這東西,就好像是種子。
只要種到人心上,再日積月累地蠶食惡念,就會慢慢生長成參天大樹——
隨著小寶慢慢長大,三年裡流言始終不斷,甚至還似模似樣地給孩子找了個所謂的「親生父親」——那個遊方來他們村上的年輕大夫。
而且隔壁家幾個嬸子還傳得有模有樣:說珍娘之前都是尋死覓活,每日烈性地嚷嚷著要走,還因此咬下來包大半片耳朵。
但那大夫來看過她後,她不僅是不鬧了,孩子出生後臉上還帶上了笑,這不就是兩人有私情的鐵證。
包大越想越覺得有理,往後幾日,更是看那孩子越發不像自己的種。
而且最重要的是——
孩子生下來後,珍娘就推說自己身子不好,拒絕和他同房。他強行要了兩回,都被珍娘罵出來,看樣子是極不情願。
包大心裡本就有憋屈,加上村里人這般議論,他也漸漸信了幾分。
某日,被村上幾人拉去喝酒,三杯兩盞黃湯下肚後,就生了事:
他喝了酒,回家就嚷嚷著就要珍釀伺候。
珍娘不肯,他就發了性,跑到小寶床前給睡得迷糊的小孩抱出,直說這孩子不是他的。
小寶平日和他接觸不多,驟然被吵醒後大聲哭喊。
包大被孩子的哭聲弄得煩厭,更大聲喝罵,說連你老子都認不得,肯定是外面的野種,要給孩子丟出去餵狼。
珍娘哪會想到包大這樣發瘋,她爭辯幾句後懶得與他這樣的渾人吵,結果不置一詞落在被酒氣沖昏頭腦的包大眼裡就是默認。
包大氣紅了眼,抬高了手就要將孩子活活摔死。
兩人爭搶間撞翻了包大燒灰的爐子,爐種滾燙的火石落下來,珍娘為了護著孩子不被燙傷,自己撲上去墊著,結果就被燒傷了臉。
這麼一下,包大也嚇醒了酒,他一邊要去護爐子、一邊要看珍娘的傷,偏那孩子還在不停地哭。
手忙腳亂下,四溢的火石更點燃了他們晾在院內的衣裳。
眼看火勢變大,包大隻能先將他娘倆送出去,自己進屋給能搶出來的值錢玩意兒先搶出來,然後再想辦法滅火。
燒灰的爐子滾燙,火石又極易燃,一番折騰下來家裡的房子被燒黑大半、牲畜棚也被燒塌,那些準備好上繳的生灰也全被毀了。
包大損失慘重,偏他不想自己的原因。
反過來認為都是珍娘行事不檢點,才會導致村里人說閒話,害他被人議論、一時惱怒才會鬧出這麼多事。
「經過此事,包大對珍娘的態度大改,每日是非打即罵、對著孩子也不甚親近,更迷上喝酒,家道一落千丈。」
明義頓了頓,嘆道:「珍娘在桃花關過不下去,才會帶孩子來城裡做點雜事,攢些銀子不至於娘倆餓死。」
「包大不是燒石灰的麼?」雲秋追問。
燒灰掙錢,至少比種地掙錢,怎就輪到珍娘來做事。
「桃花關不是有數千里的桃花麼?京城百姓春日裡都要上山踏青,前幾年不知是哪家的大公子看見山中鑿石挖土、給山挖出一大片白窟窿,便給告到了鄉里——」
「如今,不止是桃花關,冷水峪附近都是不許燒灰的,他們這些灰戶,基本上就算斷了生活來源。包大啊,現在就是每日飲酒,等著珍娘養他。」
雲秋:「……」
這都什麼事兒。
那也難怪珍娘母子倆會得那種赤脈貫瞳的病症,這不就是餓得狠了心火旺盛,脾肺兩虛導致的赤脈上眼麼?
明義瞅著雲秋憤憤不平的樣子,搖搖頭,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釋懷。
反是雲秋看著明義這般還能仰頭喝酒、大口吃肉的模樣,心中疑惑更甚——「大師你就不生氣?」
「生氣啊,怎麼不生氣?」明義順手又夾一筷子紅燒丸子。
「那你……」
「我只是深知人各有命、不可強求,業力凡夫的煩惱永遠消解不了,只有不斷在十方諸地上種滿菩提果,才能發出世人的菩提心。」
他乍然說佛,雲秋還有點不習慣。
明義大師一直是雲秋所有結識佛僧里最不一樣的那位:他遊戲人間、紅塵來去,像不為清規戒律所困,又好像才是最像佛菩提的僧。
深入世間紅塵惡道,看慣貪嗔業力,卻還堅持守佛國淨土。
雲秋瞅著明義大師古怪地笑,「某種程度上說,您才是最厲害的。」
「嗐?」明義搖搖頭,「厲害什麼?我這不是一粥一飯都還在吃嗟來之食麼?要這就算厲害,街上眾多的丐幫長老,才是最厲害的。」
雲秋知道明義這是跟他插科打諢,但也沒點破。
兩人如此用完了一頓飯,雲秋看著天色已晚便與大師在清河坊門口作別,回到錢莊後雲秋放心不下,還是讓點心備馬、知會賀梁:
他是灰戶,家中沒什麼田地需要顧,每日上山挖石頭、砍樹,回來燒成石灰就能賺錢,而且還能賺很多錢。
桃花關百姓一年的開銷是三兩半錢,他這兒燒石灰去賣、單稅錢就是三兩半,所以百姓挑著他這個「富戶」說兩句閒話也沒什麼。
可一回兩回能揮著斧頭警告對方,等說得人多了,也就有點三人成虎的意思,包大心裡也生出一點懷疑。
懷疑這東西,就好像是種子。
只要種到人心上,再日積月累地蠶食惡念,就會慢慢生長成參天大樹——
隨著小寶慢慢長大,三年裡流言始終不斷,甚至還似模似樣地給孩子找了個所謂的「親生父親」——那個遊方來他們村上的年輕大夫。
而且隔壁家幾個嬸子還傳得有模有樣:說珍娘之前都是尋死覓活,每日烈性地嚷嚷著要走,還因此咬下來包大半片耳朵。
但那大夫來看過她後,她不僅是不鬧了,孩子出生後臉上還帶上了笑,這不就是兩人有私情的鐵證。
包大越想越覺得有理,往後幾日,更是看那孩子越發不像自己的種。
而且最重要的是——
孩子生下來後,珍娘就推說自己身子不好,拒絕和他同房。他強行要了兩回,都被珍娘罵出來,看樣子是極不情願。
包大心裡本就有憋屈,加上村里人這般議論,他也漸漸信了幾分。
某日,被村上幾人拉去喝酒,三杯兩盞黃湯下肚後,就生了事:
他喝了酒,回家就嚷嚷著就要珍釀伺候。
珍娘不肯,他就發了性,跑到小寶床前給睡得迷糊的小孩抱出,直說這孩子不是他的。
小寶平日和他接觸不多,驟然被吵醒後大聲哭喊。
包大被孩子的哭聲弄得煩厭,更大聲喝罵,說連你老子都認不得,肯定是外面的野種,要給孩子丟出去餵狼。
珍娘哪會想到包大這樣發瘋,她爭辯幾句後懶得與他這樣的渾人吵,結果不置一詞落在被酒氣沖昏頭腦的包大眼裡就是默認。
包大氣紅了眼,抬高了手就要將孩子活活摔死。
兩人爭搶間撞翻了包大燒灰的爐子,爐種滾燙的火石落下來,珍娘為了護著孩子不被燙傷,自己撲上去墊著,結果就被燒傷了臉。
這麼一下,包大也嚇醒了酒,他一邊要去護爐子、一邊要看珍娘的傷,偏那孩子還在不停地哭。
手忙腳亂下,四溢的火石更點燃了他們晾在院內的衣裳。
眼看火勢變大,包大隻能先將他娘倆送出去,自己進屋給能搶出來的值錢玩意兒先搶出來,然後再想辦法滅火。
燒灰的爐子滾燙,火石又極易燃,一番折騰下來家裡的房子被燒黑大半、牲畜棚也被燒塌,那些準備好上繳的生灰也全被毀了。
包大損失慘重,偏他不想自己的原因。
反過來認為都是珍娘行事不檢點,才會導致村里人說閒話,害他被人議論、一時惱怒才會鬧出這麼多事。
「經過此事,包大對珍娘的態度大改,每日是非打即罵、對著孩子也不甚親近,更迷上喝酒,家道一落千丈。」
明義頓了頓,嘆道:「珍娘在桃花關過不下去,才會帶孩子來城裡做點雜事,攢些銀子不至於娘倆餓死。」
「包大不是燒石灰的麼?」雲秋追問。
燒灰掙錢,至少比種地掙錢,怎就輪到珍娘來做事。
「桃花關不是有數千里的桃花麼?京城百姓春日裡都要上山踏青,前幾年不知是哪家的大公子看見山中鑿石挖土、給山挖出一大片白窟窿,便給告到了鄉里——」
「如今,不止是桃花關,冷水峪附近都是不許燒灰的,他們這些灰戶,基本上就算斷了生活來源。包大啊,現在就是每日飲酒,等著珍娘養他。」
雲秋:「……」
這都什麼事兒。
那也難怪珍娘母子倆會得那種赤脈貫瞳的病症,這不就是餓得狠了心火旺盛,脾肺兩虛導致的赤脈上眼麼?
明義瞅著雲秋憤憤不平的樣子,搖搖頭,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釋懷。
反是雲秋看著明義這般還能仰頭喝酒、大口吃肉的模樣,心中疑惑更甚——「大師你就不生氣?」
「生氣啊,怎麼不生氣?」明義順手又夾一筷子紅燒丸子。
「那你……」
「我只是深知人各有命、不可強求,業力凡夫的煩惱永遠消解不了,只有不斷在十方諸地上種滿菩提果,才能發出世人的菩提心。」
他乍然說佛,雲秋還有點不習慣。
明義大師一直是雲秋所有結識佛僧里最不一樣的那位:他遊戲人間、紅塵來去,像不為清規戒律所困,又好像才是最像佛菩提的僧。
深入世間紅塵惡道,看慣貪嗔業力,卻還堅持守佛國淨土。
雲秋瞅著明義大師古怪地笑,「某種程度上說,您才是最厲害的。」
「嗐?」明義搖搖頭,「厲害什麼?我這不是一粥一飯都還在吃嗟來之食麼?要這就算厲害,街上眾多的丐幫長老,才是最厲害的。」
雲秋知道明義這是跟他插科打諢,但也沒點破。
兩人如此用完了一頓飯,雲秋看著天色已晚便與大師在清河坊門口作別,回到錢莊後雲秋放心不下,還是讓點心備馬、知會賀梁: